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青鳥展翅2-2】不再造神!沒有明星的社會運動 太陽花給青鳥留下什麼啟示?

    2024-05-31 08:10 / 作者 吳尚軒
    參與青鳥行動的群眾,最後一天把寫著訴求的氣球推入立法院。廖瑞祥攝
    反對國會黑箱、擴權遊行連日在立法院外集結抗議,一度有高達10萬人高喊反黑箱,令人想起10年前的反黑箱服貿運動,及後來衍生的太陽花學運;如今這次運動被稱為青鳥行動,相關參與者大多帶著過去的經驗進行修正,最明顯的分野,便是刻意避免創造政治明星、個人崇拜,轉而讓抗爭現場遍地開花的分散模式。

    5月24日,中華民國新任總統賴清德就職還沒過一個禮拜,中共人民解放軍就在台灣四周海域展開「聯合利劍」演習,其中位於東部的操演區域更直逼花蓮外海24浬臨接區;同樣在這一天,於北京進行演出的樂團五月天,主唱阿信則在台上談到「我們中國人」,包含楊丞琳、侯佩岑、張韶涵等藝人也紛紛在微博轉發央視的「反台獨」貼文。

    同樣又是在這一天,位於台北市的立法院,周遭街道被擠得水泄不通,反覆連綿的梅雨沒有把人趕跑,高達10萬人站上街頭,抗議將於院會二讀表決通過的《立法院職權行使法》等修正草案,被中國國民黨、台灣民眾黨黨團稱為「國會改革」的法案。

    青鳥行動時間軸

    長期投身街頭運動的台灣人權促進會資深研究員施逸翔認為,大量的群眾再次走上街頭,除了反對國會濫權以外,更焦慮是台灣的未來,尤其中共軍演、藝人表態等情況背後斧鑿斑斑,「這都明顯都有中國對台灣民主的破壞。」

    反黑箱服貿轉眼10年 公民團體再聚街頭

    新國會上任後,掌握多數席次的藍白立院黨團合作,提出包含《立法院職權行使法》、《刑法》等5部法律的修正草案,並稱其為「國會改革」法案,包含國會調查權、聽證權,及所謂藐視國會罪等入法,也透過人數優勢,在草案未於委員會逐條討論的情況下,便將多個不同版本的草案送出委員會逕付二讀,並闖關院會表決。

    然而,由經濟民主連合串接起的多個公民團體,一者擔憂此有違憲、擴權疑慮,一者也抨擊兩黨做法違反程序正義,此外鑑於國民黨團總召傅崐萁在4月底訪中返台後,更加大力道推動法案闖關,也質疑背後有中國因素,因而連續於5月17、21、24、28日4天於院會召開時在立法院外抗議;學者吳叡人則直批,此修法是中國代理人透過立法權發動的政變,試圖架空總統行政權、獨立司法權,而後來包含百位法律學者、教授也發起連署,呼籲此次修法將造成憲政體制混亂,應將草案退回委員會。

    賴中強表示,這次青鳥行動能成功集結,在於大家對民主感到危機。廖瑞祥攝


    學界齊聲呼籲、10萬人聚集於立院前高喊「反黑箱」的情景,讓不少人回憶起10年前的反黑箱服貿運動,及後來衍生的318太陽花學運,尤其經民連當年正是率先號召反對服貿協議的團體,當中包含台權會、台灣勞工陣線、婦女新知基金會等組織,如今也再度響應集結。

    初步的數據上也是如此。李俊穎、張仁瑋、陳家平等20多名來自各大學的社會學研究者,於5月21、24日陸續於現場實際執行訪問,發現青鳥活動的參與者以25-34歲者佔多數,佔35.58%,而在25歲以上的參與者裡,最多人參與過的社會運動,正是反黑箱服貿。

    青鳥行動參與者輪廓


    同志婚姻、年金改革未來也恐遭碾壓 賴中強:大家再度感受民主危機

    5月29日,在國會職權修法三讀過關後的隔天,經濟民主連合召集人賴中強帶著已然沙啞的嗓子接受《太報》訪問,在此之前,他每天至少主持3場記者會,也在舞台上帶領民眾高喊「沒有討論,沒有民主」的口號,幾乎未曾休息。

    對於公民組織乃至一般民眾的快速集結,賴中強直言原因和10年前相同,「就是民主危機」,從1990年參與野百合學運至今,他認為台灣的群眾運動主要分成兩類,一種是個別議題的運動,比如環保、性別、工運,另一種則是如太陽花跟這次集結,因應民主危機而產生的運動,「那個危機大到讓大家認為,台灣的民主體制可能不復存在,這會影響每一個人。」

