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食安漏洞2-1】自主檢驗可竄改、邊境查到仍放行 蘇丹紅風暴戳破「三不管」的食安網

    2024-03-18 08:00 / 作者 洪敏隆
    蘇丹紅風暴戳破「三不管」的食安網。圖為新竹縣衛生局封存612箱含蘇丹紅「特製醬」。新竹縣政府提供
    蘇丹紅食安事件延燒,風暴不斷擴大,食品管理的三管措施「管源頭、管邊境、管市場」全部破功,顯示在經歷多次食安風暴後,政府要阻絕黑心食品所建構的食安五環體系,仍有很多環節出了問題。

    「這次的蘇丹紅事件比當年三聚氰胺毒奶粉事件還要嚴重!」台灣大學食品安全與健康研究所教授吳焜裕指的不只是影響層面,而是政府的把關疏漏與過失的「嚴重性」。

    2008年的三聚氰胺毒奶粉事件,跟這次的蘇丹紅辣椒粉事件的原料來源地都是來自中國,當時中國三鹿奶粉以「維多利亞全脂奶粉」名義銷往台灣作為食品加工,台灣許多使用奶粉的加工品都受到影響。

    這次蘇丹紅辣椒粉事件的問題之所更加「嚴重」,吳焜裕認為,那時是不知道進口的奶粉有含三聚氰胺,所以政府查了很久,才找出所有影響的產品,但這次辣椒粉事件,蘇丹紅是我們政府已經列管的毒化物,邊境也已經查到還是讓它一直進來,查了多時到底還有多少產品有波及仍未知,「運行多年的食安管理機制不該還出現這麼嚴重的問題!」

    事實上,國際間已發現多起蘇丹紅食安事件,最早是在2005年英國發現從印度進口的辣椒粉含有蘇丹色素一號,而食品添加蘇丹紅在台灣也非首例,2017年台中市衛生局抽驗市售蛋黃酥,在鹹蛋黃中就檢出蘇丹色素四號,含量達每公斤1.4毫克,受到關注。因此環保署化學局隔年將蘇丹紅列入第四類毒性化學物質,沒想到短短幾年,仍舊發生蘇丹紅風暴,影響食品如滾雪球般越來越多。

    蘇丹紅辣椒粉風暴擴大,全國各校暫停使用辣椒粉和咖哩粉調味料。圖為午餐品質聯合稽查情形。新北市教育局提供


    破功一:源頭管理搞錯風險控管

    政府多年前就推動建置食品雲系統,翻閱過去行政院的新聞稿都會強調,食品雲可以針對食品安全相關部會所掌握資料,藉由部會分析、比對與勾稽,預判有食安疑慮的資訊,事先預警防範,採行必要管制措施,以落實食安風險管理;可是,怎麼在這次蘇丹紅風暴沒有發揮功能呢?

    學者認為,從國外發生過多起的案例,政府早已清楚蘇丹紅辣椒粉與其相關產品是高風險食品之一,但是從這次追查產品流向,顯示食品雲並沒有採行預警防範措施及必要管制措施,源頭管理的風險控管明顯不足。

    清華大學化學系榮譽教授、消基會檢驗長凌永健說,這次蘇丹紅風暴影響的產品很多,政府仍舊是以傳統方式追查去向,到現在究竟還有哪些產品有影響都還未確定,可是蘇丹紅食安事件在國際間早有很多案例,例如英國當初清查就約有200種產品受到影響,如果我們風險控管有蒐集相關資訊,就可以依照如英國的經驗,建立食安風險預測路徑模型,用智慧搜尋方法找出所有受影響的產品,針對高風險先去查,也不會到現在都查不完。

    「哪些要預防控管,依據的風險是什麼,風險的等級是什麼,顯然蘇丹紅事件延燒,是政府相關單位搞錯風險控管的目標為何。」吳焜裕點出問題核心。

    此次蘇丹紅事件,政府之所以被罵荒腔走板,不只是行政院食安辦把蘇丹紅跟咖啡與茶風險相提並論,主管機關食藥署也以「國人普遍吃辣」為由,不太可能一查到違規,就完全禁止輸入。

    行政院食安辦主任許輔將蘇丹紅跟咖啡類比,引發爭議。資料照片,陳品佑攝


    吳焜裕說,若是以健康風險來看,蘇丹紅辣椒粉相對較低,一來是民眾不會一次攝食過多的辣椒粉,只會吃一點,且這次查到的是蘇丹紅三號,而有致癌風險的是蘇丹紅一號,從官員的發言來看,顯示都是認為從健康風險來看是很小,因此在食品雲沒有納入控管。

    「問題是,政府要界定風險控管的目標,應該是根據是否違法才對。」吳焜裕強調,蘇丹紅既然已經是列管的毒化物,風險控管當然應該是將違法項目列為重點。

    台灣歷年食品輸入查驗統計


    破功二:邊境查驗把關漏洞多

    這次的食安問題是由國外進口,如果邊境查驗能攔住違規品項,就不會釀成風暴,但為什麼這次邊境都已經查到,違規產品卻還是可以不斷順利闖關?

