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調查1-夢想】台灣年輕人不像韓國般絕望 買房與養育最沉重也最擔憂

2024-12-10 08:00
能否擁有自己的房子是青年最沉重也是最擔憂的事。陳品佑攝
為了解台灣青年的想法,了解所遇到的困境,《太報》與財團法人天河教育基金會合作,委託皮爾森數據進行「青年生活追求調查」,將分兩週深入解析報導。本週第一部分是檢視台灣青年(18歲至40歲)之價值觀與生活觀,全面探討台灣青年的人生追求、消費觀念、職場期望。本篇是探討青年是否有追求夢想,對逐夢的信心度與生活沉重感的來源,以及20年後最擔憂的事情。

亞鄰國家如韓國用「全(N)拋世代」(전포세대)稱現在韓國青年不只拋棄物質上的買房、結婚生子等,也拋棄了無形的夢想、精神生活,日本也出現悟世代(さとり世代)形容物質欲望低,沒有崇高、遠大夢想的年輕世代。那麼,台灣的青年有這麼絕望?沒有夢想嗎?

《太報》與財團法人天河教育基金會合作,委託皮爾森數據所做的「青年生活追求調查」發現,18至40歲的青年受訪者並沒有像韓國青年那樣「絕望與放棄」,追求意願只有在「結婚」與「養育子女」兩個項目較低,尤其是女性的意願更低。現實經濟壓力的沉重負擔,「擁有自己的房子」是最沒信心達成也是20年後最擔憂的事情。

2011年韓國開始出現放棄戀愛、結婚及生產的「三拋世代」,後因年輕人失業率及房價高漲,三拋加上放棄就業及買房的「五拋世代」,韓國近年研究還增加不得不拋棄人際關係及夢想的「七拋世代」,甚至演變成拋棄健康與生活的「N拋世代」,這次所做的「青年生活追求調查」就以韓國研究的「三拋/五拋/七拋/N拋」做為選項,檢視及了解台灣青年的想法。



結婚與養育子女 多數年輕女性說不

從調查來看,在「三拋」項目中,戀愛關係仍然是多數(64.8%)有意願追求的目標,但是結婚與養育子女的整體投注意願最低,分別僅有46.9%與39.4%。

「五拋」項目的買房(擁有自己的房子)與就業(從事喜愛的工作),整體分別有72.7%及79.8%,在所有追求意願選項中名列前茅,可見這兩項目標對台灣年輕世代是非常具有重要性。

結婚育兒不再是多數女性青年想要實現的目標。廖瑞祥攝


「七拋」的人際關係及夢想部分,人際關係(良好的交友關係)有意願比例也達到70.8%,也有6成以上有意願「成為能夠幫助社會的人」(62.4%),但僅有不到一半的比例有意願追求「成為某個領域的頂尖人物」(47.6%)。

當韓國出現年輕人連健康、基本生活都拋棄的警訊,這次調查發現在身心健康、物質生活水準等個人層面普遍有意願投注時間/金錢的人生追求,比例分別高達88.1%與81.2%,顯示對當下生活品質和身心平衡的高度關注,是台灣現在年輕世代的人生核心追求。

值得注意的是,對於戀愛關係、結婚、養育子女三項追求,女性整體意願顯著較男性低,在戀愛關係部份,女性有意願者約比男性少了14%,在結婚(37.4%)與養育子女(31.4%)的意願比例皆小於4成,和男性分別有56.4%及47.9%的比例有不小的落差。




「如果1+1不是等於2,甚至還是負數呢?」22歲就讀醫療相關研究所的小魚說,小時候很多長輩都會叮嚀以後要結婚,夫妻兩人一起打拼,日子也會過得比較輕鬆。可是,她看到身邊很多親友結婚後都是抱怨,為家庭要做很多犧牲,養小孩的支出也很龐大。所以,她不排斥談戀愛,但如果對方是以結婚為前提就「謝謝再聯絡」,她不會想遙遠以後的生活,現在只想要一個人好好生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找到喜歡工作跟買房 年輕人很悲觀

調查顯示,受訪者對於其追求意願項目可達的信心度,「良好的交友關係」 (61.3%)是最高,其次為「成為能夠幫助社會的人」(57.2%)和「戀愛關係」(56.7%)。須留意的是,信心比例最低的是「成為某個領域的頂尖人物」(36.6%),再來是「擁有自己的房子」(42.8%)和「從事喜愛的工作」(46.9%),都是低於5成,尤其是後兩者都是在人生追求目標意願最高的第二、三名,但在達成目標的信心卻是倒數二、三名。



從「成為能夠幫助社會的人」的達成信心比例將近6成,對照有房、做喜歡工作的信心度卻不到5成,顯示年輕世代對於能幫助、回饋社會的能力仍有一定的正向認知,但是在實踐個人理想或興趣的信心,卻可能受到大環境影響而明顯低落。

信心度另一個值得關注是性別間的差異,調查的九個選項中有七個項目,女性達成的信心比例都明顯低於男性,其中最低的是「成為某個領域的頂尖人物」(30.6%)低於男性(42.1%),擁有自己的房子有信心的女性也只有38%,低於男性的47.7%。