    他也另外指出,在此之間,香港2019年爆發反送中運動,當時甫當選高雄市長的韓國瑜訪港時拜訪中聯辦,國民黨主席吳敦義則表示若重新執政,將與中國洽簽兩岸和平協議,習近平也提出「習五點」的兩制方案,台灣同時看著香港的反送中運動,因此投射出擔心失去民主的擔憂,這則是一次準民主危機。

    青鳥行動參與者曾參與社運類型

    賴中強分析,此次國民黨、民眾黨透過人數優勢, 以碾壓方式通過法案,其實不具程序正當性的方式,這造成許多人的擔憂,比如此次許多性別、同志團體其實默默支援,正是擔心未來婚姻平權法案也會被以同樣方式修改,甚至進一步包含反年金改革等議題也讓人憂心,而此次本來還有囊括重大建設的花東三法要一起闖關,也引起環保團體憂心。

    不追捧明星、不政治造神 太陽花留下哪些教訓?

    公投護台灣聯盟總召羅宜在太陽花運動時,曾於立法院圍牆內守夜,他坦言,這次集結的組織其實跟當年高度重疊,現場志工、工作人員也有不少是10年前的面孔,然而大家是帶著10年累積的經歷回到現場,很多人沒有忘記當初的動機,「也知道當年情急下有些問題沒被討論, 這次現場包容的聲音多更多。」

    活動現身出現多部宣傳車,讓眾人上去發表短講。陳祖傑攝

    實際走訪青鳥行動的會場,從青島東路蔓延至中山南路、濟南路,偶爾還滿到忠孝東路、徐州路,可以見到在主辦單位架設的主舞台之外,各地遍地開花,除了有不同團體、民眾輪番於戰車或肥皂箱即席短講台灣獨立、勞工運動、原住民族權利等議題外,也有不少人以各如管樂表演、即興舞蹈、樂團或DJ演出等方式加入,群眾手拿標語更是創意滿分,大量融入ACG、追星元素。

    儘管部分舉動引來「讓運動失焦」的批評,但主辦活動的團體鮮少對此表達意見。甚至有民眾以為,此次活動沒有所謂的主辦單位。

    回到10年前的濟南路,當時出現了「賤民解放區」,不滿未能表達意見的參與群眾,輪番來此抒發己見,氣氛憤慨而緊繃,光景和如今大不相同。

    轉變的原因,正是來自於對太陽花的反省。尤其在當時最受到鎂光燈矚目、一度被封為「戰神」的黃國昌,如今身為民眾黨立院黨團總召,卻因與國民黨高度合作,而遭到場外民眾強烈批評。

    在太陽花時期被稱為戰神的黃國昌,如今成為民眾強烈抗議對象。歐芯萌攝

    「不突出特定明星、不造神,重視夥伴間的溝通討論,是這次跟太陽花運動的不同。」賴中強說明,此次參與者都記取過去的反思,不特別突出單一明星,彼此是以合作夥伴的方式運作,有人當舞台主持人、有人開記者會,還有設計文宣、維持現場秩序、發送物資等互相分工,而儘管時間倉促,主要幹部也盡力讓彼此充分、平等表達意見,並在此情況下推動決策。

    賴中強認為,太陽花運動中,立法院議場內部形成象徵性的孤島,並由特定幾個人掌握,過程中忽略不少參與團體的意見與訴求;而做為對比,更先前的野草莓運動則被批評為「流水席式民主」,每天討論決策的成員都不同,也讓決議難以延續,而此次的集結,可以說是記取教訓,從此兩者間取得平衡。

    架舞台、找志工、寫文宣……從慶生快閃到10萬人怒吼,公民能量如何迅速串聯?

    這些組織其實也有新面孔,並成為第一批行動者;集結行動最早在5月17日緊急展開。青年法律人協會副理事長甘知沂回憶,一切其實從一個蛋糕而起

    有鑑於國會五法與花東三法當天可能在院會直接闖關三讀,經民連與各組織的幹部當日白天已在立院召開過記者會,但未有太多迴響,直到傍晚院會進入討論事項表決時,民進黨立委沈伯洋卻在搶佔主席台過程中遭推落,頭直接朝地墜落並緊急送醫。

    沈伯洋自主席台墜落的畫面,激出不少群眾走上街頭。廖瑞祥攝。

    甘知沂回憶,當晚各組織的青年成員本來約好要幫朋友慶生,但有人提議:「不如去立法院前慶吧。」一夥人立刻做了簡單的手舉牌,到現場後拍照、上傳社群,本來只是一個類似快閃的活動,沒想到隨著議場內的衝突越趨激烈,關注議題的人們也透過社群聯繫開始聚集,晚間11點後,青島東路場外已經聚集上千人,直到韓國瑜在12點宣布休息後才解散。

    眼見群眾動能已經被喚醒,各團體開始計畫5月21日的行動,原來預估頂多1、2萬人規模,沒想到儘管傍晚台北大雨滂沱,群眾仍撐著傘不斷前來聚集,主辦單位估計最高峰達到3萬人;來到5月24日活動更趨完整,除了主舞台外也設置工作帳棚、媒體帳棚、物資發放區等,總共吸引了10萬民眾上街。

