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清水的孩子》是以「白色恐怖」為主軸的漫畫繪本,插畫工作者黃立佩10月21日在臉書分享她閱後的感想。
《來自清水的孩子》描繪囚於綠島的留日舞蹈家蔡瑞月舞姿。(圖片來源/黃立佩臉書)
最近拜讀完《來自清水的孩子》兩冊,故事主軸是台灣白色恐怖政治受難者,也是紅葉少棒幕後推手、《王子》雜誌創辦者蔡焜霖的人生經歷,相當值得一看!
有別於純文字紀實作品,透過畫風和構圖的鋪陳,圖像常能引起更直覺的共鳴。像《自清水的孩子1:愛讀冊的少年》中,繪者以溫暖細膩的筆觸,營造出靜好的年少時光,到《來自清水的孩子2:綠島十年》則驟變為木刻版畫般對比強烈、線條剛硬的風格。或是,在看到第二冊的開場,便衣憲兵以繩索拖著焜霖時,會想起第一冊,故事的最初,是父親牽著年幼的他的手——雷同的動作,差距卻如書封上,隔空重疊了形影的紅蜻蜓與轟炸機……。
印象最深的橋段,還包括楊銀象在獄中跳踢踏舞的連續剪影,呈現其不可思議的泰然與生命力,還有對同樣囚於綠島的留日舞蹈家蔡瑞月的刻畫。那幅詮釋其舞姿之美,像凝結了時間的跨頁,令人相信她的舞蹈在那一刻,定讓在場受苦的靈魂都因而屏息、得到撫慰。以及,描寫跟焜霖一起落淚唱「母親,像月亮一樣⋯⋯」不久便投海的施秋霖的際遇等,都是扼要地只以兩三頁篇幅,便充滿張力與餘韻地傳遞出受難者們的精神於一瞬。《來自清水的孩子》不僅僅是一個人的故事。
文字方面,我特別喜歡書中用語的考究。日治時期的對白大多是台語、日語交雜(有華語翻譯供對照),直到中華民國政府「光復」台灣後,學校的「國語」課從教日語變成北京話,華語對白的比例才漸提高。閱讀起來能清楚感受政局變遷對文化的影響,而貼近真實的措辭語調,也使讀者可以更融入故事的時空中。(有種看外語片從全中文配音切換回原音的無違舒坦感)
刑期尾聲的一紙書信,焜霖寫下自己以身體體會愛默生(Emerson)所說:「生長在溫室的『盆栽』將終年享受足夠陽光、溫暖和細心照料,卻終止於玩賞物。但一遇到意外,如牆塌了、屋頂垮了、或者園丁一時疏忽了,對它將是一個契機。把根深入大地,繁茂成蔭,且也造福人群。……這些不幸,隔一段時間,常會證明其本身具有革命的作用,供人走出坐享閒福的藩籬,走向奮鬥的生活,結束幼稚的歲月,開創更成熟豐富的生命。」讀著讀著,不禁已期待續集,想細看這份將磨難煉成契機為人奉獻的心念,將如何獲得實踐。(第三冊將於年底出版~~)
作者:黃立佩,文章出處:Facebook。
(本文獲作者授權刊登,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未經同意請勿任意轉載。)
更多太報報導
不甩中國戰狼!德國會「人權委員會」邀謝志偉、唐鳳談民主:台灣不是問題,是答案
我沒錢,所以邊畫畫邊旅行!陳柔安畫筆闖蕩20國:人生像座遊樂園、勇氣就是入場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