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7月5日,辛巴威戈羅蒙齊(Goromonzi),由中國華友鈷業旗下「前景鋰礦公司」(Prospect Lithium)經營的礦區和加工廠。路透社
礦工一直是高風險職業,不僅因為礦坑的安全性,對健康也有長期影響;採礦和冶煉更經常造成嚴重汙染。但在全球正需要鋰、鎳、稀土金屬等來製造電池時,這些顧慮似乎被人們拋在腦後。英國一個人權倡議組織表示,涉及可再生能源的採礦活動中,全球目前至少有102起違反人權或環保規範的事件。
美聯社報導,英國企業與人權資源中心(Business & Human Rights Resource Centre)本月6日發表報告,研究了9種與太陽能板、電動車電池相關的關鍵礦物供應鏈,包含銅、鋰、鋅、鎳、鈷、錳、鋁、鉻、稀土元素。從探勘到冶煉加工的過程中,各國至少有102件侵犯勞權或破壞環境的案例,前五名如下:
1. 印尼,全球最大的鎳供應國,有27例違反人權和汙染事件。
2. 祕魯,世界第二大銅、銀、鋅產地,16例。
3. 剛果民主共和國,全球最大的鈷供應國,12例。
4. 緬甸,全球稀土產量第四多,11例。
5. 辛巴威,擁非洲最大鋰礦藏,也盛產鉻、黃金和鑽石,7例。
這102起案例中,違反人權和汙染的狀況有時兩者兼具。逾一半案例發生了環境破壞,通常是水源汙染。
超過三分之二案例涉及侵害人權,其中42%集中於亞太地區,27%在中南美洲,24%在非洲,以原住民社區受影響最深。大約三分之一的勞權問題,與工作環境中的安全及健康風險有關。
2016年6月11日,民主剛果南部柯威齊(Kolwezi)郊外的提威贊貝(Tilwezembe)手工採礦區,原本是礦業集團的銅鈷礦場。路透社
企業與人權資源中心的區域專案總監尤蘭達(Betty Yolanda)表示,這些案例可能只是冰山一角,因為這份報告的調查過程仰賴已公開的資訊,例如已有公民組織採取行動、或倡議人士遭攻擊後被報導出來;不少礦區位於偏遠地區,尤蘭達說,「從不太有公民自由的國家和衝突地帶獲得資訊,是最困難的」。
由於擔憂遭到報復,報告主筆人不願公開身分。尤蘭達轉述主筆人說的一段話:世界貧困人口對全球氣候暖化的推力最小,但受到氣候變遷的影響最大,在能源轉型過渡期需要關鍵礦物之際,他們還要首當其衝承擔採礦的負面影響。
開發中國家的採礦往往涉及中國投資據聯合國國際能源署上月表示,為了達成2015年巴黎氣候協議的目標,將全球升溫維持在攝氏1.5度內,全球在2030年前需要將清潔能源的比重增加為2022年的3倍,達到1太瓦時(TWh)。為此,富有的國家積極投資關鍵礦物開採,有礦產的開發中國家也積極供應人力。
像澳洲這種本身就有豐富礦產的國家,不需要外資就能採礦,不過通常也會找外國投資者合作。而像秘魯、印尼、菲律賓(產鎳)這些國家,就越來越仰賴中國投資和技術,這些國家的監管與保障措施通常也較少。
2023年3月29日,巴西淡水河谷礦業公司在印尼南蘇拉威西省的鎳礦場。路透社
開發中的產礦國家也逐漸採取保護主義,禁止出口原礦,要求礦商必須在該國建設冶煉廠和其他加工設施,例如印尼就打算進化為以鎳為主的電池製造中心、最好變成電動車生產基地,這當中涉及中國的投資。
報告指出,如果沒有完善的保障措施,這些壯志將會對人權和環境造成嚴重損害。
缺乏對勞權和環境的監管法規,可能助長貪腐行為,受益的是企業和政客,犧牲的是人權與環境,也可能影響整個供應鏈,拖慢能源轉型的速度。
報告裡提到,中國公司投資或掌握的礦區,很多都位於資源豐富、但受害者尋求補救管道有限的國家。報告提及的39家中國礦業公司,僅7家公司有公開人權政策;雖然一些公司承諾透明化治理,被指控違反人權或環保的22家公司裡,僅3家回應了企業與人權資源中心的4起案件。
中國華友鈷業公司承認部分有關破壞了印尼環境的指控,但否認另一件剝削中國勞工的案件。中國金川集團旗下的如瓦西礦業(Ruashi Mining),否認在剛果民主共和國侵害人權。中國兵器工業集團(又稱中國北方工業集團)否認與緬甸軍方菁英勾結貪腐。
