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缺工調查7-3】有些行業為何離職高、找人難?事倍「工」半的惡性循環

    2024-08-28 08:10 / 作者 洪敏隆
    調查顯示,醫護與社工有7成從業員視為理想工作,卻沒人認為該行業是有前景。洪敏隆攝
    過去長期缺工多集中「3K」(危險、辛苦、骯髒)產業,因為工作環境多存在高溫、高噪音及高污染等因子,國人多不願屈就,但是,現在有越來多非3K產業,敲起長期缺工的警鐘,《太報》所做的「台灣缺工調查研究」分析這些近年長期缺工的從業員,很多其實是把自身行業當作最理想的工作,卻因為待遇、工作繁重等原因,在那些行業看不到前景而萌生退意。


    技專校院入學測驗中心統計,102年統測衛生與護理類考生有3820人,今年僅剩2083人創新低,台灣未來可能沒有護理師,看起來已經不像是危言聳聽;不只是護理師,很多台灣民生消費產業在疫情後至今,也出現長期明顯的缺工,業者都在喊政府要重視解決缺工問題,不然會演變成重大的「國安危機」?

    《太報》委託皮爾森數據公司所做的「台灣缺工調查研究」結果,受訪者對於理想工作的行業別有顯著的趨勢和偏好。在所有受訪者中,製造業是最受青睞行業,占總和的17.2%。其次是專業、科學及技術服務業,占11.3%。性別方面,女性受訪者對於理想工作的選擇更為集中在批發及零售業和教育業,各有8.4%及7.2%,高於男性的4.6%及4.1%,男性則對製造業的偏好顯著高於女性有20.8%,女性僅13.7%。



    本次調查結果,受訪者對於現在哪個行業別的工作待遇及前景最被看好,以電子製造業(26.0%)和專業、科學及技術服務業(19.4%)最高,顯示台灣在高科技和專業服務領域的發展潛力。當被問到最看好的勞動條件及工作環境,這兩個行業也以23.8%及18.3%最高。





    當問到現在哪個行業別的工作不安全感最高(員工在工作、生活與對待等面向需求),用水供應及污染整治、礦業及土石採取、電力及燃氣供應業(20.8%)及農、林、漁、牧業(12.5%)最高,住宿及餐飲業(9.6%)和營建工程業(7.2%)也有一定程度的擔憂。



    若被問到工作環境及勞動條件最糟糕?除了名列工作不安全感最高的前幾名行業外,醫療保健及社會工作服務業(8.4%)也受到一定關注,認為其工作環境和勞動條件上的吸引力較低。



    社工薪資低,工作繁重,都沒人看好自己的工作前景。資料照,陳品佑攝


    醫護社工認同自我工作高 待遇、前景卻最不看好

    值得關注的是,醫療保健及社會工作服務業在整體受訪中,最想從事的理想工作約占6.5%,但如果是受訪者是從事該行業者,有70.7%將其視為最理想工作,是各行業別中最高比例,顯示出行業內部的強烈認同。然而,當被問到哪個行業工作待遇、前景最被看好?醫療保健及社會工作服務業雖然在整體得到認同,但是從業者卻無人選擇,是各行業別中最低。





    住宿及餐飲業的受訪者,對於工作待遇、前景則出現「極端性」的看法,該行業從業員有42.2%認為工作待遇,前景最被看好,但是也有31.1%認為工作無發展前景是壓力來源。





    民眾對自己從事行業的不安全感及工作待遇、前景的憂慮,也反映在因為離職異動造成的人力不足問題。

    在所有行業中,以醫療保健及社會工作服務業(33.3%)認為公司人力不足是工作壓力來源最高,營建工程業(30.6%)、住宿及餐飲業(24.4%)和批發及零售業(24.3%)也分別高居二、五、六名。



