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缺工調查7-7】開放移工是萬靈丹還是嗎啡?年長憂搶飯碗、年輕關注歧視

    2024-08-28 08:30 / 作者 洪敏隆
    許多缺工產業希望引進更多移工,但調查顯示民眾不認為服務為導向的產業有需求。廖瑞祥攝
    家庭主婦、高齡者、移工是全球各國因應缺工潮的補充人力的三大重點方向。很多產業缺工就會希望鬆綁移工政策,但也有很多企業導入AI及自動化浪潮,解決缺工難題,《太報》的「台灣缺工調查研究」深入分析民眾的看法,是否該鬆綁移工政策?民眾關注自動化及AI對工作的幫助或影響是什麼?

    開放移工是解決缺工的萬靈丹,還是造成低薪萬劫不復的上癮嗎啡?

    「聽說要開放鐘點移工,我會不會沒有頭路?」當了10幾年居服員的羅太太憂心忡忡,多年前丈夫過世後獨力撫養2個小孩,本來只靠打零工,可是像是溫泉會館,冬天缺人手,一到夏天就裁人,根本不穩定,直到作了居服員,每個月約有穩定5萬元收入,可是,一旦開放移工,「我還能賺到這麼多錢,有這麼穩定的案主嗎?」

    羅太太說,居服員不是只在子女白天上班時協助照顧留在家中的長輩,作清潔打掃、準備食物、採買、陪伴長輩等工作,還會遇到很多情況,例如曾有使用者有嚴重潔癖,每次她要進客戶家門,必須對她全身噴稀釋漂白水,長達2年,「這個不會辛苦啦,也不是沒人要做,為什麼要開放移工搶工作呢?」

    勞動部將開放鐘點移工,本地勞工擔心影響工作權。彭婉如基金會提供


    勞動部擬於9月公告的「移工多元陪伴照顧服務」計畫,預計年底上路,是由NGO團體與仲介合作,統一派移工到有照顧需求家庭,打破家庭一對一聘僱用外籍看護的模式,勞動部強調不會搶本國勞工工作,是為回應多年來社會各界期待,改變外籍家庭看護工一對一僱用現況,建立新的服務模式。

    然而,長期關注婦女權益與家庭照顧的彭婉如文教基金會8月7日召開記者會,擔憂開放「鐘點移工」勢必會搶了台灣基層工作,包括居服員、保母、俗稱「打掃阿姨」的居家清潔等,好不容易建制起來的長照會被打趴,本國人到宅服務的就業機會、薪資水準被扼殺,引發失業潮。

    高齡化、少子女化造成的「缺工」現象,已成為包括日韓、歐美的普遍性問題。面對全球上演「搶工」大戰,政府於2022年實施「移工留才久用」方案,針對中階技術跨國勞動力祭出政策留才,另外也已與印度簽署移工合作備忘錄(MOU),印度可望成為新移工來源國。



    台灣開放跨國勞動力 跟日韓比已不低

    依據2023年跨國勞動力統計,白領外國人有4.7萬人,移工74萬人,中階勞動力約8000人,台灣整體以就業為目的的跨國勞動力達80萬人,約佔整體就業人口1145萬的7%。相較東亞地區,日、韓約3%,台灣開放跨國勞動力比率已經不低。





    在台灣,原本移工只是針對「3K產業」(危險、辛苦、骯髒),在不影響本國人就業機會及勞動條件之前提下的補充性人力,現在,卻是各個產業都紛紛要求政府鬆綁移工引進政策,解決缺工問題。

    不只是找不到國人投入職場窘境的旅宿、餐飲業,經濟部長郭智輝日前立法院備詢時,針對台電現有維修人員不足,拋出擬從國外引進移工的構想。台北市公車駕駛員額人力缺口高達3成,台北市交通局也向中央交通部提報,開放外籍人士擔任駕駛員。

    台電維修人員也面臨缺工,經濟部希望可以引進移工。台電提供


    住宿餐飲業喊開放 民眾與從業員認同度都不高

    不過,《太報》委託皮爾森數據公司所做的「缺工調查」,台灣民眾對於哪些行業需要外籍移工,以農、 林、漁、牧業(45.8%)、礦業及土石採取業(44.1%)、營建工程業(41.5%)最高,其次是製造業(35.4%)。相較之下,醫療保健及社會工作服務業(10.4%)和住宿及餐飲業 (8.4%)的需求比例較低。這些結果反映出台灣社會對於基礎產業和勞動密集型產業的外籍移工需求較高,而服務業相對需求較少。

