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深度報導】工作在雲端、生活在鄉間 「數位遊牧民族」如何為地方注活水?

    2024-10-21 08:00 / 作者 吳尚軒 / 記者
    位於宜蘭南澳的朝陽社區近年力拼地方創生,接下來也期盼吸引數位遊牧者到來。吳尚軒攝。
    隨著新冠疫情後遠端工作型態興起,帶著電腦到鄉間、海邊「數位遊牧」的風氣也在全球各地盛行,比如泰國、印尼更出現了各國遊牧者聚集的聚落,如今台灣也力拼跟上這股潮流,中央部會不僅將對外籍人士推出專屬簽證,而從地方政府到民間機構、業者也在各地試圖打造數位遊牧空間,更意圖以此結合地方創生,到底這股浪潮下有哪些機會呢?

    從蘭陽平原往南駛進蘇花公路,位於南澳的朝陽社區棲身在中央山脈跟太平洋間的小巧平地間,這個過去以農漁業為主的閩客聚落,今年起將迎來「遊牧民族」進駐。

    2016年時,生活品牌茶籽堂為了落實在地生產的目標,因緣際會在南澳建立契作,與在地茶農合作,也透過這個機緣開始投入社區的復興計劃,除了從2018年起展開一系列社區景觀設計、返鄉青年培力、舉辦農場體驗活動外,今年他們啟動「浪速計畫」設立數位遊牧空間。

    朝陽社區是閩客族群為主的社區。吳尚軒攝。


    數位遊牧趨勢因疫情蓬勃 清邁、峇里島成熱區

    所謂數位游牧(Digital Nomad)一詞,據信最早源自於1997年的同名書籍《遊牧上班族:數位時代的新生活工作方式》(Digital Nomad)一書,在網際網路發展逐漸蓬勃的當時,作者認為科技進步和人類探索的意願將使勞動力更具流動性,未來的勞動者將是在全球各地旅行並遠端工作。

    隨著技術成熟與社會風氣變遷,西方出現不少厭倦辦公室、朝九晚五的年輕上班族,並在2010年代開始追求數位遊牧的生活形式,而在2020年籠罩全球的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後,人們對於遠距辦公形式不再陌生,加上主要城市的物價增長,也使得數位遊牧族群進一步擴展,工作者們移動到風景怡人,或生活開支較低的地區進行遠端工作;據估計,2023年時全球已有3500萬名數位遊牧者,而泰國清邁、印尼峇里島更是目前炙手可熱的地點,也形成某種程度上的聚落。

    南澳朝陽社區招手 吸引年輕人加入地方創生

    茶籽堂創辦人趙文豪回憶,他們因業務上跟許多飯店合作,因此在疫情開始後重新思考未來旅遊趨勢,最後認為往後的旅遊會越來越在地化,旅客更希望體驗在地歷史、文化,同時他們也因此注意到數位遊牧一詞,而遊牧族群大多從事科技、設計等較具前瞻性的產業,因此讓他開始思考,可以將此跟朝陽社區的復興計畫結合。

    茶籽堂創辦人趙文豪期盼吸引數位遊牧民族為地方注入活水。吳尚軒攝。


    「他有點像是就是引誘人來,也創造可能性了。」趙文豪舉例,比方說吸引了兒童教育者來,之後可能就可以合作,讓他們在朝陽社區舉辦夏令營,有各種不同的可能性。

    社區中央的主幹道僅有750公尺,當地甚至沒有便利商店,朝陽社區面對人口流失的考驗,目前僅有約200人居住,然而當地的居民並不放棄,社區發展協會近年來力拼轉型有機農業、海港文化;這樣看似偏遠但又保有動力的社區,或許反倒能吸引人們到來。

    「都市太膩了!」 資深數位遊牧者逐美景而居

    設計工作者黃思詠已有多年數位遊牧經驗,採訪這天,她也在朝陽的苦茶園體驗採茶活動,她說自己是土生土長的台北人,「都市真的太膩了」,感到厭倦下,因而展開遊牧生活。

    黃思詠說,對她來說重要就自然環境,像她的朋友有計劃去泰國遊牧,或也有朋友透過數位遊牧搬到台南、花東定居,朝陽社區有山有海,非常吸引人,目前會先思考短期停留,尤其來此的車票並不貴,「在台北去咖啡店也要快200塊,有時候就是想換個環境。」

    遊牧工作者黃思詠表示自己是土生土長台北人,因此希望離開都市。吳尚軒攝。


    張宜寧從事策展企劃,從疫情後開始了數位遊牧的生活,迄今已有4年時間,她回憶過去在日本福岡遊牧的經驗,表示當地的空間就位在海邊,窗外正是大片海景,而在公共空間可以跟其他不同領域的專業者交流,公共空間每週也會舉辦許多活動,大家可以藉此互相認識、發展合作的可能,比方說藝術家跟活動企劃認識後,可能就會有合作機會,「這是很理想的狀態。」

