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教學現場的變遷,如今師培教育也慢慢產生改變。陳品佑攝
從108課綱上路,到數位教育、雙語教育、本土語教育等政策陸續上路,隨著時代演變,教學現場已與過去有天翻地覆的變化,現場教師需要調整策略,源頭的師資培育端也需要改善,《太報》訪問甫上任的台師大師培學院院長林子斌,以及曾於教育部服務的中教大校長郭伯臣,暢談目前現場端的變革,以及師培最終極的考驗:怎麼更貼近現實、更接地氣。訪問的這天是週三,台灣師範大學師培學院的院長林子斌評估,他從上週五到當天,睡眠時間應該沒超過8小時,為的是送出全新的計畫申請案,今年(2023)8月起接手院長後,他準備將台師大推動一場新的變革。
將白板往左右滑開,底下是連及平板電腦的觸控式螢幕,不少人來到現在的中小學裡,都會驚訝於現在的教室跟以前很不一樣,隨著時代變遷與政策推行,如今的校園,確實和過去不大相同;108課綱實施後,不但打破各科的框架,也希望中小學教育彼此串連,而在新冠肺炎疫情後,數位平板與教學平台紛紛成為顯學,科技素養刻不容緩,再加上雙語教育與本土語言政策陸續推動,學生所受的教育不同了,培訓老師的方法,自然也要慢慢轉骨。
如今師培端最大的考驗,正是如何把過去的師培方法轉向,更貼近校園實際需要的能力。
前進國中教學科 台師大盼教授累積「臨床經驗」在台師大裡,林子斌把目標往前拉一階段,他希望老師的老師,也就是師培學院的教授們,也要開始改變準備課程的方式。
108課綱上路後,大學教授到高中授課不是新鮮事,但多集中於多元選修、彈性學習等偏軟性的課程,然而林子斌把階段往下拉,近年陸續到龍門國中、誠正國中等鄰近學校,和在校老師一起上英文課,他解釋,這是要讓自己有「臨床經驗」,身為師培教師,「要知道國中小學生的反應,我才能告訴學生教學現場是什麼樣。」
為了讓教授也有「臨床經驗」,台師大開始推動師培教師前往中小學教課。林子斌提供
親身示範過了,這學期他開始鼓勵同仁也到教學的最前線。林子斌強調,他們的要求是教授直接到中小學,和在校老師共同備課,並且至少開課3個月以上,不是說只上1、2週的示範課程,而且希望是以學科為主,而非只是彈性課程,才能發現現場最直接的情況。
對此,他說明,目前台師大也已修改校內規章,讓去中小學授課的老師,授課時數可以抵免大學的授課學分要求,藉此增加誘因,也會先從基本類科、教師人數較多的領域開始。
另一項措施是他要求教授開始發展專業社群,即是每個月固定一起開會、準備課程。108課綱上路後,為了因應課綱「跨領域」的教學需求,比方說一堂課可能同時涉及數學、物理,或者是國文知識搭配歷史課程,因此現場的老師們,越來越常有共同備課、研發課程的需求,師培端勢必也要調整,「如果連師培老師都單打獨鬥,怎麼期待學生會去做(共同備課)?」
推動與教育局合作 「我要他們看到困難的教育現場」師資的轉變之外,在課程上,明年起台師大的師培範圍將延伸到小學教師,打破過去師範大學多培訓中學教師,教育大學主要培訓國小以下教師的結構。
林子斌解釋,這個課程和既有的師培一樣,台師大各科系的學生可以在大二時申請,首批預計招收45名學生,除了教育學分外,學生畢業時還會取得本土語言或雙語教育的專長,此外學生若有心,只要多唸1年便能同時拿到小學、中學教師證,除了讓學生更有競爭力外,還希望解決過往教育現場的痛點,就是國小、國中、高中不同階段的老師,往往不清楚彼此的教學狀況,假設師培訓練的過程裡,至少他們能有機會、接觸彼此的課程,也能更清楚知道未來的課程設計,「就知道他現在要教的國中生,國小時是受到怎樣的教育。」
林子斌希望,未來台師大的師培生能夠跳脫台北,看到台灣各地的教育現場。陳品佑攝
校內的培訓轉型外,台師大的師培還要更往現場前進。過去,台師大的示範教學場域是師大附中,而眾所皆知,這所學校擁有的資源與學生學習情況,恐怕很難類推到其他學校。