    不同行業的受訪者對於外籍移工需求的看法存在顯著差異。農、林、漁、牧業的受訪者對於自身行業需求的比例最高(72.7%),而製造業的受訪者對於電子製造業(52.6%)和營建工程業(58.3%)的移工需求較高,但是,服務業如住宿及餐飲業 (20.0%)和醫療保健及社會工作服務業(8.0%)的需求相對較低。



    勞動部發展署就服組組長吳淑瑛說,就業人口中有6成是投入服務業,其中,中高齡及二度就業婦女投入服務業的意願是高的,因此對於服務業的缺工推介媒合,還是以中高齡及二度就業婦女投入缺工產業為重點,勞動部除協助媒合旅宿、餐飲基層工作,也給予疫後補助,中高齡、婦女二度就業更有額外獎勵。

    不過,旗下有涓豆腐、飛機河粉等品牌的豆府餐飲集團協理林俊成,在7月立法院召開缺工的公聽會上表示,曾與台北市就服處、連鎖加盟促進協會聯合徵才,錄取中高齡者33位,但不到1個月就全數離職。

    林俊成說,針對中高齡求職者的狀況調整薪資、重整工作內容,但是集團餐飲偏中式料理,屬於技術性生產,環境高熱、高工時,必須一個4個小時的餐期全部生產完,不能離開湯區、煎區,對於中高齡雖然渴望進用,只是作業屬性就真的不適合。其他平台招募、建教合作都做了努力,但疫後到現在,員工缺額還是在12至15%,只能降低進客因應,政府應該聽到業者希望開放移工的心聲。

    旅宿及餐飲業希望開放移工,勞動部暫不願鬆綁。陳品佑攝


    產業喊開放移工 民眾最擔心衝擊本國待遇

    勞動部對於服務業開放移工持保留態度,可以從《太報》的「缺工調查」看出端倪。台灣民眾會認為外籍移工對本地勞工帶來哪些的主要衝擊與挑戰,工資和待遇競爭(41.2%)和語言溝通障礙(40.5%)是被認為最主要的挑戰,其次是文化和習慣差異(39.4%)和本地就業機會減少(37.6%)。其他較為顯著的挑戰還包括整體勞動條件變差(24.9%)和社會融合困難與歧視 (27.1%)。

    從年齡層分析,可以看出不同年齡段對外籍移工的挑戰有不同的重視點。年輕人(18-29歲)在社會融合困難和歧視(35.6%)上的比例最高,顯示年輕人對於多元文化的接受度和適應性較高,對可能的歧視和融合問題較為敏感。而年齡較大的受訪者(50-59歲和60-64歲)則在工資和待遇競爭(42.1% 和 32.4%)和本地就業機會減少(42.4% 和 40.4%)上的比例較高,反映出這些年齡層對於工作穩定性和收入保障的擔憂。



    台灣勞動與社會政策研究協會執行長張烽益說,應該思考一個問題,旅宿業過去仰賴建教產學合作的「學生工」,為什麼建教合作結束,留用比率很低?為什麼學生從學校畢業後,原本實習的飯店旅宿業留不住自己培養的人?說穿了就是「低薪資、高壓緊張的就業環境留不住人」。

    張烽益說,根本問題「台灣企業經營環境要改變,雇主心態要改變」,不要再複製另一個奴役基層勞工的情境,以為搞定引進的仲介,就能盡其所能的將人生地不熟的外籍移工納為己用,產生剝削等問題。他呼籲政府應該是要提升國內旅宿、餐飲業的勞動環境,把握機會輔導業者向上提升,而非開放移工繼續讓這些產業的勞動環境向下沉淪。

    迎向AI紀元 製造業與媒體業被認為衝擊最大

    如何利用AI和自動化技術減少對低技能勞動力的依賴,是大缺工時代可以努力的方向。現況不只是許多餐廳推雲端點菜、機器人送餐,也開始出現無人超商、無人拉麵店。8月有業者在捷運西門站內展示的自動販賣機,更是不用依靠任何人力,就可以製作出一碗熱騰騰的一風堂拉麵,或是各種口味,甜度、冰塊都能調整的手搖飲。