    勞動部所作的事業單位增加人力主因,雇主端認為「長期缺工」,前三名是醫療保健及社會工作服務業(35.28%)、住宿及餐飲業(24.52%)、運輸及倉儲業(23.38%),其他像是藝術、娛樂及休閒服務業、製造業、營建工程業和批發及零售業等,雇主端對於產業缺工的看法,跟勞工端沒有太大的差異。



    護理等缺工產業 面臨「三高三低」問題

    從受訪者的意見來看,這些長期缺工的產業都有「三高三低」的問題,三高是指風險高、工時長還有壓力大,三低則是薪資低、尊嚴低以及勞動條件差。

    「20年前我當學生時,老師跟我們說護理工作趨近飽滿,應該好好省思為什麼現在是缺工?」曾待在護理界10多年的台北市萬華區華江里里長洪佳君說,兩個問題癥結是「護病比例不協調」、「薪資跟付出不成正比」。

    洪佳君說,她多年前在新光醫院的留觀區,那時護理師還沒那麼缺工,就要照顧2、30位病人,現在的缺工情況更嚴重,護病比要達到政府宣示的1比5至1比7的理想狀態,「只有在評鑑時才會出現」;薪資部分,在20年前她執業時,一個新人上白班的薪資就有4萬元,小夜班是5.5萬元,大夜班有6萬多元,可是20年後薪水依舊不變,但是通貨膨脹很嚴重,過去20元可以吃到一碗麵,現在至少有6、70元。

    台北市華江里長洪佳君(中)曾在護理界工作10多年,點出護理工作缺工原因。照片取自洪佳君臉書


    在國外一些行政事務的問題,會有不同專業處理,但是現在住院陪病患的家屬,馬桶壞掉或是電視遙控器沒電都是找護理師。洪佳君說,前陣子還聽到有醫院急診爆滿床,醫護忙翻天,卻有病人怒氣沖天翻床鬧事,只因為護理人員沒有幫忙他倒水。

    洪佳君說,會選擇護理這個工作,很多人是抱著理想性跟服務熱忱,但是高壓的工作環境,讓很多人萌生退意,很多行業如航空業、保險業喜歡用護理師,因為具備同理心及救人的基礎能力,當有顏質、有能力,有機會就會出走。結果造成護理人力更加不足,她有些老同事生病,不敢請假,是吊著點滴強打精神照顧,「護理師燃燒自己照顧病人,誰來重視他們幾乎被燃燒殆盡的熱情與體力?」在高壓環境,靠的是同事們互相幫忙、打氣,願意留任原因,真的是一句病人「有你們真好」的感謝。

    在疫後不斷高分貝喊缺工的是旅宿及餐飲業,低薪高壓環境同樣是主因。

    交通部觀光署統計,高喊「大缺工」的飯店住宿業的員工薪資,這些年的調幅並不高,2018年平均是3萬6629元,2023年平均只提高到3萬9976元,與主計總處公布的2023年每人每月經常性薪資平均為4萬5496元、總薪資5萬8545元有不小的差距。



    餐飲「二頭班」 8小時工時實際被綁11小時

    當了5年飯店房務員,今年農曆年後離職的Ginger說:「不斷重複做同件事,又得不到讚美跟肯定,做久了那種疲乏跟失落感會加劇每個房務員想要離開的念頭。」

    Ginger說,House Keeping是飯店房務員一整天的工作,在客人退房後先進房收垃圾,接著是床鋪擺設,更換客人使用過的枕頭套、床包,刷洗浴室淋浴間,清掃完後經過主管檢查過關,再接著整理下一間客房,飯店設備會因為時間一久磨損、耗損,因此,像是客房的蓮蓬頭、熱水瓶保養也是房務員的任務。

    Ginger對記者說:「不像你們採訪的對象,寫作的內容每次都是不一樣,每天要重複做同樣的事10幾到20次(房間數)是會疲乏!」「我們做的事很難得到客人當面的讚美或肯定,也不像有些工作可以得到稍微喘息,因為人越來越難找,工作時間的壓迫感更讓人想走。」現在她在居家收納整理師的新興工作培訓,除了「薪水應該會比房務員好,可能,我就是需要客人當面肯定,驅動我『這工作是有價值的』。」