為此林子斌正在規劃,師培學院的老師每人要與1到2個地方教育局處合作,在聘請教師、課程發展方面給予支援,甚至直接帶領學生入校輔導,這除了能對當地教育產生幫助外,更重要是,在大學裡要模擬出真實的現場實在困難,因此他希望學生去看更實際的樣貌,「我不要他們永遠只看到建中、師大附中的現場,要去看困難的教育現場。」
數位教育成趨勢 中教大列必修卻仍面臨設備考驗鏡頭轉往台中,今年起,台中教育大學裡正式把數位教學培力列為師培生的必修課,包含怎麼透過雲端平台派送作業、透過數據分析學生學習弱點等,背後推動手,是曾任教育部資科司司長的中教大校長郭伯臣。
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台灣面臨將近一學期的大停課,全台各級學校不得不改採取遠距教學。而在疫情暫歇後,教育部緊接著推出生生用平板計畫,斥資200億元經費購置平板裝置給全台學校,並建置線上學習平台,作為因應;也推出教師工作坊,從最基本的A等級認識數位工具、基礎理論,到進階的B等級,則是學習融入各科、課領域教學,並要求所有教師,都要逐步完成最初級的A1、A2級研習。
歷經疫情的遠距教學後,如今數位教育變成不可避免的趨勢。教育部提供
「既然出去之後都要完成研習,幹嘛不在學校裡就教給他們?」郭伯臣說著攤開數位教學課程的課綱,內容正對應教育部的工作坊,第一週從A1的科技輔助自主學習概論開始,一路逐步往上。他說明,數位教育課的重點,是會從中小學教育現場引進大量業師,並且學生會前往台中地區合作的小學,希望18週裡至少有2週到現場去。
早在疫情上路前,教育部便已在部分學校,透過因材網這個官方教學平台幫助學力落後的學生。郭伯臣指出,在線上平台的協助下,可以發現學生的學習成效明顯提升,以2022年的資料來看,每週使用因材網的學生,國英數3個科目的評量通過率,比未使用者高出1到2成,背後原理正是可以透過數據分析,更精準找到學生的學習斷點,此外,老師對於學習狀況好的學生,也可以藉由數位方式給予進階的課程影片、資料,正是所謂的差異化教學。
郭伯臣評估,這是教學現場無可避免的趨勢,未來更可能列入教師甄試的重點項目,身為師培端,不能不因此調整課程,讓畢業的學生能快速接軌實務。
然而,數位教學不僅思維、技術要跟上,更直接的考驗是要有足夠設備;郭伯臣則指出,如今高中以下學校裡,在生生用平板的補助下,學生可以使用的平板已經到位,師培大學裡卻缺乏相映的經費支援,儘管教育部提出補助讓大學申請,但各校約莫僅能獲得一個班數量設備的補助,師培生的受教環境遠遠比不上中小學教育現場。
生生用平板政策上路後,各級學校雖然已補足設備,但師培端反而仍缺乏相關經費。教育部提供
另一個困難,郭伯臣則指出他們先前推動課程時,就發現老師的老師,即是師培教授對平台的功能介紹、教學理論都沒問題,但對實際現場的問題缺乏經驗,讓他因此決定大量引入業師教學,目前也在進一步思索,如何更讓師培生貼近實際教學情況,包含透過平板從派送作業後學生會有什麼反應,甚至面對學生設備有問題、需要排解技術困難等情況。
培訓後如何留才?林子斌籲教育部出手在教育現場因應時代及政策發生改變後,師培端的大學各顯身手力拼轉型,然而培育的方式改變了,如果人留不下來,校園裡的問題依然無解,眼前更嚴峻的考驗是,近年來各校開始喊出人力荒,教育團體推測,是因為教職的門檻要求與待遇遠不成比例,對年輕人的吸引力降低。
對此,林子斌也呼籲,在台師大裡,每年仍有1000到1200名學生想當師培生,最前端有志教職的人還是不少,但這些新血未來能否補上教學現場的缺口,是教育部更要去考慮的,開放多元師培以後,教師培訓是市場化導向,這不是不好,「但當已經看到問題時,是不是更該有一些國家介入?」希望能思索更多留下人才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