    因應缺工,現在有全自動化的手搖飲機亮相。陳品佑攝


    AI自動化技術越來越先進,有業者跟一風堂合作,不用人力就可製成熱呼呼的拉麵。陳品佑攝


    根據《太報》調查,整體來說,民眾認為製造業(45.8%)、出版影音及資通訊業(34.6%)被認為受AI技術影響最大,而專業、科學及技術服務業 (18.2%)和藝術、娛樂及休閒服務業(14.9%)也被認為會受到一定程度的影響。相對而言,金融及保險業(12.3%)、住宿及餐飲業(9.8%)和運輸及倉儲業(9.0%)則被認為受到的影響較小。



    台灣民眾認為AI技術發展對於勞工帶來的主要衝擊與挑戰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工作機會減少 (42.6%)、工作內容的轉變和重新定位(35.5%)、工資和福利可能受到影響(31.6%)、需要學習和掌握新技能(29.2%)。此外,資訊安全問題對個人數據的影響(27.9%)、法律與倫理問題 (25.2%)以及人機協作的管理挑戰(27.7%)也被認為是重要的挑戰。

    年齡方面,不同年齡層對AI技術帶來的挑戰有明顯不同看法。18-29歲的年輕人更關注工作內容的轉變和重新定位(31.03%),這反映出他們在職場初期對職業發展的高度關注。而50-59歲(47.70%)和60-64歲(43.38%)的中老年人則對工作機會減少的擔憂較高,顯示出他們對於職場穩定性的擔憂。



    自動化可助減輕勞動負擔 民眾卻怕工作機會減少

    台灣民眾普遍認為機器自動化對於各行業的影響主要集中在製造業 (69.8%),運輸及倉儲業(16.2%),以及農、林、漁、牧業(16.0%)。各年齡層均認為製造業是機器自動化影響最大的行業,特別是50-59歲(73.85%)和60-64歲 (71.32%)的受訪者比例最高,這可能反映出他們對傳統行業技術變革的憂慮。



    數據也顯示,多數人認為機器自動化帶來的主要挑戰是工作機會減少(47.9%),其次是工資和福利可能受到影響(38.0%),以及工作內容的轉變和重新定位(36.4%)。此外,約3成的受訪者認為需要學習和掌握新技能(31.0%)及人機協作的管理挑戰(30.4%)是自動化帶來的重要影響。

    年齡方面,50-59歲的受訪者(54.4%)最擔心工作機會減少,這可能是因為這個年齡段的勞工再就業難度較高。此外,65歲以上的受訪者對工作內容轉變和重新定位的關注度最高(46.4%),顯示出年長勞工對技術變革的適應能力相對較低。年輕人(18-29歲)則相對更關注人機協作的管理挑戰 (30.7%),反映出他們對新型工作模式的高度興趣。



    從調查來看,不論是開放移工,或是導入AI及自動化,優先該解決的還是本國產業的勞動環境,並藉由科技提高生產效率,才能讓所有人力資源,投入更有價值和更具挑戰性的工作。

    編按:《太報》「台灣缺工調查研究」專題,探究民眾對於工作考量因素、勞動型態、職涯規劃等的想法,從中找出台灣缺工的輪廓與脈絡,提供政府與各產業因應大缺工做調整參考,以面對未來趨勢,全系列共7篇。

    本調查由《太報》委託皮爾森數據公司,針對全台年滿18歲以上之網路人口,於2024.07.18~2024.07.26進行調查,有效樣本1,367 份;抽樣誤差在95% 信心水準下,抽樣誤差為正負 2.65%以內;抽樣方法係採用網路主動發放調查方式,透過資料管理平台(DMP),在性別、年齡與居住地比例分層隨機抽樣進行調查,並輔以網路行為分析帶入使用者輪廓標籤,確保符合調查對象的唯一性。同時針對使用者的性別、年齡與居住地的準確性採用網路行為與資料庫標籤比對方式,結合問卷題目設計做雙重認證,確保資料正確性與可靠性,詳細說明請件以下兩表。




    洪敏隆 收藏文章

    本網站使用Cookie以便為您提供更優質的使用體驗,若您點擊下方“同意”或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Cookie政策,欲瞭解更多資訊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