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城市樹木悲歌3-1】斷頭、窒息、殘障、包尿布 傾聽路樹4大慘況

    2023-05-02 07:00 / 作者 洪敏隆
    土城中央路四段被認養的樹木沒被好好保護,遭到砍除、斷頭,認養變認屍。廖瑞祥攝
    如果城市裡的樹木能發聲,它會是歡唱?還是哀嚎?走在路上常可見原本茂密枝葉的樹木被斷手斷腳,猶如一根根光禿禿的電線桿,不僅失去替城市遮蔭、降溫的效果,倒掉時還被檢討是公共安全的危險因子,很少人關心它們猝然倒下前遭受不當對待,對它們發出的求救訊號視而不見。

    平時人們喜愛在炎炎烈日下享受大樹的遮蔭,但只要颱風要來,就會開始畏懼城市裡的樹木,1999電話常會被打爆要求管理相關單位趕快動起來,這也就是為什麼在颱風季前,經常能夠看到行道樹被一刀斷頭的原因。

    有句成語是「樹大招風」,實際上樹木的確因為目標大而引人注意,卻如同這句成語意思相同「招惹是非及受到誹謗」,台灣護樹團體聯盟發起人張美惠感嘆,許多倒塌樹木是長期受到不當對待,用錯誤的種樹或修樹保護方式造成不健康而倒塌,結果卻「倒果為因」,漠視不當對待的「護樹變虐樹」行為才是該檢討的禍首。

    台灣環境生態護育產業工會理事長何承翰指出,正確的修剪可以保持樹體的營養均衡及減少耗費樹體過多的養分,但是修剪或砍成光禿禿如電線桿的樹體,樹木為確保活下來,會調動根部養分到樹皮到處亂長,希望發芽趕快長出葉子,這種不是有計畫的生長,生出的枝葉無法支撐,甚至還消耗樹木能量,最後造成樹木枯萎倒塌。

    樹木遭到不當修剪,反而更加容易造成樹倒。廖瑞祥攝


    認養變認屍 護樹變虐樹

    斷頭樹是最常見的「護樹變虐樹」的情況,除了颱風季前會被砍剪到光禿禿以外,還有一種是「認養變成認屍」的手法,以為認養就有權自行處理。

    不當護樹變虐樹情況。太報製表


    土城護樹志工林裕盛去年(2022)底發現,位於中央路四段、三民路的新北市水利局權管的乙種工業區公有水利地「沛陂段385地號」,許多棵美人樹(酒瓶木棉)遭到斷頭修剪修成光棍,聯繫台灣樹人會秘書長潘翰疆實勘,砍斷的樹幹甚至以帆布掩蓋。

    新北市水利局表示,開發單位施作「土城區沛陂段390地號等8筆土地廠房新建工程」,規劃認養本案土地作為景觀綠地步道,但尚未同意認養計畫前,工程包商即未經同意且未告知下修剪樹木,依財產管理規定追償損失。

    《太報》記者4月12日到現場實勘,發現施工單位以認養名義用圍籬圍起,且遭到移除的樹木是因為處在施工車輛出入口,也就是以認養為名義,實際卻為施工方便移除樹木,雖然施工單位已重新種植幾棵新樹木,但現場仍可見幾棵遭到斷頭或剪的光禿禿的樹木。

    美人樹遭到砍伐的鳥瞰情況。廖瑞祥攝


    中央路上樹木未被砍除的對照。廖瑞祥攝


    柏油封樹一再犯錯 樹木倒塌多是管理不當

    第二種情況是窒息樹,樹穴水泥化或被柏油將樹穴封死的情況是屢見不鮮,樹木的植穴應為透水壤土,以提供樹木交換空氣及水份養份的提供,卻因被封死造成樹木根系無法呼吸、吸收養分,而逐漸凋零甚至枯亡。

    潘翰疆說,土城學府路二段位於重劃區內,是屬新闢道路,尤應作好樹穴的留設,卻只留設1×1公尺的最低標準,前陣子重鋪道路柏油,竟然將沿路兩排的馬尼拉欖仁樹的樹穴都封死,這些馬尼拉欖仁原本應該呈傘狀的樹葉,已經都被不當修剪成如同鳥巢狀的情況,樹穴又被封死,命運多舛。

