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指寶林廚師的手「只是媒介」 台大法醫:碰最多次的食材就是污染源

    2024-04-02 15:50 / 作者 胡順惠
    台大法醫研究所所長翁德怡稍早受訪。讀者提供
    台北市政府今(4/2)日上午公布,將寶林茶室的2把刀具、1個砧板及廚師手部檢體送驗,最終在廚師手部檢體上驗出「米酵菌酸」陽性;負責檢驗的台大法醫研究所所長翁德怡稍早出面解釋,這批是北市3月24日接獲新北市通報後,前往現場稽查的檢體,廚師的手只是一個「媒介」,廚師每次拿起食材時,手都會沾到細菌,再放到鍋子裡面煮,推測廚師的手接觸最多次的食材,最有可能就是污染來源。

    翁德怡今日下午2時接受媒體聯訪表示,北市送檢的環境檢體,是3月24日北市衛生局接到新北衛生局通報,懷疑有民眾食物中毒,食物中毒常見細菌包括金黃色葡萄球菌、沙門氏桿菌、大腸桿菌,夏天常常出現這類細菌感染,因為當時還不知道是這麼嚴重事件,是照一般程序採檢。

    翁德怡接著說,不過3月27日疾管署召開全國會議,當時邀請全國專家開會,結論是,醫師把米酵菌酸第一鑑別診斷,但當時還沒證據佐證,第二天法務部法醫研究所將解剖後檢體,由士林地檢、新北地檢送過來,當天確定死者身上有「米酵菌酸」,3月28日要找環境中來源。

    至於為何食藥署採檢的檢體都是陰性,北市卻驗出來? 翁德怡解釋,因為食藥署是在3月26日當天採檢,檢體是3/26的,北市則是在3月24日採檢,本來是在培養細菌,因為養一週沒養出來,北市衛生局局長想到用培養液試看看,進一步檢驗4個檢體,包括廚師的手、砧板、菜刀、水果刀,最後在廚師的手的檢體驗出米酵菌酸。

    翁德怡分析,這一發現是一大進展,證實米酵菌酸的確曾經出現在寶林茶室A13,廚師一定是摸到某個食材,廚師的手並不會自己長出細菌,是間接媒介,至少可以知道那家店事情發生時,的確有米酵菌酸存在。

    至於來源是否為粿仔條?翁德怡指出,之前強烈懷疑,因為根據過去文獻,很多醫師說中國、印尼等地都發生過,中國飲食習慣跟台灣較接近,因此將粿仔條列為優先考慮,現在唯一可以確定案發當時存在那家店,因為原本說所有人吃過這家店,現在可以更縮小規模,就是在這個廚房裡面。

    翁德怡強調,質譜儀是非常靈敏的儀器,目前能驗到最低定量極限每毫升0.2奈克,若以每天人體需涉入6公克的鹽舉例,大概一茶匙的量,若丟到台大溫水游泳池也能測出11奈克,代表0.2奈克非常少,還能測出是非常靈敏的儀器。

    翁德怡指出,細菌來源不是廚師的手,廚師的手只是媒介,拿起某項食材放到鍋子裡,手去拿沾到,放到鍋子裡去煮,只是間接的媒介,因為碰到過被偵測到,可能對廚師的健康也有影響,只是廚師沒有來檢查。
    胡順惠 收藏文章

    本網站使用Cookie以便為您提供更優質的使用體驗,若您點擊下方“同意”或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Cookie政策,欲瞭解更多資訊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