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青鳥展翅2-1】「國會亂搞」再點燃高中生公民魂 撕小草標籤衝第一線

    2024-05-31 08:00 / 作者 吳尚軒
    立法院連日的抗議裡,也出現不少身穿制服的高中學生身影。陳祖傑攝
    隨著2022年18歲公民權公投的推動,與台灣民眾黨在2024年大選中獲得青年超高支持度下,高中生族群近年來頻頻成為政治討論焦點;隨著反對國會違反程序正義、擴權的青鳥行動爆發,這一批少男少女也成為運動中的一份子,不少人甚至在平日請假,搭車北上聲援。相關青年團體幹部認為,當這個世代建立了這樣的共同記憶後,未來有望補起社會運動裡一度斷層的困境。

    時節是5月底,體感溫度是攝氏30度,梅雨鋒面把位於台北盆地中心的青島東路悶得一片濕熱。空氣渾濁,正如一旁立法院議場裡的局勢,人數屈居劣勢的民進黨立委,與國民黨、民眾黨立委為了所謂的國會五法僵持不下。

    來自台南的高中生蔡佳縈跟同學一起坐在青島東路的舞台前,聚精會神地聽著台上不同社運團體輪番演說。她們在中午時,跟老師以「去上公民課」為由請假,接著在2點半時搭乘高鐵抵達台北車站,直赴會場參加這場集會。

    不滿修法的民眾數度聚集於青島東路抗議。陳祖傑攝


    蔡佳縈說,她最初是看到新聞報導立法院打架、立委打人,接著開始在Threads上看到網友談程序不正義,讓她開始關注此事,「我想要親自來現場看看,因為公民課本都說,社會運動是公民很棒的參與方式,所以我也想要親身來實踐。」

    片刻之後,4名同樣是高中生的青年代表出現在她們面前的舞台上,其中一名少年直說,10年前他6歲,在電視機前看著太陽花參與者被警察打,而國小時的寒假作業則是香港反送中運動,今天來到現場,很幸運有這麼多人陪伴,「遺憾是今天國會利用多數霸權打著民主旗幟,用不正義程序不尊重民意!」

    國會職權法案未逐條討論 議事衝突再激起民團不滿

    2024年大選落幕後,掌握國會多數席次的中國國民黨、台灣民眾黨立法院黨團合作,提出包含《立法院職權行使法》、《刑法》等5項法律、被稱做「國會改革」的修法草案,其中包含國會調查權、聽證權,以及所謂藐視國會罪等,則遭民主進步黨團批評為違憲、擴權,而包含「經濟民主連合」在內的多個公民團體,也多次對此發表疑慮。

    立法院有所謂委員會中心主義,藍白兩黨提出的草案,本應於立法院司法及法制委員會審查、逐條討論,才送入院會二讀、三讀。然而4月15日,藍白黨團透過人數優勢,在未經逐條審查情況下將全案保留、交付協商,一個月後5月16日冷凍期結束,儘管朝野協商未有共識,法案仍被送入院會逕付二讀,藍、白黨團則透過大量修正動議提出整併版本,並於5月17日院會二讀表決。

    國會改革相關法案在立法院引發激烈衝突。陳祖傑攝


    藍白急速闖關,加上法案本身存在違憲疑慮,也讓經民連等團體快速反應,於5月17、21、24、28日4次院會時,齊聚於立法院外的青島東路、濟南路抗議,在人數最高峰的5月24日星期五晚間,更有高達10萬人包圍立法院高喊「沒有討論、沒有民主」、「退回審查」。

    這場運動後來沒有以花卉命名。有網友擔憂,在社群上打「青島東路」恐遭到降低觸擊率,因而逐漸以「青鳥東路」做為繞道方法,而在5月23日,有熱心民眾創設了名為「青鳥行動」的Line群組後,青鳥之名逐漸定型,而這個群組的目的,則是讓行有餘力的支持者認養「金孫」,也就是替欲北上參加,卻苦無車資、住宿費的學生提供贊助。

    分科測驗倒數49天 「台灣沒了,讀大學有什麼用?」

    讀高三的Yu(化名)就也是這樣,在分科測驗倒數49天的時刻成為了「金孫」。原來他打算前一晚搭客運通宵北上,幸好後來在網路上找到「收養」經費,改在集會當天的清晨5點從高雄搭高鐵出發。

    他回顧北上的動機,是自習課時看到隔壁同學玩手機。Yu跟同學開玩笑說,「再玩手機就沒大學了」,豈料同學卻回:「台灣都要沒了,讀大學有什麼用?」接著給Yu看苗博雅在Threads上解釋立法爭議的文章。