    潘翰疆氣憤指著學府路被柏油封死樹穴的情況,而且這是累犯。廖瑞祥攝


    柏油封樹後遭批評,土城區公所已再花一筆預算將學府路一路側樹穴施工復原。廖瑞祥攝


    更令潘翰疆氣憤的是,在同一個路段,8年前就發生路樹植穴未留設,被舖設滿滿的柏油,但是區公所卻未記取教訓,讓這種虐樹行為重演。雖然區公所在護樹團體揭發後已重新發包,4月12日記者實勘時,道路其中一側已經都把樹穴重新復原,潘翰疆批:「施工草率虐樹,再花一筆錢復原,對嗎?」

    另兩種最常見的虐樹情況是殘障樹及尿布樹。前者是新植或剛移植樹木避免成長時被強風吹倒,先用支撐架支撐樹木,應該在一年後拆除支撐架,卻遲遲未拆,樹木長時間依賴支架,發展不出屬於自己的力學結構,容易倒塌;後者是包商植樹或移樹時,圖一時便利,未拆掉根球捆覆材料,形同「包尿布」直接種在土壤裡,嚴重影響生長空間。

    支架應在1年後移除,但很多樹木都未按規定,導致樹木猶如殘障。廖瑞祥攝


    尿布樹的情況。照片取自臉書社團「護樹爆料公社」


    張美惠說,包根球的塑膠袋或不織布經過多年都不會腐爛,經常等到多年後塑膠袋自行浮出土面才會發現,根系無法穿透植生袋,養分不足容易營養不良,「這顯示很多樹木會死、會倒,是因為管理出很大問題。」

    樹不能光憑美感或配合環境隨意修剪,必須對樹木的生理和力學結構有基本的認識。何承翰說,下刀的位置、修剪的技巧、選擇修掉哪一根枝條、結構的改變,都會影響樹木的健康。

    但是為什麼一刀流、二刀流的「電鋸大法」等不當管理方式,在台灣層出不窮?

    問題一:預算經費少、發包採最低標

    專家認為,第一個問題在於,中央到地方政府編列相關的經費預算並沒有很高,相關工程都是採取最低標,樹木修剪不像先進國家每年定期辦理,都是3到5年執行一次。

    「就跟剪頭髮一樣,一次剪多一點可以省多一點錢,如果要加快速度的話,剃光頭是最快啊!」張美惠點出發包者跟執行者為什麼都愛斷頭式修剪的癥結。

    何承翰說,承包商負責要修剪一條街,可能被要求一個下午的時間就要完成,而且租一輛吊車可能半天就要7000到8000元,為了省經費,可能每棵樹修剪分配到的時間只有短短30秒,三刀流、四刀流就處理完畢對包商是最好的結果,這是「長期累積的錯誤行為種下的惡果。」

    樹木修剪後由包商自行負責處理,去向政府並未掌握,也成了低價搶標後廠商賺錢另一種「門路」。張美惠指出,一些行道樹如樟樹、茄冬比較值錢,斷頭砍下後會被賣掉做木炭或種菇類的太空包。

    台北市樹木修剪情況。廖瑞祥攝


    問題二:罰則太輕 廠商沒在怕

    目前各地方政府對於不當修剪樹木的處分,從8000元到最重的10萬元不等,何承翰指出,這造成有些廠商得標後,明知道亂作一定被罰,但是「代價」很低,都先把工程款挪出幾千元到10萬元等著來罰,「但是一棵樹長成經歷數十年,形狀、結構都破壞了,是10萬元可以換回來嗎?」

    潘翰疆認為,法令應該從現在的「一案一罰」改成「一樹一罰」,才能夠達到嚇阻不良廠商的惡劣行徑,甚至應該思考,若是公共工程進行的樹木修剪或移植工程,甚至應該研議按照工程款一定比例扣款。

    問題三:樹木管理事權不統一 多數權責單位未具專業

    現況是行道樹或公園是由地方政府具有專業人力的公園路燈管理處、景觀處等單位執行,潘翰疆認為,這些單位發包執行的樹木遭到不當管理情況,這些年相對已經有很大改善,但是很多樹木例如在工業區內是由工業局轄下的管理服務中心負責管理維護,「他們的專長是招商,對樹木修剪規範會懂嗎?」

