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缺工調查7-2】誤會年輕人了!「買不起房」改變工作思維:我要拿回自主權

    2024-08-28 08:05 / 作者 洪敏隆
    蘇柏豪做外送,最高一天曾工作17小時。陳品佑攝
    一名職場前輩怒責新進後輩「我還是菜鳥時,哪有像你們這樣,主管還在也敢下班?」,這名後輩不發一語,時間到了收拾好東西準時打卡下班。很多人把「缺工」部分原因怪罪在「年輕人不工作」,但是,《太報》所做的「台灣缺工調查研究」發現,年輕人不是不工作,而是低薪等就業環境使然,造成不同世代的工作價值認知不一樣。

    有時候騎著車載著美食外送保溫箱穿梭在街頭,有時候坐在咖啡廳裡仔細地跟客戶說明保單內容,甚至有時是在工地或坡地負責傾斜管或水位量測,曾經在上櫃的電腦公司工作,也曾經創業當電腦公司老闆的蘇柏豪,與很多年輕人一樣,現在過著工作與自由兼得的斜槓人生。

    「我當然可以回到我的舒適圈,但是我不要。」蘇柏豪口中的「舒適圈」指的是自己原本從事的電腦業,也呈現了工作價值的「世代差異」,年紀較大的人可能希望找到一個穩定工作做到退休,蘇柏豪卻認為離開熟悉的環境,擴展新視野更重要,「〝賣身〞給一家公司,不是我所追求的。」他笑笑著說。

    大學時就在台北光華商場一間知名上櫃電腦公司工作2年,20歲時蘇柏豪選擇創業開設公司,從事電腦銷售及維修服務。2014年風起雲湧的太陽花學運,開始接觸社會公民運動,想為社會做些事情的熱情衝勁,加上智慧型手機普及化及功能日新月異後,不再是家庭必需品的電腦,面臨產業轉型瓶頸,他結束公司營業,投入公民記者行列紀錄社運,後被樹黨延攬擔任行銷工作,並在2015年派到馬祖參選立法委員。

    外送一天工作17小時 斜槓人生多采多姿

    那一次選舉,蘇柏豪僅用2個半月時間就得到12%的選票支持,這讓他想持續為地方服務、維持人脈熱度,但是現實的生計要顧,還揹著幾10萬元的負債,他想到黨部有夥伴用Lalamove這個平台,騎機車做外送,於是開始做外送員賺錢,後來Uber Eats等美食平台出現,他正式開啟每個月一半時間在台北跑外送、另一半在馬祖經營地方的工作模式。

    有多種斜槓身分,蘇柏豪重視兼顧工作與生活平衡,自己的路自己決定。陳品佑攝


    「我最高紀錄是一天花17個小時跑90趟次,每天收入超過6000元。」蘇柏豪說,在台北工作的兩個星期會跑好跑滿,另外兩週到馬祖就當作是放鬆,主要是到馬祖各地與民眾聊天,也可視為是每個月跑外送工作之餘的休息紓壓。

    2019年蘇柏豪跑外送時發生嚴重車禍,休息了9個月,這讓他有很多不同的體會,就跟「雞蛋不要放在同一個籃子」的概念一樣,他也需要轉業、需要更多不同來源的收入,那時要爭取外送工作權益,他擔任外送員工會的發言人,另一方面也因為外送員保險意識偏低,促使他跨入保險業考業務員證,當起保險業務員。

    蘇柏豪的斜槓身分不只這些,保險公司同事的家人是大地土木技師,因為缺人手,他只要有空就會去當測量員,有次量測現場的監視器故障,蘇柏豪二話不說主動修好,現場同仁還很驚訝他這保險員竟然還會修監視器,他得意地回:「你們不知道我最初的本業就是修電腦啊!」

    有彈性不等於工時短 自己做主不用看老闆臉色

    疫情結束後,外送平台狂砍薪資,外送收入可能不如以往,但是根據勞動部的統計,外送員數並未有明顯下滑。除了很多人跟蘇柏豪一樣有很多斜槓工作,他觀察很多人即使離開,還是沒有改變工作型態,有些人是靠外送賺到買汽車的頭期款,改跑多元計程車,也有人是轉做照服員,不用再日曬雨淋,唯一不變的是「要彈性、要自主」。

