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長潘文忠受訪時坦言,台灣學生是高成就高焦慮。吳尚軒攝。
台灣學生的數學能力,在PISA國際評比中排名世界第3,然而結果也顯示學生數學焦慮程度名列前茅。教育部長潘文忠今(12/6)日對此表示,台灣學生是高成就也高焦慮,考試對學生一定有壓力,尤其亞洲民族求好心切會更焦慮,教育部也透過學測數學AB分流、改善教學方法、建立線上學習資源等方式協助。
3年一度的PISA國際學生能力評量計畫昨日公布結果,台灣學生在數學素養部分以547分,摘下國際第3,不過數學焦慮指數也名列前茅,且大多焦慮指數高的國家,都是數學成績偏低,與台灣情況相反。
對此教育部長潘文忠今日受訪時坦言,過去幾次測驗都有相似情形,台灣學生是「高成就也高焦慮」,考試對學生一定會有壓力,尤其亞洲民族有求好心切的心態會更焦慮。
潘文忠說明,實務面來講,像如今大學入學的學測把數學科分成A、B版本,就是考量到所有人未來需要的數學程度不一樣,如果大家都面對同樣難度打擊會很大,所以才思考能否從源頭思考。
潘文忠也談到,教育部對數學課程的教學方法,也跟許多教師專業社群討論,像是夢的N次方的老師,不是從公式、背誦切入,而是用操作方式來教分數、幾何概念,可以透過老師更好的引導,讓孩子對數學有興趣。
潘文忠說明,數學常是要透過多個觀念結合起來,教育部也透過公私協力建立線上教學資源,像是均一平台、因材網都可以針對弱點進行偵測,對學習也很有幫助。
除了數學外,此次閱讀素養台灣以515分奪下全球第5,不僅是歷來次高得分,更是台灣在PISA上獲得的最高名次。潘文忠也談到,台灣過去多是在10、20幾名,「其實當年我很不服氣」,現在透過閱讀推廣,確實可以看到有很大突破。
潘文忠表示,PISA是想瞭解學生面對變動社會的能力,且無法事先準備、練習題目,可以客觀瞭解一個國家或地區學生的表現,這次受測驗的15歲學生,都是接受108課綱教育的學生,課綱一直努力推動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也可以看到這些年在歷經疫情的影響下,自主學習的能力格外重要,而從這次PISA測驗也可以看到課綱推動的初步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