    走在土城工業區內就會發現,很多樹木像是小葉欖仁就被修剪得光禿禿,像是一根根電線桿。

    土城工業區的小葉欖仁被修剪像是一根根電線桿。廖瑞祥攝


    參與護樹運動多年的張美惠認為,很多樹木遭受到不當對待是發生在學校。她以台中為例,台中市政府這些年行道路及公園樹木沒有斷頭情況,是因為廠商修剪時要求有專業人員監督指導,給予半天2000元監工費用負起權責,並且花很多心力在指導園藝廠商如何正確修剪,但是教育單位以最低標發包,經費都沒有很高,找來的園藝廠商所屬工人都沒有接受園藝訓練,造成校園內外樹木頻繁被不當對待。

    張美惠說,護樹聯盟後續將與各縣市政府教育單位溝通,並希望教育部能夠重視,不希望再發生教育單位帶頭做錯誤示範。

    環團指出,很多發生樹木遭斷頭或不當修剪的行為是在學校。照片取自臉書社團「護樹爆料公社」


    問題四:設置地點不當 造成修剪惡性循環

    財團法人七星環境綠化基金會組長游象君說,很多樹種不好是因為設置地點不對,例如明知道在電線桿附近,電線桿高度約10幾公尺,卻還是種植大喬木,結果常見台電為了避免影響電線,將樹木剪成Y字形,或者是離大樓牆面只有約1.5公尺距離,忽略樹木成長枝葉會側面展開,結果樹葉擋到大樓光線再來要求側面剪除,導致樹木重心偏一邊,很容易倒塌,問題癥結在於台灣種樹都是要看立即性,缺乏運用專業學能做整體完善規劃。

    台電常將樹木修剪成Y字形。台灣護樹團體聯盟提供


    森林城市協會理事長莊傑任說,樹木就像一個巨人,必須有足夠植穴空間,「但是我們讓巨人從小穿小鞋,等巨人長大了又怪他腳太大」,所以常出現人行道鋪面突起怪罪是樹木的問題要求移除樹種,「這明明是人類的短視無知,不是樹木巨人的錯。」

    問題五:缺乏專門人員培訓系統

    都市林木牽涉到的環節絲絲相扣,從依照不同環境條件適合生長的樹種、苗木的培育篩選、生長條件和景觀的規劃,到後續的修剪養護、樹木生理和病蟲害等,每一項都是學問,但台灣的現狀是,學校裡沒有專門培訓系統。

    何承翰說,包括基隆、台北、新北等縣市雖然都導入執行者要認證實際操作的機制,但是國外是不斷進修,也會交流新知及傳承,台灣缺乏養成及後續精進概念,導致人員遵守原則機制沒有建立,故常出現出錢單位要求怎麼做,人員就配合執行,也是類似憾事一再發生原因。

    樹不會說話,但它不斷用它的身體語言,告訴我們它是否健康?這片土地是否健康?如果我們希望城市裡有樹相伴,就必須傾聽它,給樹更正確的對待才行。

    莊傑任指出,若能及時觀察到樹木風險產生的方式,也是預防中最重要的一環。他建議,各地的社區巡守隊其實都有很大量能,政府應該計畫性的培訓願意成立樹木關懷隊的社區,定期檢查人們常活動範圍內的樹,若需要尋求專業協助則做更進一步詳盡的檢測,若能如此落實,類似倒樹的災情才能降至最低。

    馬尼拉欖仁原本呈傘狀,枝葉卻被修剪成鳥巢狀。廖瑞祥攝


    何承翰說,台北市有套制度也值得其他縣市學習納入規範,台北規定修剪樹木必須跟當地里辦公處及權責單位先告知,並且要介紹樹木修剪方式,資訊公開是必須的,民眾看到施工時如果雞婆能多問幾句,也可以讓施工廠商了解到有人會注意,遵照施工規範執行,樹木相關知識教育推動也應強化落實。

    「春花秋月,民眾在花季追逐賞櫻、賞楓、看木棉花開時,也期望有更多人關注這些樹木有沒有被好好對待!」張美惠呼籲,如果我們希望城市裡有樹相伴,就必須傾聽它,給樹更正確、更友善的對待。

    洪敏隆 報導
    出版時間:2023-05-02 07:00
    洪敏隆 收藏文章

    本網站使用Cookie以便為您提供更優質的使用體驗,若您點擊下方“同意”或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Cookie政策,欲瞭解更多資訊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