    「很多人不喜歡受僱原因是習慣有彈性的工作,有彈性不等於工時短,而是該做什麼時就去做,什麼時候工作由我自己做主,如果是中午工作,就做晚一點再下班,今天有事不能工作,不用再看老闆或主管臉色請假,更沒有人際關係的糾葛,不用在工作職場被迫加入戰局,不用跟那麼多同事接觸,不需要經歷辦公室文化…‥」。

    蘇柏豪說,低薪是「缺工」最核心重要的問題,應該好好想想,為什麼科技業業績成長,一樣很缺人才,卻可以很快補足缺口?因為「科技業給的薪資夠高」,其他產業如果還是用低薪怎麼找得到人?對於年輕人來說,薪資永遠追不上房價,疫情後房價還漲了20%、30%,買不起房子,就不用再費心思籌頭期款、扛房貸,「不如讓自己過好一點。」

    蘇柏豪說,以他的能力跟社會經驗,不愁在電腦業找不到工作,「但是退回舒適圈,我不要!有彈性、工作變化性大,才不會有職業倦怠」,「我喜歡出國到處走走,機票都是買最便宜的廉航,如果被綁死在一個工作,怎麼有辦法自主選擇最便宜的時間去玩,出國旅遊成本才會低,我要的是可以兼顧的生活品質!」

    外送員收入雖然沒有疫情期間那麼高,但還是有很多年輕人日曬雨淋仍選擇此工作,重視的是自主性。廖瑞祥攝


    小J大學畢業後曾在公關公司工作,每天加班到深夜才回家,隔天一大早就又被公司催促快去上班,這種日子撐不到一年就辭職,先是在以「請支援收銀」聞名的連鎖賣場工作,去年轉到好市多當領時薪的收銀員。

    領時薪被長輩輕視 其實薪水比正職高

    每次家族聚會,叔叔總會炫耀小J堂姊在某會計師事務所工作,月薪有4萬多元,當家族長輩聽到小J還是在領時薪,都會露出一副不屑或是可憐的神情,讓小J覺得很好笑。

    因為好市多的時薪是243元起跳,比台灣最低基本薪資183元高出33%,而且每6.5個月就可加薪一次,小J每週上班5天、每天上班8小時,時薪早已經突破4萬元,如果按公司的最高時薪是369元來算,月薪就會有將近6萬元,他相信這個調薪幅度,是領月薪的堂姊跟不上的,「以後大人就會知道誰才有料。」

    根據主計總處的統計,工業及服務業各年齡層受僱員工的流動率,未滿25歲是最高,其次是25至34歲,之後到65歲以前是逐步降低,65歲以上主因是退休,流動率才再升高。



    台灣餐飲聯盟理事長李日東直言,年輕世代的價值改變就業傾向,喜歡拍短影音「五官決定三觀」,讓餐飲業面臨更嚴重的缺工,他認為不同產業因為不同工就不該同酬,例如餐飲業是以作休假日為主,跟其他以平日為主工作截然不同,因此應該把勞工最低薪資拉高,才不會產生時薪比月薪高,從正職轉兼職的情況越來越多,並希望政府輔導外送員回流餐飲工作,給予再就業補貼。

    《太報》委託皮爾森數據公司所做的「台灣缺工調查研究」,顯示對工作價值認知可以看出年輕人追求的是什麼,在職涯規劃上存在很明顯的「世代差異」。

    年輕世代工作重視彈性 對加薪其實很渴望

    當被問到選擇工作看中的因素,18至29歲的年輕受訪者特別看重福利措施和彈性工作安排。調查中,75.1%的年輕受訪者認為福利措施重要,65.1%重視彈性工作安排,都是各世代中最高,顯示出年輕一代對工作靈活性的高度需求。



    薪水對於年輕人來說,還是工作中很在意的項目。從調查來看,18至29歲是「非常期待加薪」是21.6%,在所有世代中比例最高,另有53.2%的人期待加薪,顯示出年輕人對加薪的渴望較高。



    不過,若問到是否願意加班?18至29歲的年輕受訪者中,有38.9%不太願意加班,重視工作與生活的平衡,為所有年齡層中最高比例,30至39歲則有16.4%是完全不願意加班,是所有年齡層最高。40歲以上受訪者有超過半數是願意加班,到了60至64歲的年齡層甚至有66.3%願意加班但希望能有補償,這表明年齡較大者在加班意願上較為接受。



