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福部健保署署長石崇良。胡順惠攝
隨著Covid解編,新冠感染者醫療費用回歸健保總額支應,導致西醫基層及醫院的健保點值遭稀釋;健保署署長石崇良指出,粗估約需30至50億元支應,週三將向健保會提案,透過2筆費用支應,且加上政府預算挹注、補充保費及一般保費成長、明年基本工資調漲等3大關鍵,明年安全準備金還能維持1.86個月左右,達法定1個月以上,因此明年不會漲保費。
石崇良今於健保署與「美國醫療資訊暨管理系統協會(HIMSS)」簽署合作備忘錄的簽署儀式前接受聯訪表示,從3月指揮中心宣布Covid改類降級,讓原本醫療服務費用回歸健保常態服務,觀察到第二季不再做快篩,統計類流感病人與2019年相比有明顯增加,第三季增加幅度沒有第二季那麼高,以二、三季影響為主,這週會向健保會提案,就類流感、Covid的造成點值下滑,將動用「非預期風險或政策改變調撥款」補貼點值下滑,不足的部分將由安全準備金支應。
石崇良指出,按照現有提案約需30至50億元左右,會先透過「非預期風險或政策改變調控款」支應,每年約編列8至10億元,已很多年沒有特別動用,過去每年沒有動用的「非預期風險或政策改變調控款」就會滾入安全準備金,類似預備金概念。
石崇良說,今年行政院也撥240億元到安全準備金,如果按照目前預估到年底還有1.97個月安全準備金,主要是因為有預算挹注,且補充保費一般保費成長,明年還有基本工資調漲部分負擔等,預估明年安全準備金還能1.86個月左右。
石崇良說,因為明年保費最高成長率確定4.7%,安全準備金達法定1個月以上,明年不會漲保費。
未來健保費支出勢必一定會提高,石崇良分析主要來自2大壓力,首先,台灣估2039年高齡人口將達30%,高齡化趨勢擋不了,會增加醫療支出壓力;第二,新藥問題,過去新藥審查都是10年磨一劍,不過光是肺癌,每年標靶藥物就有10幾件上路,因為從本世紀基因解密、定序技術提升,讓新藥開發步入另一個里程碑,過去6年健保總額成長4%,新藥藥費則是成長10%,因此未來支出可以預想一定會成長。
針對未來可以預想到的支出增加,石崇良說要開源節流,目前健保財務分成三大區塊,首先,最大區塊就是一般保費薪資所得,佔比約70%;再來是,資本利得、股息、股利、獎金、租金為主的補充保費;第三,則是政府比需負擔的36%,開源就是要思考如何擴大徵收,不要押在薪資所得者身上,從另外兩塊思考,節流則是增加公共衛生投入,讓失能、重症者不要因為人口老化加速,讓民眾健康少生病才能節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