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顧爾德專欄:中國產能淹沒全球,台灣股民與習近平都受傷

    2024-06-11 08:10 / 作者 顧爾德 / 資深新聞工作者、專欄作家
    比利時澤布呂赫港口停放許多中國品牌電動車。 翻攝自X@EstherKokkelma
    歐洲港口碼頭停滿了中國出口的電動車,壯觀場景震撼全球。這一幕也象徵著內需不振的中國,想倚賴外銷「單循環」撐起經濟,過賸的產能大舉向外傾銷。這也讓人不難理解為何美國會對中國電動車開徵100%關稅,而歐盟也緊接著跟進。如果這些遠在歐美的例子沒讓台灣民眾有那麼強烈感受,那麼台灣股民對於手中緊抱的「台塑四寶」、「中鋼」等傳統績優「定存股」,過去一年來股價將近腰斬、配息也大縮水應該有刻骨銘心之痛──台灣廣大的「存股族」也成了中國產能過賸受害者。

    到底中國產能過賸多嚴重?影響多深遠?而中國拼出口能助經濟回春嗎?

    中國官方最新公布5月份經濟數據,呈現出樂觀與悲觀兩種不同訊息。先談樂觀面,依中國海關總署的資料顯示,5月出口總值3023.5億美元,比去年同期增加7.6%,比4月成長3.5%,前5個月累計比去年同期上升2.7%。而財新公布的兩項採購經理人指數(PMI),服務業PMI和製造業PMI都呈正向,前者為從4月的52.5升至54.0;後者則較4月上升0.3%達51.7,這是2023年7月以來高點。

    不過,中國官方公布的製造業PMI卻從4月份的50.4跌到49.5。50被視為榮枯分際線,高於50代表擴張,反之則是萎縮。此外,依財新對中國境內14家國內外機構的調查,受訪者預估5月工業增加值(附加價值)年增率為5.9%,比4月低0.8個百分點;這代表著工業生產、投資前景看淡。

    中國公布5月PMI指數顯示製造業出口疲軟。圖為位於山東省的一間工廠。路透社


    房地產崩盤影響持續 「吃掉服務業對內需的貢獻」

    服務業PMI上升對內需不振的中國是好消息:此外,中國服務業就業在連續3個月萎縮後於5月恢復成長。5月消費榮景的一個推動力是五一長假。但也有觀察家對中國消費復甦不抱樂觀,例如中信證券對5月消費成長態度謹慎,指出雖然5月假期天數較去年同期多,但中國統計局公布的服務業PMI與同期歷史平均值的差距卻進一步擴大,代表著服務消費平淡。更麻煩的是,中國經濟還未從房地產崩盤泥淖脫身,以包括服務業和建築業在內的非製造業PMI(國家統計局編制)為例,從4月的51.2降至5月的51.1。這也顯示服務業對內需的貢獻被地產危機吃掉了。

    因此,中國官方將經濟發展動寄望在製造業與外貿。就製造業的指標而言, 財新製造業PMI呈現正向,官方統計局的數據卻是負向,這個差別來自雙方抽樣方法不同。財新PMI樣本企業較多是沿海出口導向的輕工業,而官方製造業PMI樣本較大,以大中型企業為主、重工業比重較高。財新5月製造業PMI上升也反映了5月出口成長。

    去年中國出口奇慘,一度出現連續6個月負成長;今年除了3月負成長,其餘都保持正向。東協、歐盟和美國是中國出口前3大區域,今年前5個月分別占總出口16.8%、14.6%和14.0%。5月中國出口成長主要來自東協與拉美的貢獻,其中越南是中國在東協最大市場,中國5月對越南出口年增27.4%,而拉美最大市場巴西出口年增48.9%。相對的,中國對歐盟、日本出口減少。

    中國對美國出口年增加3.6%,主要是美國貿易商進入庫存回補週期,消費商品如電器、傢俱需求熱絡。不過,美國消費者信心並未完全恢復,對美出口榮景能維持多久還是問號。依美國密西根大學長期調查顯示,5月美國消費者信心跌至去年11月以來最低點。雖然東協於去年超車美、歐成為中國最大外銷市場,但美國依然是中國最大的單一國家市場;也因此中國新出口訂單增減與美國消費者信心的趨勢多呈現一致。中國國家統計局與財新的新訂單指數都在下滑,這代表著下個月出口並不樂觀。此外,製造業就業持續低迷,依財新的統計,從2022年4月以來,製造業就業指數只有去年2月和8月在50榮枯線以上,其他月份都萎縮。

    至於官方寄予厚望的「新質生產力」相關產業,具體出口產品中最重要的是所謂「新三樣」:電動車、鋰電池與太陽能面板。這些被視為美國財長葉倫(Janet Yellen)口中的「產能過賸」產業,其中目前最讓西方關注的是電動車。

