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2020年5月,一艘伊朗油輪停靠委內瑞拉卡貝略港一座煉油廠的船塢。美聯社
以巴爆發衝突,全球憂心油價可能暴漲,1973年贖罪日戰爭時阿拉伯國家實施石油禁運,導致第一次石油危機的陰影再度浮現。不過專家分析,以巴衝突確實已打亂全球石油供應並造成國際油價上漲,但不會重蹈當年覆轍。但以巴衝突推升油價走高,對全球今年持續抑制通膨的努力不啻為一記重擊。
美聯社報導,國際能源總署(IEA)執行董事比羅爾(Fatih Birol)指出,以巴衝突對石油市場絕不是好消息,況且沙烏地阿拉伯和俄國上月宣布日均減產130萬桶將維持至今年年底,加上中國的強勁需求,市場仍將維持波動狀態。
比羅爾說,以巴衝突進一步推升油價,「對通膨而言絕對是壞消息」。
北海布倫特原油19日每桶收91美元,哈瑪斯突襲以色列的前一天、6日收盤價為85美元。以巴交火2週來,布倫特期貨在交易市場一度達到96美元的價位。
另一項重要的風險因素是擁有世界最大石油儲量的伊朗。德黑蘭當局在衝突一爆發即表態支持哈瑪斯,儘管其原油被國際制裁多年,仍以私運管道賣給中國及其他國家。伊朗對以巴衝突將採取的行動,必然影響石油市場,讓問題更複雜。
美國諮詢公司「利波石油公司」(Lipow Oil Associates)總裁利波(Andrew Lipow)指出:「為了維持價格穩定,我們可能會見到供應混亂的狀況。」
美聯社報導,倘若以色列攻擊伊朗石油基礎設施,國際油價勢必應聲上漲。此外,若波斯灣南方的荷莫茲海峽(Strait of Hormuz)遭封鎖,也會劇烈衝擊石油市場,因為全球大部分的石油都經由此處運往世界各地。
為維持國際價格穩定,美國最近對伊朗私運石油至中國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但伊朗石油依舊是影響全球供應的不確定因素之一。
第二個不確定因素是,若伊朗石油遭進一步限制,石油大國沙烏地阿拉伯會如何反應。雖然油價走高對沙國有利,但推升通膨是兩面刃;通膨加劇推高央行利率,可能造成石油進口國家經濟衰退,因此減少石油消費需求,最終仍對產油國不利。
第三個不確定因素是,甫獲美國短期解禁的委內瑞拉石油能否解燃眉之急。美國政府18日以委國總統馬杜洛和反對黨達成初步協議為由,宣布暫時解除委國石油及天然氣制裁6個月,未來半年全球油量每日可增加20萬桶。
1973年石油危機時,沙烏地阿拉伯、科威特、伊朗、伊拉克、阿布達比和卡達等6國代表11月在科威特討論油價問題。美聯社
不過,專家認為此次衝突不會重演1973年石油危機有其論據,首先,美國產油量達歷來最高。美國能源部下轄能源情報署(EIA)的報告指出,美國10月第一週的產油量達每日1320萬桶,比2020年的最高紀錄多了10萬桶,而目前的本土每週產量已是2012年10月第1週的兩倍。
遊說團體「美國石油業協會」(API)總裁兼執行長索默斯(Mike Sommers)說:「1973年石油危機教會我們許多事,在我的印象中,最重要的是,美國能源力量是世界安全、繁榮與自由的重要泉源。」
索默斯主張美國應在能源議題掌握領導地位,認為能源穩定是世界穩定之基石,他也多次批評美國總統拜登為實現氣候政策的競選承諾,拒絕批准新的採油合約。
第二個論據是,阿拉伯國家目前未像50年前聯合對以色列出兵,石油輸出國組織與夥伴國(OPEC+)也尚未減產或提高價格。
也就是說,國際石油市場必然會有價格上漲和供應混亂的狀況,但規模和嚴重性不會像50年前那麼嚴重,不致於重演當年油價一飛沖天,加油站大排長龍的恐慌景象,但通膨問題是後續值得關注的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