美聯社指出,中國並非唯一的壓榨者,同一人權組織的另一份報告裡指出,美國、澳洲、英國、加拿大的一些公司也存在同樣情況,只是因為中國在採礦、精煉、加工這方面的影響力更大,因此要確保公平勞動和交易,中國的角色相當重要。
2015年5月20日,剛果民主共和國首都金夏沙,中國工人坐拖車去上班。當時民主剛果政府正在找世界銀行和聯合國官員等外部專家來調查與中國公司簽署的67億美元契約會有何影響。批評者稱,這些契約將會掌控民主剛果的礦產開採權。美聯社
國際對關鍵礦物勞動剝削的關注中國缺乏規範海外企業和供應鏈的法律,這類問題大多要靠中國企業自發性地制定管理政策。美國和歐洲則正在設法處理問題,日本和南韓則是開始將人權和環境調查納入監管範圍。
國際特赦組織2016年才開始關注剛果民主共和國「手工採礦」的情況。這種採礦方式幾乎完全仰賴人力,礦工經常在沒有任何防護設備的情況下工作,有時必須鑽進100公尺深的礦坑。《金融時報》指出,全球幾乎5%人口是靠著手工採礦維生,不少銅、鋰、金、錫等大宗產品都是這樣來的。
在人權組織開始關注民主剛果的手工採礦後,歐美才更認真加強關鍵礦物供應鏈的安全,也開始設法減少中國對供應鏈的箝制,在全球供應鏈裡加入人權法規和盡職調查。
2023年4月,馬達加斯加南部佛塔卓沃(Fotadrevo),由加拿大公司NextSource Materials擁有的莫羅礦山(Molo),生產電動車電池所需的石墨。路透社
鋰、鎳、鈷等礦物的終端產品,就是充電電池,除了太陽能等清潔能源的發電和儲電設備,幾乎人手一支的手機、筆電、正在擴大普及率的電動車,都需要充電電池。這些血汗金屬礦的最後買家,其實就是你我,而我們消費的不只這些金屬礦。
「人礦」這個詞今年初開始在中國網友間流行,是人們用來自嘲生下來就被當作消耗品,一生受人支配與壓榨,最後成為礦渣。從印尼、民主剛果等國的關鍵礦物產量、以及他們發生勞動剝削案件的機率來看,你我手上的電子產品裡,製造過程中很可能包含了人礦。
2019年,民主剛果一些在採鈷礦時受傷的童工、及罹難礦工的家屬,在人權組織幫助下控告特斯拉(Tesla)、蘋果(Apple)、戴爾(Dell)、微軟(Microsoft)、谷歌(Google),訴訟雖沒有成功,但加強了外國政府的審查力道,企業也更重視自己的品牌名聲。
需要共同努力,但各界往往只會互相推卸微軟、蘋果、福斯汽車(Volkswagen)、礦業巨頭嘉能可(Glencore)等電子產品製造商、車商和礦商組成了一個「負責任礦業倡議」(Responsible Minerals Initiative)聯盟,將手工開採的鈷礦排除在他們所謂「負責任」的原料來源之外,不予採用。
2023年2月13日,福特汽車宣布與中國電池製造商寧德時代合作在密西根州馬歇爾(Marshall)設廠,同時展示福特休旅車Mustang-Mack E的電池組。路透社
但一些業界人士說,這種抵制雖有助於公司保護供應鏈和維持品牌名聲,對於改善礦工冒死採礦、促進蘊藏礦產的窮困國家發展,卻一點幫助也沒有。當市場對於關鍵礦物的需求越來越大,礦業集團和科技公司最後還是需要轉向中小型礦商和手工採礦。
採礦中的人權和環保問題,與產地國的政府效能、當地礦產貿易市場的結構有關,全部都要礦商和科技公司負責,似乎也說不過去,政府也要負上很大責任;如果產礦國剛好有個失能政府,最後往往只會和礦商、科技公司、人權與環保組織互相指責。
倫敦金銀市場協會(LBMA)認為,應該讓小型礦商被邊緣化,才能減少剝削和汙染的情況,但這需要企業和消費者一起努力。不過,LBMA執行長克羅威爾(Ruth Crowell)也指出,問題在於人們不想要知道怎麼採購金屬才能改善礦工的生活,大家只會在心裡期盼這些金屬來源沒問題。
而你我,作為終端買家,八成也只希望自己手上的電子產品裡沒有那些血礦石,或者說服自己,在這大環境之下,自己作為某種產業裡的人礦,對其他人礦的遭遇也無能為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