    不少學生也在平日請假,到現場參與抗議行動。陳祖傑攝


    他直言,自己當下滿是震驚,想到日前公民課才剛學完的公民不服從,立刻感受到,「我不站出來,什麼時候站出來?」

    上午抵達現場後,他被朋友拉著加入志工,幫忙發水、發物資,站了一個白天下來接觸不少民眾,他坦言,本來還擔心現場會很肅殺、激烈,後來發現大家都很溫和,「這就是一場很好的公民課,可以感受到政治離生活很近,法律就是生活裡的遊戲規則」,有些同學會覺得幹嘛這麼政治狂熱,但現在是點醒大家,生活上還是很多很荒謬的事。

    從5月21日開始的3次集會裡,隨著下班下課後人潮不斷湧入,立法院周遭除了主辦單位的主舞台外,後來也開設其他次舞台或肥皂箱讓民眾即興短講;透過實地觀察可以發現,除了社會人士外,也有學生,甚至穿著制服的高中生上台高談對民主的期望與憤慨,不少人接過麥克風的第一句話便是:「我是高中生,我不是小草!」否認自己是民眾黨支持者。

    立法院外包含中山南路等處,都聚集了外譯的抗議群眾與小舞台。陳祖傑攝


    儘管此次的行動,並非是以學生團體為主,但事實上,青年議題近年不管在選舉還是政治場域,都有相當的曝光度。

    從18歲公民權到小草之爭 青年政治參與萌芽中

    大選之前,包含建國中學、新竹女中等8所高中舉辦模擬投票,共有3397名學生參與,不僅柯文哲在總統部分以近6成得票率遙遙領先,台灣民眾黨在政黨票也斬獲40.49%,與民進黨的17.58%、國民黨11.19%得票率有明顯差距,當時包含民眾黨團也曾評估,自己在學生族群尤其高中生中取得最高支持度,未來發展大有可為,「年輕人挺柯」也成為大選裡的熱門議題。

    Yu的經驗和此吻合,他表示確實周遭同學較多會支持民眾黨,也有朋友中午吃飯時都在看黃國昌的直播,而他認為背後原因,是民眾黨過去在宣傳上善用網路,而周遭的大家也對政治感到厭倦,認為應該換人做做看。

    然而當民眾黨在立法院裡,力推選前承諾的所謂國會改革法案時,場外也有高中生否認小草的標籤。

    台灣民眾黨在大選期間,獲得大量學生族群支持。資料照,廖瑞祥攝


    高二生邱煒倫來自桃園,對於學生族群的政治意向,他認為選前各政黨的政策,似乎都無法打入學生族群,高中生普遍接觸到的,多是民眾黨跟民生議題相關的短影音,加上主打終結藍綠惡鬥的論述,也讓高中生普遍支持。

    第一次參加抗議的他,這次在會場聽不同團體短講,開始認識到原來還有不同議題團體的存在,也看到時代力量、綠黨、歐巴桑聯盟等小黨,他認為,青鳥行動不只是黨派衝突,而是追求程序正義,「我覺得已經從政黨問題變成公共議題。」

    「對現在的高中生來說,他是不斷在反思的,在選前覺得給民眾黨一個機會,選後則也是用很強大力道在監督。」台灣青年民主協會理事長張育萌如此評論。


    長年關注高中學生權益的他指出,目前的高中生有許多人是透過2024的總統大選認識政治,也期望改變藍綠惡鬥的狀況,因此給予小黨、柯文哲很高信任度,這顯示大家希望新的嘗試,但許多青年儘管支持國會改革,還是希望有充分討論,這次國民黨、民眾黨在程序上,則引發了學生族群的不滿。

    青民協理事長張育萌認為,學生族群既對小黨投以期望,反之也會給予強力監督。廖瑞祥攝


    張育萌認為,儘管民進黨過去在《勞基法》、《前瞻基礎建設特別條例》時也曾利用人數優勢通過,但至少當時有讓在野黨充分發言,「何況難道民進黨過去蠻橫,所以你也可以這樣嗎?這不就是人民不想再讓民進黨過半的原因嗎?」學生族群也會不滿國會這樣對待人民。

    18歲公民權出師未捷 青年參與遭拒累積不滿

    除了程序上的不滿之外,張育萌認為高中生族群的動能,另一方面則是來自於18歲公民權的公民複決行動,與推動失敗後的不滿情緒。

    2022年3月,立法院表決通過《憲法》增修條文修正案,將國民選舉權門檻由20歲降至18歲,該案並於同年11月與九合一大選同時舉行公民複決,被簡稱為18歲公民權公投,以青民協為首的學生團體當時在全台各地串聯,穿著制服的高中生們站上街頭,說服大人們讓自己也能擁有一票。最後投票結果,儘管同意票佔多數,卻仍因未達965萬票門檻而未能過關。

    當時不同意票也高達501萬。公投投票結果出爐後,在DCard等學生族群常使用的社群裡,不時可見「投票權被沒收」、「大人不給我們投票權」的抱怨,尤其隨著義務役役期,在同一年年底宣布由4個月恢復為1年,也讓青年族群對於政治議題累積不滿能量。