    蘇丹紅事件是今年(2024)2月初遭民眾檢舉有廠商違法添加後,事情才爆發,全台幾乎是遍地開花,可是,早在去年5月邊境就有發現含蘇丹紅辣椒粉的不合格狀況,但是台灣的邊境查驗,一直未將辣椒粉列為高風險產品,採取的是一般抽批查驗(抽驗率在2至10%),當一般抽批有查驗到不合格,只是進一步提升到加強抽批查驗(20至50%)。

    去年5月就有檢驗出4月從海關要進來的蘇丹紅辣椒粉。翻攝自食藥署網站


    這一次蘇丹紅事件,邊境受理中國輸入辣椒粉報驗批數,在加強抽批查驗後,食藥署統計不合格率是14.37%,主要原因包括檢出蘇丹色素3號、農藥殘留克美素等不合格,食藥署卻一直到去年12月11日,才對中國輸入辣椒粉在邊境採逐批查驗,並從今年2月20日起針對邊境曾檢驗不合格的21個出口商、製造廠禁止輸入。

    不只是邊境查驗的警覺性不足,沒有及時提高抽驗率甚至逐批抽驗,另一個漏洞是當已經列為加強抽批者,要同一輸入業者同產地同貨品分類號列的產品,經檢驗不合格者,才改採逐批查驗,這也是立委林淑芬踢爆,有9家公司和涉嫌進口違法添加蘇丹紅的辣椒粉進口被查獲的津棧、佳廣公司,是登記在同一地址、同一負責人,而且都是親戚,因為不肖業者肆無忌憚,就是一家被查到,就用另一家再進口,規避邊境逐批查驗。

    根據食藥署自己所做的其他國家邊境查驗的研究報告,澳洲就很值得台灣學習,澳洲是依照紐澳食品標準局監控國際狀況提供風險評估結果,將食品區分為「風險類」與「監控類」二種,例如含辣椒粉的調味料、加工即時食品等都列為風險類,輸入要經過官能檢查、取樣與實驗室分析檢查。「風險類」輸入食品,初始都進行100%查驗,經連續5批查驗合格,查驗頻率可降低至25%,再後續20批都合格,則可降低至5%, 但只要有一次沒有通過檢驗,查驗頻率就強制恢復至100%。

    歐盟則是針對管制系統與能力嚴重不足之國家,可將基礎查驗機率提升一個層級,或是針對特定風險貨物類別,查驗率由30%調至50%。

    各國對風險類輸入產品查驗規範


    3月13日,針對中國蘇丹紅辣椒粉全台流竄,衛福部公布新的邊境管制措施,即起無限期禁止被檢出蘇丹色素產品的境外製造廠或出口商輸入,並全面逐批查驗入同號列產品。衛福部長薛瑞元也表示,研擬將請專家討論,哪幾類的原料類食品應納入「高風險」通報的對象。屆時若納入高風險通報品項的原料食品,邊境檢驗將採取百分百逐批,若發現違規則立即退運。

    不過,學者認為,除了強化邊境查驗頻率,還要有更精進的查驗方式。吳焜裕說,「逐批查驗」是文字遊戲,過去他擔任第九屆立法委員時,曾經因應日本福島五縣食品開放進口,實際到邊境海關勘查查驗及檢驗方式,查驗方法是打開貨櫃,選出一包樣品送檢驗。

    這會出現哪些漏洞?「一批如果是一個貨櫃是選一包檢驗,一批若是進口好幾個貨櫃,也是只查驗一個樣品!」吳焜裕說,這是第一個漏洞,第二個漏洞是因為查驗人力有限,一個貨櫃那麼大,幾乎都不會深入到貨櫃內部抽驗,都是在打開貨櫃時逕自取較靠外側的樣品。這兩個漏洞可能成為不肖業者鑽漏洞的方法,也是政府應該檢討如何精進邊境查驗的作業流程。

    食藥署邊境稽查人力的不足也是問題,鄰近的韓國受理食品輸入查驗的批數,跟台灣相近是每年約72萬批,但是韓國邊境查驗人員配置人力是280位,台灣卻只有82名正式公務員,另有97名約聘人員,相差101名人力。

