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軍綠扁帽特種部隊訓練過程資料照片。美聯社
美國特種部隊與台灣的合作與交流,源自冷戰時代,美國與中華民國於1954年12月2日簽訂《中美共同防禦條約》(Sino-American Mutual Defense Treaty),並於1955年3月1日正式生效,共同抵禦中共對外擴張,當時美軍顧問團派駐到台灣,協助訓練國軍部隊,台灣軍方就請美方協助編裝自己的特種部隊。1958年(民國47年)3月,國軍第一支特種部隊「陸軍特戰第二總隊」正式成軍。
前陸軍特戰指揮部指揮官郭力升少將表示,當時「陸軍特戰第二總隊」所有的型態、編組、戰術戰法與武器裝備,全部都是模仿美軍特種部隊(Special Forces, SF)。接下來也成立「陸軍特戰第三總隊」。
郭力升少將指出,其中有趣的是,國軍的陸軍特戰總隊,其編裝順序卻是在第二特戰總隊與第三特戰總隊成立後,才再成立第一特戰總隊與第四特戰總隊。為什麼先跳過第一總隊呢?這是因為第二與第三特戰總隊,其所有裝備都是美軍提供支援成立,而第一與第四特戰總隊則是國軍自己成立的,主因就是美援提供的武器裝備、補給等,美方只同意給兩個總隊的數量,但是國軍就利用其他美國軍援剩餘的物資調配之後,又自行成立了第一特戰總隊與第四特戰總隊,因此國軍在1950年代就擁有了4支特戰總隊的特種作戰能量。
郭力升分析,這了4支特戰總隊,其編裝完全比照美軍,最小單位是分隊(Detachment),編制12人,每一個中隊(Company)有4個分隊,每一大隊(Battalion)下轄4個中隊,每一個總隊(Gruop)下轄4到9個大隊不等。當時國軍4個特戰總隊共編有25個特戰大隊,如此大規模的特戰兵力,當時在亞洲可以說是名列前茅的。
國軍當時為何要組建如此大規模的特種作戰兵力?郭力升坦言,當時的時空背景下,目的是為了反攻中國大陸。國軍當時的戰術戰法,是先期滲透到中國大陸各特定地區,發展建立敵後游擊武力,等正規的海軍陸戰隊、空降部隊與陸軍部隊進攻後,裡應外合,盼能一舉推翻中共政權。
在美國陸軍成立特種部隊之後,也成立了相關的特種作戰學校與相應的部隊編組。在甘迺迪總統(John F. Kennedy)時,1961年曾到北卡羅來納州、美軍陸軍特種部隊大本營布雷格堡(Fort Bragg)視察,並頒贈貝雷帽(Beret)給特戰部隊,「綠扁帽」的稱號也因此得名。隨後,美國軍方也將此一特戰作戰學校命名為「甘迺迪特戰中心暨學校」,紀念甘迺迪總統大力推動特種作戰發展,以及對特種部隊的支持。
由於美國陸軍特種部隊成立之初,正值越戰爆發、美軍介入越南戰場之時,「綠扁帽」部隊就被派往越南。美軍成立的特戰總隊,是以地區作為責任區安排的,例如第一總隊是負責亞洲地區,另由各總隊分別駐防歐洲、南美洲、中東與非洲地區。
郭力升說,台灣早期的特戰總隊,雖也依照地區來劃分四個總隊,但總數25個大隊的責任區,卻是按照中國大陸的省份來劃分其任務的責任區,幾乎涵蓋中國大陸的每一個省。也因為針對各別省份區分任務,因此不同大隊其組成人員,就以出身該省的人員為主,例如針對湖南的大隊,幾乎全部是湖南省人;以廣東省的就以廣東人為主,負責江蘇省的大隊,就全是江蘇人,依此類推,為的是日後在當地發展敵後組織時,能順利扎根。
而國軍早期這些特戰大隊人員,多數是外省老兵,主要由國軍各部隊選拔優秀人員之外,還有另外兩個來源,其一是包括韓戰期間14,000名「反共義士」,另一個來源則是滇緬孤軍。
所謂韓戰的「反共義士」,主要就是韓戰向聯合國聯軍投降的中共解放軍部隊,但事實上,這些士官兵大多數原本是在國共內戰期間投降或被俘的國軍部隊,其後被整編為中共解放軍部隊,但1950年起被毛澤東派往朝鮮半島作戰。隨後這些「共軍」向聯軍投降、並自願到台灣的前中共解放軍部隊人員,這14,000人,大部分於1953年抵台。
郭力升說,這14,000名「反共義士」來到台灣後,成立了「反共義士戰鬥團」,經過數年的思想教育,到了1958年(民國47年),就將沒有問題的人員編入部隊,其中很大部分編入剛成立不久的陸軍特種部隊。由於這群反共義士曾與共軍一同作戰,因此很了解共軍,因此以反共義士們為骨幹。
另一方面,第一特戰總隊在1960(民國49年)在夏超將軍領導下,分別從海上、空中滲透到滇緬邊區,發展敵後武力,由第一特戰總隊負責與當時的雲南反共救國軍,一同壯大滇緬邊區游擊隊的武力。
中華民國與美國仍有正式邦交時,雙方進行多項特種部隊作戰聯合演訓,包括代號「前驅」系列演習等,顯見台美在特種作戰軍事合作早已開始。圖為中美聯盟「前驅一號」演習獎狀,頒贈日期為1969年(民國58年)6月1日。網路資料