    2022年的18歲公民權倡議,是現在不少高中生的民主啟蒙。資料照


    張育萌指出,目前國會的衝突情況,對沒有投票權的學生其實也會累積不滿,「他覺得不給我投票權,結果你們大人讓國會這麼亂」,高中生因此覺得要站出來,將累積的不滿快速付諸行動,「我根本沒投這些人,為什麼這些人可以代表我?」

    108課綱重視參與、實作打開空間 學生族群能量豐沛

    政治大學社會系教授黃厚銘曾參與108課綱「公民與社會」科教科書撰寫,此次也積極到場聲援,他認為,這次學生族群的豐沛能量,「絕對和108課綱有關」,雖然過去課綱、考試方式的變動確實沒有學生更輕鬆,但也因此打開空間、造成改變。

    他舉例,過去聯考時代學生只有唸書最重要,但現在則重視參與、實作,也要準備學習歷程檔案,其實像來抗爭現場參與或當志工,都是能當學習歷程的經驗,課綱諸如此類的設計,都讓學生能不只是待在學校或補習班,而是有更多機會去接觸議題、參與實踐,並接觸到社會議題的實際運作,「台灣社會真的有在改變。」

    疫情中斷人際連結 學生公共參與一度有斷層

    不論支持立場為何,逐漸抬頭的青年能量,都有望讓這個社會注入新氣象。公投護台灣聯盟總召羅宜就認為,其實目前NGO組織的新血偏少,尤其這次行動的決策圈裡學生比例偏低,相較於過去傳承略嫌不足,他其實很擔憂,未來社會議題要怎麼包容更多年輕人,而這也跟NGO在民進黨政府執政下的能量有關,既有組織倡議的關注度、捐款等資源確實比馬英九時代下降許多。

    青鳥行動也成為許多學生首度參與抗爭的契機。廖瑞祥攝


    羅宜也指出,像近幾次選舉都有出現檢討年輕人是小草、挺柯的聲音,但他認為,其實像反送中時社會又期待年輕人有更多動能,其實不同類型議題、政黨活動會吸引到的年輕族群都不一樣,「但30、40歲的人看裡來,就覺得這些都是年輕人,但這樣的討論是去脈絡化。」

    對於斷層,張育萌也有類似觀察。他形容過去其實就連校園裡的學生運動都出現真空,太陽花運動退場後,參與者大量走出校園投入選舉或參與NGO組織,各校異議性社團其實出現斷層,雖然後來在反《勞基法》修法、婚姻平權公投、聲援反送中運動幾次的行動裡,學生組織也跟著有機會補起斷層,然而在2020年Covid-19疫情爆發後,連結又因此中斷。

    張育萌舉例,像是過去社團會舉辦實體讀書會、聚餐,這些連結在疫情裡頻頻被中斷,「大家連彼此都不太認識」,也讓所謂的Z世代、青鳥世代跟學長姊又出現斷層,但對此他持正面態度,「這次台灣出現夠大的危機,高中生、大學生也站出來後,太陽花世代與青鳥世代終於在街頭相遇。」

    「我還可以做什麼?」 青鳥世代的街頭啟蒙埋下種子

    SYUAN(化名)從小就跟著父親看新聞、聊政治,5月17日事件爆發後他立刻跟上,21日一早搭著5點多的火車從南部北上,在青島東路待了一整天;對於三讀過關,他直言這是預料之內的事,現場也聽到後續會由行政院提出覆議等方案,「心裡有點酸酸的,可是在Threads上也看到更多人討論後續行動。」

    歷經了這次的大集結後,參與者也會將這些經驗帶回日常。廖瑞祥攝


    不只是單單一天的參與,回到南部後SYUAN也開始思索下一步,拉著同學當實驗聽眾,嘗試把繁複的立法爭議簡化成100字、200字簡易說明版或懶人程序圖,從台北帶回來的養分,讓即將從高中畢業的他開始展開行動,「我也開始找自己有什麼方式可以整理、分享更多整合過的資料給大家。」

    張育萌認為,這次行動中可以觀察看到,青年族群對政治的效能感出現轉變。過去沒有投票權的人,會覺得公共事務與他無關,「政治人物不會在乎我」,因而陷入更不願參與的惡性循環,但現在這件事被扭轉,「就是覺得因為我不能投,所以你們才亂搞,下一次我能投票了,我會盯著你。」

    他比喻,這次青鳥行動像是大浪來襲後,雖然回歸到平日,但其實仍是暗流湧動,所謂的Z世代也建立了共同記憶,會把這些經驗帶回日常生活,他們過去可能認為社會運動門檻很高、不知如何參與,「但現在參與過、知道該怎麼做,這些經驗就會跟著他一輩子。」
    吳尚軒 收藏文章

    本網站使用Cookie以便為您提供更優質的使用體驗,若您點擊下方“同意”或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Cookie政策,欲瞭解更多資訊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