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顧爾德專欄:賴清德五二○就職演說最大的缺憾

    2024-05-21 13:00 / 作者 顧爾德 / 資深新聞工作者、專欄作家
    賴清德發表就職演說。陳品佑攝
    海內外皆關注的五二○賴清德總統就職演說終於登場。新總統這個起手式到底為台灣預示著什麼樣的未來4年?

    不可避免地,大家會把賴清德的就職講稿和他的前任蔡英文總統相比。今年五二○講稿從內容到文句都很賴清德風格。相對於蔡英文(被批評為「文青風」)的講稿,賴清德演說沒有華麗文字,沒有結構堆砌,就只是平鋪直述地說出他認為重要的主張、政策,以及一些還不是很具體的想像。雖然有點像流水帳,但也因為很白話文,所以一點都不難懂。

    憂心國會朝野對立 規範性說詞難打動在野

    從文稿內容排序可以看出,他非常憂心最近國會朝野對立。講稿第一段談的就是立法行政協調、朝野以及中央地方合作。他說,國會議事運作要「遵守程序正義,多數尊重少數,少數服從多數」,強調民主社會人民利益至上,「國家的利益優先於政黨的利益,這是政黨的天職」。這種規範性的說詞其實是很難打動在野黨的心,就像最大反對黨的主席缺席了就職大典,國會最大在野黨只來一個立委,而在野黨「地方包圍中央」之下,最大百里侯也沒到場。也許如今消解朝野對立更務實的作法不是靠喊話,而是控有預算資源的中央執政黨透過資源分配連結地方在野黨,進而藉此向國會在野黨施壓。

    從台灣島內到北京、東京、華府,大家最關心的還是講說中的兩岸論述。各界第一個注意到的是,蔡英文兩次就職演說都提台灣政府會依《中華民國憲法》、《兩岸人民關係條例》來處理兩岸事務;而這次賴清德則沒提《兩岸人民關係條例》。和中派或親中派立即解讀這是賴在兩岸關係論述上一大「倒退」。

    蔡2016承認九二會談歷史事實 北京毫不領情

    如果細看2016年蔡英文演說,她當時對兩岸關係完整論述是建構在四個「既有的事實與政治基礎上」:一、1992年兩岸兩會會談的歷史事實與求同存異的共同認知,這是歷史事實;二、中華民國現行憲政體制;三、兩岸過去20多年來協商和交流互動的成果;四、臺灣民主原則及普遍民意。其中最重要的是承認九二會談的歷史事實。不過,即使如此掏心掏肺,北京還是不領情,依然說蔡英文的考卷沒答完。

    因此,到了2020年第二任就職時,蔡英文就只重申「和平、對等、民主、對話」八字箴言;隔年國慶文告更提出「四個堅持」:堅持自由民主的憲政體制,堅持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互不隸屬,堅持主權不容侵犯併吞,堅持中華民國台灣的前途,必須遵循全體台灣人民的意志。

    賴並列「中國」和「中華民國」 觸動北京敏感神經

    至今《兩岸人民關係條例》依然存在──而且依目前立法院結構,即使賴清德想廢也廢不了──不管有沒有在就職演說中表述,賴政權還是得遵循這個法律辦事,想繞也繞不過。國台辨對賴清德演說的回應是「釋放了謀獨挑釁」、「暴露台獨工作者的本性」。也可以想見,即使賴清德重申一次依《兩岸人民關係條例》處理兩岸事務,北京也不會特別給他好臉色看,不會因此說賴清德這張考卷及格了。

    賴清德重申蔡英文的「四個堅持」,強調捍衛中華民國主權,「有主權才有國家!根據中華民國憲法,中華民國主權屬於國民全體」,他稱「 即使全盤接受中國的主張,放棄主權,中國併吞臺灣的企圖並不會消失」。更可能觸動北京敏感神經的是這句「我希望中國正視中華民國存在的事實」,這是台灣總統文告中首度把「中國」和「中華民國」並列使用。不過,蔡英文在2018年國慶演說中,已經用「中國」這個詞,2021年「四個堅持」中也把「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並列。

    講稿未呈現整體視野 恐無法看清兩岸/國際核心思維

    演說中上述這些段落被視為鷹派訊息,但在講稿中也對中國釋放了和平鴿,例如呼應對岸開放兩岸觀光旅遊,以及召喚陸生來台,賴清德也再次強調「和平無價,戰爭沒有贏家」。獨派和統派都可以用放大鏡看局部,各取所需。比較遺憾的是,講稿沒有呈現出一個整體視野,較無法看清這位新總統對兩岸/國際的核心思維。更令人擔心的是, 未來各局部發生矛盾衝突,領導人若無清楚方向,會在內耗或妥協中喪失方向。這也是文告中最大缺憾。

    不只在兩岸國際如此,不少議題方面也是羅列著缺乏有機連結、甚至可能矛盾的片段組合。台北股市一度下挫百點是賴清德演說得到外界第一個反應,原因除了市場人士認為他在兩岸問題上未釋出善意,另外則是文告中提及的經濟政策多是他過去提過的,因而被批為沒有新意。例如五大信賴產業、數位轉型與淨零轉型雙軸力量等;當然,也有人從他演說中挖掘到「明牌」: AI、軍工、安控、次世代通訊、無人機、通訊中低軌道衛星……。他還提到「競逐太空,探索海洋」,雖然海委會是他閣揆任內成立的,無人機也是這幾年蔡賴力推的,但誇言要讓台灣成為「無人機民主供應鏈的亞洲中心」卻未見完整評估與具體推動策略,至於「探索海洋」更還只是空泛之談。

    賴清德宣示的「第二次能源轉型」也只停留在口號階段。值得注意的是,五二○前賴陣營頻頻透過企業家童子賢放汽球試風向的核電問題,文告中並未提及,反而是稱卓內閣會「優先解決對社會有益、朝野有共識的議題」。賴應該意識到核電問題社會歧見仍大,小心翼翼不去捅這個馬蜂窩。

    「民主台灣」信念一以貫之 社會改造清單「族繁不及備載」

    全篇文告中最不具說服力部分在社會議題的論述。蔡英文能吸引年輕選民的最大魅力在於她談進步社會議題時的說服力;相對而言,賴清德是個「務實派」,難得從他口中說出吸引人的進步論述。他雖然肯定台灣推動同婚合法化的成就,也宣示要建立「有愛和道德勇氣的臺灣社會」,但講稿中談社會議題多是流水般羅列,從所得、治安、食安、勞保……甚至連「行人地獄」都提到。這份「族繁不及備載」的社會改造工程清單,實在較難感動人,也同樣看不清他對社會改革的整體想像視野。

    如果說,這篇演說有一以貫之的信念,那就是「民主台灣」。民主當然是一種真實的理念與價值,但台灣目前面臨的考驗是民主深化的工程愈見艱難,從國會到社會都是都進入改革深水區,更何況還有中國因素不時介入。五二○演說過後,新總統得用務實政策具體深化民主,讓「民主台灣」不被空洞化。

    *作者為資深新聞工作者、專欄作家
    顧爾德 收藏文章

    本網站使用Cookie以便為您提供更優質的使用體驗,若您點擊下方“同意”或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Cookie政策,欲瞭解更多資訊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