    升職若要犧牲生活質量 年輕人寧願不要

    這也可從升職意願看出年輕人對工作價值的看法,18至29歲有59.7%雖然期待升職但希望平衡工作與生活,代表他們往往追求多樣化的生活體驗,不願意為了升職而犧牲生活質量,但隨著年齡的增長,此選擇的比例是逐漸下降。



    工作壓力來源來看,不同年齡層的壓力來源也有顯著差異。18至29歲的年輕受訪者中有46.4%認為薪資或福利不滿意是主要壓力來源,是各年齡層中最高。生活壓力來看,18至29歲18.4%是社交壓力,比整體的11.3%高,也是所有年齡層中最高。





    得人資源整合公司創辦人蔡淯鈴說,這項調查可看出越年輕的人,雖然社交網絡、人際互動更頻繁,卻可能面臨更大的社交壓力,這次調查是在提醒很多企業的年長主管,「年輕世代的想法是跟我不一樣」,不同世代會有不同面向的「辛苦困難點」,企業在制定相關制度時應納入考量,才有助於留才。

    從轉職、轉業意願來看,18至29歲的年輕受訪者中,有54.7%對好的工作機會持開放態度,此比例最高,顯示出年輕人在職場變動上的積極性較高。滿意目前工作的比例,則是隨著年齡增長,職場變動意願明顯降低。此外,年輕族群對於退休時間能夠提前的期待也越來越高,調查顯示18至29歲平均希望退休年齡是56.7歲。





    由於年輕人面臨薪資低等壓力,又想兼顧工作與生活平衡,在職涯規劃認知也可看出年齡層的差別。18至29歲的年輕受訪者中,有32.7%表示隨時根據個人需求調整,不排斥頻繁換工作或當自由工作者,此比例在其他年齡段中較高。



    進一步分析自營工作者與受私人僱用者,偏好的工作時間制度不同,就可以看出為什麼越來越多人,尤其是年輕人,喜歡自營工作。有別於受私人僱用者,有超過7成(71%)喜歡固定工時制,最受自營工作者青睞的是變形工時制/彈性工時制(41.2%),選擇責任制的34.0%也遠高於受僱者(21.6%)。



    老闆們要揚棄老思維 才能留住年輕人才

    台灣勞動與社會政策研究協會執行長張烽益表示,從很多年輕人做外送這個行業為例,就可看出年輕人對工作態度的端倪,以傳統思維來看,外送是高度不穩定、沒有保障的勞動環境,但是從不同角度來看,年輕人就是喜歡其「勞動自主」的特性,何時要接何時不接,想做什麼就做什麼,不用受人監督。

    張烽益說,年輕人工作追求的另一個是成就感跟參與感,這不只是自媒體興盛的原因,即使是創業開間咖啡廳,即使收入或薪資很低,能夠跟幾個朋友工作打拼的參與感就足夠。

    張烽益強調「年輕人追求自主性與成就感,就是現在雇主面對的挑戰,如果6、70歲大老闆不能捨棄舊思維,面對新世代工作態度改變,積極作調整,未來面對更嚴峻的少子化浪潮,缺工問題會更加嚴峻」。

    編按:《太報》「台灣缺工調查研究」專題,探究民眾對於工作考量因素、勞動型態、職涯規劃等的想法,從中找出台灣缺工的輪廓與脈絡,提供政府與各產業因應大缺工做調整參考,以面對未來趨勢,全系列共7篇。

    本調查由《太報》委託皮爾森數據公司,針對全台年滿18歲以上之網路人口,於2024.07.18~2024.07.26進行調查,有效樣本1,367 份;抽樣誤差在95% 信心水準下,抽樣誤差為正負 2.65%以內;抽樣方法係採用網路主動發放調查方式,透過資料管理平台(DMP),在性別、年齡與居住地比例分層隨機抽樣進行調查,並輔以網路行為分析帶入使用者輪廓標籤,確保符合調查對象的唯一性。同時針對使用者的性別、年齡與居住地的準確性採用網路行為與資料庫標籤比對方式,結合問卷題目設計做雙重認證,確保資料正確性與可靠性,詳細說明請見以下兩表。




    洪敏隆 收藏文章

    本網站使用Cookie以便為您提供更優質的使用體驗,若您點擊下方“同意”或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Cookie政策,欲瞭解更多資訊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