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福部首度公布網路暴力調查結果。胡順惠攝
「人手一機」的科技時代隱藏著許多危險,為了解數位暴力情形,衛福部2022年起委託團隊針對18至74歲民眾進行全國調查包括網路攻擊、未經同意散布性影像、騷擾跟蹤等,今(7/16)日首度公布結果,發現非異性戀男性、30至39歲終生盛行率最高。
衛福部從2022年委託國立暨南國際大學研究「我國數位/網路性別暴力狀況」,今日首度對外公布調查成果,發現18至74歲民眾遭受數位性別暴力的1年盛行率為47.4%、終身盛行率則為59.4%,扣除訊息騷擾後,1年盛行率為26.7%、終身盛行率為42.3%。
暨大社工系教授王珮玲坦言,過去過內外都沒有針對網路暴力進行統一問卷調查,因此受衛福部委託,2022年10月14日至2024年11月10日蒐集到5030位有效樣,進行43題訪談,針對受暴類型、身心影響、求助行為、平台類型進行調查,發現其中終身盛行率(15歲以後至調查時曾有過被害經驗)高達6成,代表性別暴力經驗相當普遍。
調查發現,數位暴力比例最高前五名依序是騷擾、羞辱與攻擊、跟蹤與肉搜、控制或限制、影像性暴力;受害年齡比例以30至39歲及25至29歲最高,不過中老年人60至74歲也還是有受害者;性別及性影像分析,非異性戀男性在所有網路暴力類型最高。
影像性暴力中,終生盛行率合計10.4%,未經同意或脅迫取得影像9.5%,包括偷拍6.8%、竊取1.5%、強迫威脅4.4%、威脅散布1.8%、未經同意散布1.9%、換臉0.4%,受害者通常會感到焦慮、沮喪、感到脆弱、失去自信,且求助比例僅39%、沒求助6成,而找朋友、同學等非正式求助管道求助最多,行為發生在即時通訊及社群媒體最多。
暨大社工系教授王珮玲。胡順惠攝
研究訪談14位生理女、8位生理男,其中7位是同志,輔大社工系助理教授陳怡青表示,同志求助困境包括舉證困難、難以掌控受害情況的發展,尤其在身心痛苦的時候還要自己蒐證,非常難堪,也有可能事發期間經過好久,照片不知道傳到哪裡去,司法都是建構在實體暴力,難以應付網路受害速度散播,經常緩不濟急。
陳怡青說,有些加害者是認識的,被害人希望是否加害者是否能道歉或改變,但在訴訟過程中感到相當無力,有些被害者會不自覺摳皮膚,人際關係影響大,信任關係也被完全破壞,甚至因為這樣離職、中輟。
性影像處理中心主任劉昱均指出,性影像處理中心從2023年8月15日到2024年5月31日接獲申訴1150案,諮詢3094案,成人佔78%、兒少22%,快速通知平台業者下架,100%會移轉縣市政府行政裁處,案件成功率88.6%。
劉昱均說,被害人受到性勒索心裡會更恐懼,諮詢被害人639人,一般諮詢54人,加入防禦計畫585人,只要加入防禦計畫,10大國際平台包括FB、IG、Youtube、抖音等都會移除該影像。
國際平台都會配合下架性影像。胡順惠攝
劉昱均坦言,底下還有很多黑數不願站出來,建議受害者可透過諮詢熱線0266057373求助,全年無休,從早上9點到晚上10點都有提供服務,線上申訴則是24小時皆可填寫,提供法令諮詢、報警流程教學、大型平台防禦機制、證據保留教學、下架刪除機制、後續諮商管道轉介,當被害者的神隊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