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殺親手養大的羊羔,小男孩淚崩!西方「認識葷食來源」的生命課程,是在摧毀人格

    2020-05-11 14:36 / 作者 蔣佩庭

    「照片是這個小男孩的母親拍攝的, 他參加了一個學校課程,課程內容是他必須養育兩隻小羊羔,再於市場上拍賣,然後送到屠場宰殺。



    期間小男孩投入了很多的愛,非常照顧小羊們。經常擁抱牠們,替牠們作日常護理,成為玩伴分享生活,是朋友,也是家人。直到拍賣的那天,小男孩流下了眼淚。然而他不是班上唯一的一個......」


    準備送羊去屠宰場。(圖片來源/Facebook)

    小孩並不明白肉來自生命,所以誕生「我養的其實是我吃的」教育模式

    在外國,這種生命教育模式好像日漸普及,雖然我支持生命教育,生死之事可以從小讓小孩明白。但對於這種非必要的撕心裂肺的灌輸模式,我是反對的。



    沒錯,我們日常的肉食都是來自動物的生命,為了頤養人類,讓人類果腹,人類開設了農場,也開設了屠場。



    在發達的國家地方,市場上購買得到的肉食都是被包裝好,他們不會見到那塊肉本身的來源及生產過程。所以很多小孩並不明白肉類是來自生命,所以誕生了這種「我養的其實是我吃的」教育模式。

    「我養的其實是我吃的」教育模式,加插了感情羈絆,會出現問題

    這種教育模式雖然真的能夠讓小孩知道他們所吃的肉類是如何得來,原意是好,但這種教育加插了人類與動物的感情與羈絆元素在其中,就出現問題了。



    還記得我小時候,與家人去街市,我看到了一個小攤檔,那裡有個男人拿起一隻鵪鶉一剝,鵪鶉的皮就去掉了,剩下冒煙的半死鵪鶉在顫抖,過程十分不人道,後來香港也好像禁止了這種售賣模式,但那刻我的確就明白我們所吃的肉都是來自其他物種的生命,那時候我好像也只是小學一年級左右。



    所以我從來都深信著一點,小孩子對於死亡的理解能力,很多時候比成年人想像的還高。

    我曾經做過一些殯儀個案,我發現孩子是有能力理解的

    我曾經做過一些殯儀個案,先人年紀還很年輕,其子女也得幾歲,看著那幾歲的小童在靈堂內走來走去,跟著「上香」,跟著「破地獄」,跟著「過橋」,開心地「摺金銀」。直到第二天早上跟著「買水」,看著「蓋棺」,最後與先人的違伴按下按鈕致送先人靈柩進入火化場。



    最初遇到這類個案,在看著流程中自己也在思考:「到底年紀這麼小的孩子,能夠明白他的爸爸/媽媽已經要與他永別了嗎?」最後看多了,我得出了結論:「孩子們是能夠有能力去理解的。」



    雖然孩子們經歷「上香」、「破地獄」、「過橋」、「買水」…等等等等的項目時候,未必能完全理解大人們在做什麼,但他們能從周遭人們的情緒、表情中感受到先人已故的氣味。



    我發現,很多時候孩子在頭一晚儀式過程中都會很安靜,然後到最後按摯入爐或者靈柩入土的那刻,他們就理解這是永別而痛哭了。

    要他養一隻動物然後送宰,為何不直接帶他去屠場觀摩?

    很多時候大人總是以「小孩子年紀還小」不去讓他們明白死亡是什麼東西,但其實死亡本來就是一件很普通的事,就像我們要呼吸要喝水一樣,是生物與生俱來要面對的事情。我們能夠讓小孩明白口渴要喝水,為何不能讓他明白所有生命都有終焉的一天?



    只是讓小孩明白生命與生死的過程中,是用一個怎樣的角度,怎樣的方法,及其後怎樣替小孩製造一個情緒的出口,好讓他被時間去修復罷了。



    然而兜一大圈「我養的其實是我吃的」去教育,到不如直接給他說明生命是什麼好了。要他養一隻動物然後送宰,為何不直接帶他去屠場觀摩?

    「我養的其實是我吃的」教育模式,在小孩眼中是「親手謀殺」

    因為在動物的飼養過程,小孩必定替該動物改了名字,投放感情,就像立了契約一樣,在心靈上已經有了深切的羈絆,而最後大人們卻要把他那視為摯友家人老師的寵物送去屠宰,在小孩的角度並不是「親人離世」這麼簡單,而是「親手謀殺了親人」呢。



    這種實驗教育,基本上沒有一個不是令到孩子抱頭痛哭,那飼養的動物已經在他內心裏佔了一個位置,最後卻要硬生把他撕出來,對於該動物明顯是被出賣了,對於小孩則是一種創傷,這是一個兩方都不討好的方法。



    我上面說過,小孩面對生死比大人想像中堅強得多,因此要小孩明白食物來自生命的真相,倒不如像我小時候在街市看人宰殺鵪鶉般,直接帶他去屠場讓他參觀屠宰過程,總好過用這種「我養了可是又殺了」這種摧毀人格再灌輸的方式去教育吧......



    作者:賣棺材的男孩 文章出處:Facebook


    蔣佩庭 收藏文章

    本網站使用Cookie以便為您提供更優質的使用體驗,若您點擊下方“同意”或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Cookie政策,欲瞭解更多資訊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