婦女新知基金會秘書長覃玉蓉分析,女性追求意願跟信心度低反映的是,儘管政府標榜性別平等,但與年輕女性認知是有落差,女性在職場平均薪資仍偏低,升遷機會也較少,養育與長照又被要求更多責任,當養育照顧的壓力在職場環境下很難兼顧平衡,二度就業也不容易,會覺得為什麼要在婚姻下「只是變成一個家庭的媳婦」。

覃玉蓉說,政府或部分學者解讀少子化,認為只要結婚就會生小孩,然而,實際上很多年輕女性看長輩、同事、朋友經驗,不想對職涯造成影響,實際情形可能是「想生小孩才會結婚」,呼籲政府的青年政策必須有性別敏感度,必須意識到年輕一輩不只有共通問題,也有很多存在性別差異,「不要再是煮一鍋飯一起吃」,研究不同樣態的青年差異性,才能讓所有青年在政策上都能受惠。



女性在逐夢的各項目信心度可能受到家庭等因素影響,都比男性要低。廖瑞祥攝


收入低族群面對高物價 7成感受負擔沉重

當調查問到在台灣社會,要達成這些人生追求或成就是否需背負過重的時間/金錢負擔?「擁有自己的房子」是所有受訪者感到最沉重的項目,比例高達86.1%,其次為養育子女(83.8%)及結婚(75.5%),當下的物質生活水準也有將近7成(69.5%)。



在個人夢想或成就面向,有超過6成認為「從事喜愛的工作」(61.3%)與「成為某個領域的頂尖人物」(65.3%)較沉重,但僅有不到一半認為「成為能夠幫助社會的人」是沉重的(43.7%)。顯示社會氛圍對於實踐個人理想或興趣,有一定程度影響,但對於能幫助、回饋社會的影響相對較低。

雖然相較於女性,男性在戀愛關係、結婚與養育子女的追求意願較高,但是在追求實現過程的沉重感,都明顯比女性要高,尤其是戀愛關係的負擔感更加明顯。





從年齡層來看,戀愛關係的負擔感隨著年紀增加而下降,但結婚與養育子女則呈現相反趨勢,「良好的交友關係」、「從事喜愛的工作」與「成為能夠幫助社會的人」的沉重負擔比例,也會隨年齡增加而上升。

另外,對於當下物質生活水準的沉重負擔感,則以25歲以上、已婚、以及個人每月可支配所得在2萬6000元以上為主要輪廓,沉重負擔感皆在7成以上。認為大環境負面影響顯著的族群,對於當下物質生活水準沉重負擔比例也偏高(73.4%)。

擁有自己的房子則有超過9成(90.1)認為大環境負面影響顯著者認為負擔沉重,是所有選項最高,養育子女(87.7%)居次。



當問到20年後擔憂的事情,撫養負擔增加、住房問題與居住品質及財務狀況與生活水準三項,是整體最擔憂的項目,都超過6成5,職涯發展與成就、身心健康也有超過6成比例。



短短10年房貸增6成喘不過氣 貸款40載後青年變老年

今年(2024)第三季30歲以下年輕房貸族的平均鑑估值約為1232萬元,與10 年前的 772.7萬元相比,負擔足足增加了459.3萬元,增幅高達將近6成,在房價飆漲、薪水緩漲的背景下,年輕人面對的購屋環境是越來越嚴峻。



在媒體業工作的31歲小莊(化名)以前是個不買房派,認為揹房貸生活品質會降低,但是父母年事已高,現在租的老舊公寓出入不便,想搬到有電梯的住宅大樓,卻遇到「長者租屋困境」,房東見他要帶兩個老人家都不願意出租,他想想這些年繳的房租也是不少的開銷支出,因此,立下心願要在一年內買到房子。

很多朋友勸單身的小莊,等到結婚「多一個分母」夫妻一起分擔房貸,壓力比較輕,也該保留一些花費給自己當作小確幸,但是父親生病讓他重新思考居住的重要性,省吃儉用苦一點也要買房。然而,大台北的高房價讓人吃不消,他盡量找新北淡水、八里,或是桃園內壢、八德等離市中心較遠,但房價相對較低的區域看房,但舊房還是約要千萬,算一算房貸,加上吃飯、交通費,扣一扣跟月光族差不多。

「當然,這一定會影響生活品質,但是買房決定就是需要勇氣,而且這是為了父母,一定要做的事。」小莊說,出社會這些年,總期待房價會降,結果房價卻一直漲,「現在不買,以後也不知道還會不會付出更高代價」。

小莊感慨地說,很多同業跟他一樣都很熱愛新聞工作,但現實的是要沒有經濟壓力,才能有熱情一直做下去,他認識很多大學同學就因為經濟考量離開媒體圈轉業,而他總是自我安慰跟鼓勵「要有信心,以後還有機會調薪吧!」