郭力升分析,此一行動戰略考量是因為當時中共政局從「三面紅旗」運動、「大躍進」等出現不穩,飢荒連連,中國大陸有開始動亂跡象,且接下來是全國大規模的政治運動「文化大革命」,國民黨政府認為當時是反攻大陸非常好的時機。因此,除了國軍的三軍部隊開始積極整備之外,並先把特戰第一總隊派到滇緬地區去,當作試金石。至於政府為何選擇派出第一總隊,則是因為美軍顧問團對第二、第三總隊看管得很緊。
郭力升說,儘管第一特戰總隊派去了滇緬邊區,但很快的因為國際形勢的重大變化,半年後就陸續撤回台灣,特戰第四總隊撤回時,也順便把滇緬游擊隊帶回來,這就是「國雷專案」、第二次的所謂「孤軍」。這一群孤軍回來之後,分別在台灣四個地區為主要安置地點,其中適合服役年齡的男性游擊隊員,就編入新成立的第四特戰總隊,目的還是為了反攻大陸。
在中美協防條約簽訂生效後,一直到1979年美國正式與中華民國斷交、與中共建交前,美軍顧問團在台灣期間,每一年都會舉行「中美聯盟特種部隊演習」,代號為「前驅」、「黎明」、「枕戈」等不同系列的演習,針對不同演訓想定與特種作戰課目內容實施。每一年大約實施兩到三次。
郭力升表示,特種部隊作戰主要分為兩大類型,其一是攻勢特種作戰,另一種是守勢種作戰。攻勢特種作戰內容 是滲透敵後、發展游擊武力,然後導發抗暴,規避脫離、避戰轉進,然後進行基地鞏固。至於在守勢特種作戰方面,包括特種搜救,中樞拱衛,要地防衛,綏靖作戰,特攻作戰等項目。
隨著美國於1970年之後,準備撤出越南戰場,台美之間的特種部隊作戰交流合作也將遭受影響。1971年7月15日,美國總統尼克森為了「聯中(共)制蘇」,宣布將於1972年2月訪問中國,美國與中共從破冰走向「關係正常化」,美國與中華民國軍事交流層次與強度就逐漸趨於緊縮與平緩,量與質都往下降。但是在1972年,美國與國軍聯合舉行的代號為「文山演習」中,就是標準的「守勢特種作戰」,台美雙方進行了相當完整的演練,也可以說是美軍與國軍在聯合特戰演訓層次達到高峰。
郭力升表示,當時台美雙方共同演訓的「文山演習」,其演訓區域為當時的高雄縣美濃、甲仙與旗山一帶。文山演習的想定是美軍一架F-4幽靈式戰鬥機迫降、飛行員跳傘在敵軍控制區,被當地人民營救,中美聯盟的特種部隊即出動直昇機與地面部隊進行大規模搜救演練。
美軍與國軍成立的聯盟特種作戰部隊,在山區經過一番努力後找到飛行員。但演習中,在安排飛行員脫險返回駐地之前,有敵情顧慮,敵人隨時會來,而且當地人民的意向,也不知道心向哪一方,因此包括綠扁帽部隊在內的聯盟特種部隊,必須儘速與當地人民談判,甚至是進行利益交換,獲取相關的維生與支援,然後才能到指定撤離地點,上級派出直升機,接運飛行員脫離當地,回到其駐地。
因為整個演習內容需要演練項目相當多,因此過程發生相當多的故事,包括美濃、甲仙一帶當地村民提供許多協助,因此美軍綠扁帽部隊與國軍做了不少「敦親睦鄰」的工作,包括教小朋友學英語,協助當地造橋、鋪路,或提供義診等醫療服務。而這正是綠扁帽特種部隊們具備的工兵、醫療、通訊專長等各種專長可以一展身手的好機會。
郭力升說,當時演習過程中,村民也很進入「狀況」,還跟美台聯軍「談判」,如果特種部隊們能在24小時內幫村落蓋好一棟村民活動中心的話,就不把飛行員交給「敵軍」,不會向「敵軍」通報其下落。美軍真的就在24小時內蓋好一棟水泥平房,而美軍也在屋內進行聯絡工作、固守。到現在這房子還在,就在六龜基督教育幼院內當作倉庫使用,這樣與當地村民合作無間,讓整個文山演習相當成功。
美國陸軍第一特種作戰總隊「綠扁帽」特種部隊其官方影片顯示在台灣協訓國軍特戰部隊,成為台美斷交後首度被正式公開美軍協訓台灣軍隊的影像之一。截自美國陸軍US Army
而文山演習當時也遭遇官兵受傷真實的狀況,因為一名美軍綠扁帽部隊成員於演習中跳傘落地時摔斷腿,需要急救,當地診所也提供醫療,村落內的小朋友還送東西給綠扁帽特種部隊官兵。
郭力升說,這種場景,很可能也會發生在越南、寮國、柬埔寨等戰場,綠扁帽就利用到台灣來協訓,台灣南部的人文地景地貌等跟東南亞蠻像的,適合演練這一類科目。而台灣的國軍則演練如何支援這樣的特種作戰項目。而這樣的演習項目也是典型的DART任務,即為對飛行員、敵後情報人員等特殊人員的搜救任務。
1979年(民國68年)美國與中華民國斷交後,協防司令部與美軍顧問團都解散,台美間所有軍事交流都停止,也包括與美軍特戰協訓與演習就都不再進行。但像在「文山演習」中受傷的美軍「綠扁帽」特戰隊員,受到台灣民眾的救治,甚至退役多年後,還曾來台找他們的救命恩人或是老朋友,這段台美之間軍事交流產生的友誼,也傳為佳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