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明威。取自維基共享資源
海明威,無疑是歷史上最有名的文學家之一,他於1899年出生在芝加哥,童年算是過得豐富、愉快,而年輕時的他還參加過第一次世界大戰、並在戰爭中拿了勳章,這些多元的人生閱歷,肯定為他的寫作奠定了無形的感性基礎與題材,是以他能寫得出《戰地春夢》、《渡河入林》、《太陽依舊升起》等的作品。而讓他更為人所熟知的,是他1952年的中篇小說《老人與海》,這本書,讓他獲得當時的普立茲獎與諾貝爾文學獎這雙料殊榮。
然而,可惜的是,晚年的海明威過得並不開懷,他曾在很嚴重的飛機失事中倖存下來,但身體遺留了極重的後遺症,手臂、腿、脊椎都承受了極大的痛苦,晚年的他也飽受憂鬱的綑綁,後來,他在1961年於家中用獵槍自盡,是趁家人不注意時扣下板機結束了自己的生命,妻子發現時為時已晚。
曾聽過有前輩把海明威晚年的憂鬱,跟他後期的作品《老人與海》做聯想,認為《老人與海》描述著一位老漁夫好不容易捕到一條大魚,但是這得來不易的漁獲後來卻在回程中被鯊魚吃掉,落得一場空,該作品透露出人生所博取的名利到後來也都會化為烏有,這太灰色了!是以有人認為海明威是否就是寫著寫著便困在這樣的灰色的無奈思維中,最後導致憂鬱、自戕?
這分析當然聽起來有些許道理,然而,在精神健康上,意識到人生是「一場空」未必會帶來憂鬱,甚至反而可能帶來豁達,在歷史上,所羅門王的《傳道書》也不斷提到人生許多名利「都是虛空、都是補風」,但顯然所羅門王並未因此而憂鬱、尋短。
再者,海明威自殺的時間是1961年,但《老人與海》成書時間是1952年,換而言之該書寫作時間顯然是在1952年之前,若要把海明威自殺的主因歸咎於是他十多年前的寫書方向導致了其十多年後的憂鬱輕生?這連結性似乎相對薄弱,反倒是他之後因意外而造成的身體長年極度不適,所造成的疼痛與無助感,這種類似久病厭世的心理歷程,才更有可能是海明威之所以以我們不樂見的方式離開世界的直接原因之一。
《老人與海》。翻攝自Ernest Hemingway臉書
但無論造成海明威自殺的主因究竟為何,這個遺憾的事實已在文學史上發生了,現今我們所能做的是更有效的推動自殺防治,以防止類似的憾事繼續發生。根據統計,台灣近年來的自殺人數雖相較於某些亞洲國家尚屬偏低,算是可喜的現象,但卻也每每在全國十大死因的入榜邊緣徘徊,其中男性的自殺人數明顯高於女性,中年人的自殺人數亦高於高齡者與青少年,這可能跟中年人長年處於上有老、下有小需付出的「三明治族」現象有關。
在憂鬱與自殺防治方面,藥物治療、職能治療等固然有其重要關鍵角色,但另一個醫護人員們所較不能長久介入的是「陪伴」,陪伴,有時猶如一帖良藥,可以療癒當事人,特別是已有自殺念頭甚至經驗的當事人,有效的陪伴除了可以紓解壓力外,更可以確保其不至於在獨處時間做出我們所不樂見的憾事。
海明威,一位大家耳熟能詳的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卻也是一個在晚年曾與憂鬱搏鬥的戰士。陪伴,是一種藥,讓我們在讀他的作品時,也不忘偶爾花時間去關心、陪伴身邊有情緒低潮的親友,為憂鬱防治盡上一己之力。
(本文作者施以諾為輔仁大學醫學院職能治療學系教授兼系主任、臺北市醫學人文學會榮譽理事長)
《太報》關心您,再給自己一次機會
‧安心專線:1925(24小時)
‧生命線:1995
‧張老師專線:1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