    台灣與韓國邊境查驗制度比較


    此外,韓國所有輸入產品均進入海關監管的保稅倉後,由所轄地方廳所屬之查驗單位,臨場查核及取樣;在台灣進口業者常以原料供應問題,要求邊境查驗加快速度,因此政府同意抽樣耗時或困難者,可具結通關留置於業者指定倉儲中實施。但也因此造成2018年曾發生從中國進口大閘蟹戴奧辛超標,卻有業者已經偷跑出貨,事後緊急追查流向。

    凌永健說,台灣的檢驗方法必須要再精進,除了法規檢驗方式,也需要快篩方法。

    破功三:後市場管理一昧仰賴業者自主管理

    在食品安全風險管理體系中,除境外源頭與邊境管制之外,為強化產品流通稽查及品質監測,產品輸入的後市場監測亦為不可或缺之一環,但是台灣幾乎仰賴業者的自主管理,在這次蘇丹紅風暴中,完全暴露根本無法落實。

    政府在2014年因食品安全問題,建構食品三級品管制度,第一級品管由業者進行自主管理,第二級品管為第三方驗證機構驗證,第三級品管則是由政府進行稽查抽驗。這個制度非常仰賴業者自主管理,規範包括業者強制檢驗、訂定食品安全監測計畫及上市櫃公司或一定規模的特定業者要設置實驗室。

    但是,在蘇丹紅事件風暴中,竟然出現有業者送SGS食品實驗室,檢驗出蘇丹色素三號,明知原料有問題,卻涉嫌竄改報告,以順利出貨給下游廠商;追查流向時發現,有不肖業者申報的產品製造資料與實際產品製造資料不一致,流向也交代不清;這次很多食品大廠都有中標,其中不乏上市櫃公司,要求建置實驗室是否有落實,也令人懷疑。

    凌永健批評,食品檢驗沒有全面電子化申報是一個問題,仍以紙本為主,才讓業者有竄改的機會。

    環境部的環境檢驗申報就是全面採用電子化,如果是定期申報,業者在採樣時要先提出採樣計畫書核備,包括給誰做檢驗、何時做、檢驗哪些項目都必須要載明,當檢驗出爐後,檢驗室的報告是同步上網。

    凌永健說,政府對於業者自主管理的檢驗申報還是要有監督機制,必須要有檢驗的關鍵文件記錄,人事時地物都在裡面,實驗室作完就同步上傳,政府也可以清楚查驗,就不會出現竄改,也可以提升查核效率。

    過度仰賴食品業者自主管理的問題


    此外,台灣約有47萬家食品廠商,目前只有規定資本額3000萬元以上的業者,需要建置食品追溯系統,全台灣僅只有2%廠商列入,當食品雲系統欠缺絕大數食品業者資料,更無法發揮風險預測效能。

    環境部的化學雲就明確規範所有業者都必須建置追溯系統,化學署長謝燕儒說,公告為毒化物及關注化學物質,業者相關運作包括製造、輸入、販賣都要申請許可,並且要上網申報,申報不是只有量而已,究竟是跟誰買、下游又賣給誰,上、下游的買賣方都要經過許可。

    因此,地方環保局在稽查時,就可以針對申報資料勾稽比對,例如賣方是報賣出8公斤,購買方是否是收8公斤就可以比對,且用在哪都可以稽查。

    吳焜裕說,食品安全管理不能百分百依賴自主管理,從商業利益角度,當自主檢驗發現可能有污染或參雜就得銷貨,就會有損失,會虧本,業者會都這麼有良心嗎?這就是自主管理不可行,後面政府的監督管理機制又沒落實,就會破功。

    學者呼籲食品管理不能只仰賴業者自律,圖為台中食安處稽查餐廳稽查調味料使用狀況。台中市府提供


    他直言,現在的食品安全決策是由農委會(農業部前身)主導,食藥署只是配合,就連食安辦公室主任都是由園藝系老師出任,問題是農業主導會以農民等生產者角度,並考慮到食品業者,過去他推動修《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要補相關漏洞及加重刑責,最大阻力就來自食品廠商,經歷蘇丹紅風暴後,政府應該要痛定思痛,把漏洞補起來。

    如何強化邊境管理,健全源頭風險控管及食品安全管理科學化,以掌握高違規風險產品及業者,杜絕弊端,建立完善食品安全管理系統,台灣要有個讓民眾安心的食安制度,還有很漫長的路要走。
    洪敏隆 收藏文章

    本網站使用Cookie以便為您提供更優質的使用體驗,若您點擊下方“同意”或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Cookie政策,欲瞭解更多資訊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