    中國汽車出口量已成世界第一,其中電動車更是主力之一。圖為零跑汽車在浙江生產電動車。資料照片


    大舉出口電動車盼救經濟 遭歐美祭關稅策略「踩煞車」

    2023年中國汽車出口量超越日本成世界第一。據中國能源專家陸如泉引用EVTank的資料指出,2023年中國製造的新能源汽車達949.5萬輛,占全球總銷量64.8%。而中國新能源汽車出口120.3萬輛,佔中國以外市場銷量23.3%。

    今年5月,中國汽車(含傳統燃油車)出口56.9萬輛,年增29.9%。拉美地區成了中國車重要市場。今年第一季,中國整車出口排名前五的目的國家中,就有墨西哥和巴西兩國。由於墨西哥是美墨加協定(USMCA)成員,對美國出口大部分都享零關稅,墨西哥已成為美國最大進口國,今年前3個月,美國從墨西哥進口1150億美元產品超越中國。但墨西哥也被視為中國產品洗產地進入美國的轉口站,數量龐大的中國進口汽車也被懷疑是要轉進美國,如今美國已開始防堵這個漏洞。

    歐美國家對電動車發展踩剎車、紛紛取消優惠,歐洲最大的新能源汽車市場德國已從去年底停止電動車補貼,甚至計畫對中國電動車課反傾銷稅稅,這也是中國電動車在歐洲港口塞車的原因之一。此外,巴西從2024年1月起分階段恢復徵收新能源汽車進口關稅,今年7月是一個新稅率階段的開始,而美國則是要從8月起對中國電動車徵收100%關稅。歐盟從去年著手調查中國產電動汽車的反補貼,據《南華早報》報導,歐盟委員會已通知中國廠商,計畫從7月4日起對中國生產的電動汽車徵收臨時關稅。中國車廠紛紛趕在這些新稅率實施前,加大力道出口,這更是造成近期中國電動車在各地「大堵車」的原因。

    中國電動車是否產能過賸?中國與西方採用不同標準衡量所以爭執不斷。例如前述陸如泉引用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的資料,全球汽車工業平均產能利用率在70%至90%之間,而中國汽車工業的產能利用率「並沒有明顯低於這個範圍」。

    石化業仍過賸 鋼鐵與電池恐成下個嚴重惡化產業 

    另一方面,《華爾街日報》則用幾個判準檢衡量產能是否過賸,包括:某個產業投資額與整體製造業投資額年增率的差異、毛利率長期趨勢、出口價格走勢、銀行貸款金額的增減、產量與國內需要求量的落差等。最終得到幾個重要結論:

    一、中國汽車產業投資遠高於製造業平均值,但毛利潤卻低於平均值。
    二、電動車出口價格去年以來緩步下降,但鋼鐵和太陽能電池板價格下跌得更嚴重得多。鋰電池價格2020年一度大幅攀升,但今年迅速回落。
    三、由於房地產崩盤,銀行大量貸款轉向汽車、晶片和太陽能電池板等產業。
    四、中國太陽能電池板產量遠高於國內需求。中國今年預計生產約750吉瓦(GW)的太陽板。若裝機量維持不變,中國今年的太陽能板產量過賸將達500吉瓦。這個數字幾乎等於中國以外全球其他地區去年太陽能板安裝總量4倍。

    房地產崩盤效應,至今仍深深影響中國經濟。圖為上海建築工人。路透社


    好消息是,中國汽車產業過去兩年投資激增,但今年增速已趨緩,2023年投資年增率近兩成,如今已降至5.7%,接近長期平均水準,但利潤率仍偏低。雖然產能過賸依然嚴重,但不至於再急遽惡化。不過太陽能電池和鋰電池兩個「新質生產力」產業則持續惡化中。此外,中國因為房地產崩產、鋼鐵也產能過賸,讓全球鋼鐵市場萎靡不振。《華爾街日報》警告,全球鋼鐵市場與電池行情可能嚴重惡化。

    至於石化業,中國產能不斷擴大,以重要產品乙烯為例,從2019年到2023年,中國新建或擴建25座乙烯裂解裝置,中國光一年乙烯產量4,600萬噸是台灣產能的10倍。先是中國產能劇增,接著中國內需不振導致石化產品需求大減。南韓重要石化廠LG Chem及樂天化學過去將中國當為主要出口市場,如今在已宣布關閉部分生產線。至於過去台灣的績優股「台塑四寶」則是股價長期低迷。

    若習近平繼續以推動「新質生產力」相關產業的出口來救經濟,一方面會激化與歐美國家的摩擦,另一方面又無法解決國內因房地產危機連帶引爆的各種經濟矛盾──,地方政府財政危機、國內失業問題、分配問題等等──就等於讓原本內憂外患的習政權更陷水深火熱。

    *作者為資深新聞工作者、專欄作家
    顧爾德 收藏文章

    本網站使用Cookie以便為您提供更優質的使用體驗,若您點擊下方“同意”或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Cookie政策,欲瞭解更多資訊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