    跨組織青年於5月17日晚間,於立法院前聚集抗議。陳祖傑攝

    這一切背後並不簡單,有賴於50多個組織有效的橫向運作。經民連社群部副主任陳佑維指出,這一次現場加線上所動員的人力,包含志工保守估計約有200位人,負責包含社群發文、製圖、現場攝影、動線引導、物資發放等工作。

    甘知沂則補充,另一關鍵是濟南教會以舉辦祈禱會為名義,開放民眾聚集、休息,不但能疏散人潮,尤其此次不少熱心民眾捐送物資,包含水、餅乾、能量飲料等食物類,以及帳棚、椅子等硬體設備,也能暫時借放於教會,而教會本身號召了約200位志工,對現場人力也是很大的舒緩。


    青鳥行動湧入大量群眾與物資,主辦單位募集約200位志工,加上濟南教會也有200人志工才能應對。陳祖傑攝


    「台灣公民社會不曾休息」 學者:辦講座、工作坊也是方式

    政治大學社會系教授黃厚銘認為,公民團體的力量之所以能快速串聯,其實是這10年間持續運作、累積。

    他回憶,當年賴中強率先發現服貿的弊病後,陸續接觸包含台灣勞工陣線、婦女新知基金會等團體串聯,組成反黑箱服貿民主陣線,而後形成經民連,不僅是個人的聯合,而是NGO組織的串聯;而在蔡英文政府上任後,各個組織仍持續運作,如台灣公民陣線持續撰寫公民政綱,廢死聯盟、地球公民基金會等也持續在各自議題努力,除了抗爭以外,也陸續舉辦講座、工作坊,讓大眾有機會接觸知識,而在必要時,則都會被經民連邀請參與活動,「台灣公民社會這幾年根本沒有休息。」

    黃厚銘指出,另外一個關鍵是青年的參與。比如如今身為經民連副秘書長的許冠澤,最初是反黑箱課綱運動成員,就讀東華大學時也曾挑戰畢業門檻規定,不少曾經歷過反課綱運動的學生,後來則紛紛在大學時期投入學生運動,又成為各社運團體的成員,這些青年力量的人脈彼此串聯,也讓這次運動能夠快速地動員。

    平權意識興起、資訊傳遞平行 公民運動持續進化

    從反服貿到如今,將近4000個日子過去,這段時間台灣歷經不少變化,比如婚姻平權法案於2019年通過,而期間的運動也為平權打下基礎。在青鳥各處的舞台短講,不時可以見到講者彼此呼籲,不要使用「幹你娘」、「番仔」一類性別或族群羞辱的字眼,而在抗爭現場,不僅出現供媽媽哺乳、換尿布的育嬰帳棚,Threads等社群的討論,則不時可見呼籲參與者注意性騷擾、尊重身體界線的貼文。

    就讀於政治大學法律系的陳思妤認為,對目前的青年、學生來說,不少人開始專注議題的起點正是同婚法案,因此對性別議題特別有所意識,而此次變裝皇后妮妃雅亦到場力挺,也讓性別觀點更納入運動;台北大學公行系學生林芯羽則觀察,此次活動的直播也有手語翻譯, 可說是越來越關心不同族群。

    妮妃雅現身抗議人群,為活動注入性別觀點。陳祖傑攝


    而資訊管道部分,根據調查,約有5成5的民眾表示是透過Threads接收訊息,其次才是過往最大宗的Facebook。

    曾參與318運動的民間團體工作者程洋也回憶,318時期的資訊,主要是透過議場內言論領袖傳遞,再透過社運團體的網絡慢慢擴散到一般大眾,但此次可以看到,不少公民在Threads上的言論獲得流量,因而成為資訊傳播的節點,更多年輕人也因此積極參與,資訊的傳遞比過去更加平行,他認為是此次群眾可以快速反應的原因。

    危機深化民主 賴中強:公民社會已形成對抗力量

    在藍白人數優勢下,國會職權相關修法法案最終仍在5月28日三讀通過,對此,經濟民主連合當日也召開記者會,除了呼籲進民進黨團隊透過體制內程序補救外,也呼籲各地公民團體開啟草根對話。

    儘管頹勢並未改變,但賴中強並不絕望。他認為,此次除了公民團體外,包含時代力量、綠黨等本土小黨也參與合作,他認為未來除了賴清德政府、綠藍白立院黨團外,公民社會將形成另外的第五股力量,除了對抗中國的在地協力者外,同時仍會持續批評和監督執政的民進黨。
    吳尚軒 收藏文章

    本網站使用Cookie以便為您提供更優質的使用體驗,若您點擊下方“同意”或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Cookie政策,欲瞭解更多資訊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