    許多飯店提出房務員各種加薪方案,希望能夠留才。圖為示意,與新聞採訪人物無關,煙波飯店集團提供


    此外,餐飲業常見的「二頭班」制度,也是該行業長期缺工的主因。二頭班就是將一天的工時切割為二個時段,例如上午10點到下午2點,和下午5點到9點,中間休息3小時,這樣的分段工時雖然符合《勞基法》規定,但是,曾經在餐廳做外場2個月就離職的小羅說,「看起來中間休息時間雖然比一般上班族長,但是等於我要被綁在餐廳11小時,我還不如在外面做外送11個小時,賺得也比較多。」

    中華民國旅館商業同業公會全國聯合會副理事長鄭生昌說,觀光署統計,去年底旅宿業缺工約達8000人,其中房務清潔就佔5500人,但2025年前旅宿市場預估至少會增加3300房的供給,這也意味著旅宿業缺工人數未來勢必會超過萬人,而房務人力缺口將擴大到8000人以上。

    解方在哪?產業盼鬆綁法規 專家籲重視職涯發展升遷制度

    鄭生昌認為,除了我國人口結構改變,少子化、高齡化、產業快速復甦加速人力短缺問題,目前就業市場職位選擇過多,造成工作市場秩序失衡。即使業者提高薪資,也難以吸引足夠的勞工。

    中華民國觀光產業國際行銷協會榮譽理事長徐銀樹建議,因應產業缺工問題,政府應鬆綁《勞基法》相關法規,一例一休、做一休一的法規限制,要針對不同的產業需求作適當的調整。



    不過,台灣勞動與社會政策研究協會執行長張烽益認為,以《太報》的調查來看,這些長期缺工的行業,還是有很多從業者視為理想工作,應該要深思為什麼多數從業人員卻將其視為不安全或缺乏前景的行業?

    張烽益說,不論是餐飲、零售、護理或社工等工作,在升遷制度來看都過於扁平,令在乎職涯規劃的工作者因看不見未來而卻步,尤其是餐飲或零售業最缺人的服務生,過去很多企業視為可替代性高,不具明顯經營獲利附加價值的觀念要改變,必須要有完善的升遷制度、透明的加薪制度及明確的人才養成計畫才能留才,若是小規模的餐飲、零售業,則可以考慮以員工入股等誘因留才。

    很多產業哀號缺工,但是,事出必有因,不論是政府及相關產業都應該正視自己的問題在哪裡,在就業越來越多樣性下,如何補起本身產業用人制度漏洞,方能留才,永續發展。

    編按:《太報》「台灣缺工調查研究」專題,探究民眾對於工作考量因素、勞動型態、職涯規劃等的想法,從中找出台灣缺工的輪廓與脈絡,提供政府與各產業因應大缺工做調整參考,以面對未來趨勢,全系列共7篇。

    本調查由《太報》委託皮爾森數據公司,針對全台年滿18歲以上之網路人口,於2024.07.18~2024.07.26進行調查,有效樣本1,367 份;抽樣誤差在95% 信心水準下,抽樣誤差為正負 2.65%以內;抽樣方法係採用網路主動發放調查方式,透過資料管理平台(DMP),在性別、年齡與居住地比例分層隨機抽樣進行調查,並輔以網路行為分析帶入使用者輪廓標籤,確保符合調查對象的唯一性。同時針對使用者的性別、年齡與居住地的準確性採用網路行為與資料庫標籤比對方式,結合問卷題目設計做雙重認證,確保資料正確性與可靠性,詳細說明請見以下兩表。





    洪敏隆 收藏文章

    本網站使用Cookie以便為您提供更優質的使用體驗,若您點擊下方“同意”或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Cookie政策,欲瞭解更多資訊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