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找到腸病毒71型剋星!國衛院研究:幼童感染吃「這些食物」增重症風險

    2024-06-14 10:52 / 作者 胡順惠
    國衛院找到腸病毒71型剋星。國衛院提供
    據衛福部統計數據顯示,每3到5年會便出現一次全國性的腸病毒71型大流行,重症者常會出現腦幹腦炎,且病程快速,幾天內就會死亡;在腸病毒仍處流行之際,國衛院今(6/14)日公布透過胰島素調節病人血糖,可減少病毒引起的腦損傷,因此提出幼兒感染後的飲食指南。

    台灣於1998年首度爆發腸病毒71型疫情,據衛生福利部當年度統計有405例疑似感染腸病毒後併發重症的個案,並導致其中78例幼童死亡。根據監測數據顯示,此後每3至5年會便出現一次全國性的腸病毒71型大流行。

    國衛院分子基因所研究員莊志立表示,腸病毒71型是一種可感染神經細胞的病毒(嗜神經病毒),因為最容易引起重症、死亡,是許多家長聞之色變的傳染病,國衛院分子與基因醫學研究所莊志立研究員、高齡醫學暨健康福祉研究中心賴瑞華助研究員,與感染症與疫苗研究所周彥宏研究員合作進行研究,找出該病毒剋星,有望做為未來治療參考。

    莊志立進一步說明,團隊利用具有人類腸病毒71型受體的基因轉殖小鼠hSCARB2感染此病毒,探討發生重症的原因,發現宿主若產生高血糖的現象,則會在病毒感染後產生腦幹發炎的現象,如果透過使用胰島素去調節血糖水平,發現不僅可以改善感染動物的存活率,還能減少病毒所引起的腦損傷。

    莊志立說,具有病毒受體的基因轉殖小鼠,在感染此病毒後血糖顯著升高、胰島素水平下降,與人類感染後的情況類似,為瞭解高血糖對宿主的意義,研究團隊對這些小鼠注射胰島素調降血糖水平,發現不僅顯著提高了小鼠的存活率,還減少了腦幹中的病毒量,顯示病毒誘導宿主產生高血糖現象,可能是病毒藉以控制宿主複製病毒的重要機制。

    莊志立建議,miR-206的水平與病毒的神經毒性程度密切相關,若透過抑制miR-206的活性,則可以減少病毒量和感染引起的神經損傷,顯示miR-206在此病毒的神經毒性中扮演了關鍵角色。

    為預防幼兒感染後產生腦併症的發生,研究團隊建議,當幼兒感染時若食慾不佳,家長應控制不要給與幼兒過多的含糖飲料、布丁或果凍等,並留意幼童之血糖值,避免因血糖的上升,增加重症的風險。

    國衛院找到腸病毒71型剋星。國衛院提供
    胡順惠 收藏文章

    本網站使用Cookie以便為您提供更優質的使用體驗,若您點擊下方“同意”或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Cookie政策,欲瞭解更多資訊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