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退休長輩是憂鬱症高危險群!醫示警:惡化恐成失智症

    2024-06-14 11:47 / 作者 胡順惠
    老人憂鬱示意照。台北慈濟提供
    退休後全身不舒服可別小看!一名徐先生2年前屆齡退休,睡不好到診所就醫服用安眠藥,後來又因肩膀關節疼痛吃止痛藥、做復健,甚至老覺得提不起勁不想出門,擔心自己是不是得重大疾病,到台北慈濟家醫科檢查後,被轉到身心醫學科確認竟是憂鬱症,所幸經過治療後,對身體疼痛敏感度降低,也恢復以往生活品質。

    現代人生活壓力大,罹患憂鬱症的比例增加,退休的老年人也是憂鬱症的高危險群之一。

    台北慈濟醫院身心醫學科醫師張芳瑜表示,65歲以上老年人因為屆齡退休,失去生活重心,身體疾病增加,身邊親友陸續離世等多重原因,發生憂鬱症的機率高,根據國外統計,每一百個長者會有十個有憂鬱症狀,其中1至2個會符合憂鬱症診斷。

    張芳瑜進一步指出,憂鬱症無論發生在哪個年齡層,女性的發生率都較男性高出一倍,且除了遺傳原因外,致病原因也與中風、巴金森氏症、紅斑性狼瘡和部分藥物的副作用有關,另外,對自己要求高、情緒時常處於緊繃狀態、社會家庭支持度不足的人也是好發族群。

    張芳瑜說,老年人跟一般成年人憂鬱症狀的不同在於老人不會表達內心的鬱悶情緒,所以會將身體的不舒服放大,以身體症狀表現出來,最常見的是疼痛。因此當相關檢查都正常或與他感覺痛苦的程度不成比例時,就會進一步評估是否為心理作用造成。

    張芳瑜強調,憂鬱症是失智前兆,若遲遲未治療不僅病情會加重,更可能會影響病人的認知功能,演變成失智症;若病人本身就有失智情況而又未治療憂鬱症,就會加速退化程度。

    治療部分,張芳瑜表示,以血清素藥物為主,原則上若是病人這輩子第一次發病,建議至少維持一年的治療,直到病情穩定;但若是反覆發病三次以上就會建議拉長時間,至少治療三年。

    張芳瑜指出,國外統計指出,一般10到20個有自殺企圖的成年人中會有1個自殺死亡,但在65歲以上的長者中,4個有自殺企圖者中就有1個死亡,且一般高齡族群中約有6%長者有自殺的想法,因此長者的情緒不可不重視。

    張芳瑜提醒,憂鬱症是可以治癒的疾病,延誤治療會嚴重影響生活品質、認知能力和身體狀況,必須盡快就醫,長者要預防憂鬱症,可以在退休前預先規劃好未來的生活,藉由規律的社團活動轉移生活重心,而維持均衡飲食、適當運動並戒除菸酒等良好的生活習慣也對憂鬱症有一定程度的預防。
    胡順惠 收藏文章

    本網站使用Cookie以便為您提供更優質的使用體驗,若您點擊下方“同意”或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Cookie政策,欲瞭解更多資訊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