對於政府推動的新青安政策,他認為最大的幫助不是利率,而是可以貸款40年,因為他詢問過若他一個人貸款,30年房貸攤下來,每月已經超過他薪水的6成,根本貸不下來,但如果是40年用「延長還款的時間換取金錢」就可以,只是他當然也想過40年後,已經71歲還要還房貸,他苦笑無奈說「對呀,現在買房是青年最大的痛,40年後就是老年的痛!」





「安身立命」沉重感 美好夢想也得回到無感現實

「現在年輕世代要追求夢想的代價越來越高,很實際的問題是有無穩定的資金來源,造成『夢想很美好,現實很骨感』。」過去在台少盟擔任祕書長,長期關注青年貧窮議題的監察委員葉大華,針對這次調查結果也與幾名年輕世代訪談交流,認為2000年後兩波金融海嘯,在馬英九執政的22K時期,花了10年才將薪資倒退惡果慢慢調回來,但薪資定錨效應延續到現在,又有物價升高的膨脹的壓力,嚴重影響衝擊年輕人的築夢。

葉大華說,這些年政府雖努力降低「住的成本」,例如社會住宅政策協助年輕人,但供給量嚴重不足且租屋及購屋壓力壓得青年喘不過氣,加上政府開放移工的競爭壓力、薪資的壓低問題,青年有一種發展機會,被握有資源分配權利的上一代給剝奪及排除感,其沉重感來自於能否「安身立命」,也衍生不婚不生等情況發生。

房價高漲,社會住宅建置的規模又無法滿足青年住的需求,成為青年最沉重的事情。廖瑞祥攝


葉大華說,另一個問題是當生活基本所需成本越變越高,可是現在青年的刺激消費的慾望也是越來越強,以前世代是沒錢時可以少吃一點,只要肯吃苦耐勞會有買房機會,現在世代則是買不起房時就不要奢求,而是追求小確幸,可是經濟收入來源跟不上刺激慾望,小確幸也變泡沫呢?

「沉重感是比較值,年輕世代有資訊篩選的競爭壓力。」葉大華說,現在年輕世代的沉重是因為「比較」,而且社群網路資訊交流發達,不再是跟周圍比,而是跟全世界比,這也反映在影響職涯發展等的落差。一方面年輕人仍被要求走在傳統集體主義,不能掉隊,可是又接受很多天賦自由的教育與資訊,當擺盪在集體跟個人自由主義中就會感到更加沉重,一旦年輕世代短兵相接在職場、在家庭照顧上遇到困境與不利處境,問題就更加放大。

現代青年追求小確幸,但如果沉重負擔感越來越重,連小確幸都泡沫,會衍生更多問題。廖瑞祥攝


葉大華感慨,世代衝突的問題,沒有透過幾次政黨政治輪替被好好檢視跟溝通,過往思維是青年可以自立自強,當少子化後才放大鏡看問題在哪裡,政府說要支持年輕人,卻連主管青年事務的專責單位都沒有,甚至連首都台北市去年也才成立青年局。

葉大華呼籲政府應該也有責任盤點,對青年世代的各項議題充分掌握,這是需要累積,也要有政策及法令支撐,讓預算公平分配跟引導,才能達到分配正義,世代正義。


洪敏隆

【青年調查1-夢想】台灣年輕人不像韓國般絕望 買房與養育最沉重也最擔憂

2024-12-10 08:00

為了解台灣青年的想法,了解所遇到的困境,《太報》與財團法人天河教育基金會合作,委託皮爾森數據進行「青年生活追求調查」,將分兩週深入解析報導。本週第一部分是檢視台灣青年(18歲至40歲)之價值觀與生活觀,全面探討台灣青年的人生追求、消費觀念、職場期望。本篇是探討青年是否有追求夢想,對逐夢的信心度與生活沉重感的來源,以及20年後最擔憂的事情。

洪敏隆

【青年調查2-消費】年輕人並非都是月光族 經濟越稀缺的人越追逐「精緻窮」

2024-12-10 08:00

為了解台灣青年的想法,了解所遇到的困境,《太報》與財團法人天河教育基金會合作,委託皮爾森數據做「青年生活追求調查」,將分成兩週深入解析報導。本週第一部分是檢視台灣青年(18歲至40歲)之價值觀與生活觀,全面探討台灣青年的人生追求、消費觀念、職場期望。本篇是探討青年的消費觀念,了解青年的理財方式及消費習慣,以及這些行為背後的深層問題。

洪敏隆

【青年調查3-職涯】當「前途」與「錢途」都茫然 求溫飽竟成職涯最美好想像

2024-12-10 08:00

為了解台灣青年的想法,了解所遇到的困境,《太報》與財團法人天河教育基金會合作,委託皮爾森數據進行「青年生活追求調查」,將分成兩週深入解析報導。本週第一部分是檢視台灣青年(18歲至40歲)之價值觀與生活觀,全面探討台灣青年的人生追求、消費觀念、職場期望。本篇是探討青年的職涯規劃及職場選擇,了解青年工作的渴望與想像。

本網站使用Cookie以便為您提供更優質的使用體驗,若您點擊下方“同意”或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Cookie政策,欲瞭解更多資訊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