健保署於2021年10月發佈的「世界心理健康日衛生福利統計通報」指出,2019年全台灣因精神疾患就醫約280萬人,其中男性122萬人(占44%)、女性158萬人(占56%),較2018年增加3.6%,約10萬人,數量不減反增。因此,精神障礙者的食衣住行是否獲得幫助就顯得非常重要,於是《太報》訪問台北康復之友協會的總幹事陳冠斌先生,想提供精障者、精障者家屬幾點就業建議。
工作僅是生活的一部分,因此在求職前除了要調整生活作息外,也要回診詢問醫師是否要調整藥物,因為有些藥物會影響睡眠、記憶力及反應。
確診精神疾病後要有病識感,要去思考我到底生了什麼疾病?這些疾病會造成哪些影響?最後想辦法找到應對方式,例如有些精障者會幻聽,他會選擇戴耳機上班。
與此同時,也要去思考這個疾病帶給自己什麼感受?你如何看待?因為這與自我認同、自我價值感有關。但無論是求職前、就業後這些問題還是會反覆出現,所以最好的方法就是找到排解壓力的管道,例如諮商。
實際上,在拿到身心障礙手冊後可以去區公所申請「媒體不交換」,這樣雇主就不會在繳勞保時發現你的身分,但一旦申請媒體不交換,雇主就會用平常的標準看待你。因此,陳冠斌指若精障者是透過協會媒合工作,他們一定會跟雇主說明個案狀況,這樣才能正當要求雇主改變工作量、流程,同時讓對方不透過工作表現進行評價。
在討論建立良好人際關係前,要先討論人際關係在職場上的重要性,像有些職場完全不用跟人打交道。但陳冠斌補充過去協會曾發現有些精障者的講話方式易冒犯到別人,因此會透過演練訓練口條,例如「你剛剛這樣跟他講話,現在換我這樣對你說,你的感受是什麼?」而這種演練可以是個人也能是團體甚至是劇團。
老實說,歧視與自我價值感有關,也造成每個人的歧視感受性不同,因此最重要的是聽到這些話,精障者有沒有辦法自我排解或尋求幫助。
陳冠斌建議工作之外還要發展其他事物,像是運動、吃飯、看電影、旅遊。如果真的不能自行規劃,協會也有規劃活動歡迎大家參加。
雇主一定要了解精障員工的狀況,例如個性、溝通方式和症狀不穩定時會有哪些表現,例如工作表現突然變差、人際互動方式改變、個性突然變得很活潑、話突然變很多都是發病癥兆。值得注意的是,若職場上有1至2位瞭解精障者的同事,那麼他們的穩定度就會變高。另外,一位精障者是否能順利就業,雇主的重要性占8成。
陳冠斌指台北康復之友協會提供醫療以外的生活支持,像是「日間中心」提供精障者白天的復健服務;「職業重建」幫助有能力也願意就業的精障者重返職場;「社區居住」解決精障者的住宿問題;「壽照顧中心」提供精障者24小時的生活照顧與住宿服務。
林佳鋒
要成為一家公司的員工,脫不了這樣的模式:投遞履歷、面試、試用期。《為什麼菁英都是細節控:主管很想送給菜鳥的一本書》作者採訪許多人後,歸納出多個細節,包含履歷管理、面試穿搭技巧以及職場人際相處,用案例的方式說明「細節」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