    另一個重點是跟在地文化的連結。張宜寧回憶,當時也可以遇到當地的返鄉青年,聽他們從都市回到鄉村的經驗跟看法,也交上了朋友,朝陽社區這裡很類似福岡的模式,都是跟社區緊密結合。

    遊牧工作者張宜寧曾在福岡數位遊牧,對跟地方文化結合的方式印象深刻。吳尚軒攝。


    談到數位遊牧空間的重要性,張宜寧認為是舒適性,儘管過去嘗試過背包客棧,但相較之下背包客棧的環境並不適合工作,且出入人員較複雜,也要擔憂安全性等問題,不過,過去台灣缺乏專門的數位遊牧空間,「其實體感記憶比較多還是在咖啡店」,也因此對於未來的空間充滿期待。

    浪速計畫的後門打開,是可以走進山林裡的朝陽步道,往前門走出去5分鐘就是海港,除了能在海堤邊散步、吹風外,每日上午、傍晚漁船入港時,就會上演當地傳統的「搶魚」大戰,漁船將新鮮的漁獲在港邊一字排開,顧客拿著塑膠籃直接徒手「開搶」想要的漁獲,搶完再到後頭結帳,付錢的時候,魚兒可能還在籃子裡躍動掙扎。

    趙文豪認為,如今世界趨勢下,許多年輕人在尋找自己是誰,尤其25歲以下的Z世代,許多都不想待在都市裡,都有旅行、遊牧的想法,「可能他心情不好時,可以跑到海邊辦公」,因此他認為,南澳這裡的自然環境加上規畫妥當的空間,有機會吸引年輕人來到此地停留,而重點是,數位遊牧族群是喜歡體驗在地文化,也可能思考跟當地結合的人,「會不會他們因為喜歡這邊的環境,開始想為這個地方帶來一些可能性?」

    朝陽社區主要產業以農漁業為主。吳尚軒攝。


    中央推簽證、地方設聚落 台灣住宿成本過高是考驗

    不僅朝陽社區,面對這股浪潮,如今大大小小的數位遊牧聚落也開始在全台生根。

    往宜蘭南方看去,近來花蓮縣政府正規劃建立數位遊牧基地,而台東、台南、彰化等地官方或民間,也紛紛推出招手數位遊牧者的空間,國發會則在日前宣布,將推出3+3個月的數位遊牧簽證,招手外國優秀人才來台停駐。

    過去數位遊牧族群多半持免簽或觀光簽在國際間移動,不過隨著風氣興起,如今已有超過40個國家推出專屬數位遊牧的簽證,如日本、韓國便分別在今年推出可停留6個月、1年的簽證。

    峇里島目前也是數位遊牧重鎮。資料照,翻攝自印尼觀光官網indonesia.travel。


    對於這個日漸蓬勃成長的族群,台灣確實有潛能。今年9月,移民顧問公司Global Citizen Solutions公布全球數位遊牧報告,透過各類指標進行排名後, 台灣位列全球第12名,更是亞洲國家第一,其中以生活品質及科技創新得分最高。

    對此台灣數位遊牧者協會理事長徐愷指出,數位遊牧仰賴網路,台灣在網際網路的基礎建設非常好,網路品質、覆蓋率都相對高,費用也便宜,此外數位遊牧者很重視的指標就是治安,在相同治安程度的國家裡,台灣其實是物價水準相對較低的,不過另一方面來說,住宿成本過高則是一個問題,政府單位或許可以思考如何降低住宿成本,或者推出比如說持有數位遊牧簽證時,住宿可以享有優惠等措施。

    對於專屬空間的需求,徐愷則指出,數位遊牧族群是願意踏出舒適圈、體驗當地生活的人,但在咖啡廳、共享辦公室不一定有機會跟人交談、接觸當地文化;反倒是遊牧者聚集的空間彼此目的相近,也較有機會認識彼此,「我會跟人家攀談,也會被人家攀談,這群人想要的就是跟人有對接」。而他認為聚落能否形成,當地政府的態度佔非常大因素,目前可以看到全台不少地方有意發展遊牧聚落,對此他們也期待接下來的發展。

    能夠體驗在地文化、自然景觀是數位遊牧的吸引人之處。吳尚軒攝。


    當然,發展數位遊牧也有隱憂,根據《BBC》今年9月報導,西班牙位在地中海的巴利阿里群島(Balearic Islands),因為優美海岸而吸引數位遊牧族群湧入,卻也因此導致過去一年的房租上漲了約18%,此外,希臘、多明尼加等地也都出現當地居不滿聲浪,大量的外籍遊牧者及看準商機的房東業者湧入,反倒推高當地物價、排擠既有資源;不過另一方面,也出現強調遊牧者與社區結合、互相協助的組織。

    隨著時代的變動,網路與科技不斷帶來新的可能性與挑戰,面對日漸興盛的這股浪潮,台灣如何跟上腳步並借鏡國外經驗,也值得關注及期待。
    吳尚軒 收藏文章

    本網站使用Cookie以便為您提供更優質的使用體驗,若您點擊下方“同意”或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Cookie政策,欲瞭解更多資訊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