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中國學者:內需不足要用超預期政策提振 如增發公債

    2024-07-24 21:59 / 作者 中央社
    中國「美團外賣」的一名外送員。路透社
    中國經濟學者張斌日前主張,地方政府收入下降導致支出增幅放緩,是造成中國內需不足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政府財政政策應更加積極,確保年度預算的支出目標得以實現,其中包括額外發行債券以增加財政支出,直接刺激需求。

    張斌並呼籲,決策者必須充分認識到內需不足問題的嚴重性,採取「超預期的政策力度」打破當前的負向循環,提振需求,才能從根本上改變市場預期,促進經濟良性循環。

    綜合界面新聞、澎湃新聞報導,由「中國金融40人論壇」舉辦的「宏觀政策季度報告(今年第2季)」記者會22日在北京舉行,該論壇資深研究員、現任中國社科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副所長的張斌,在會中作上述
    表示。

    張斌直言,雖然今年上半年中國出口和工業增加值表現亮眼,但這些積極訊號未能有效抵消「內需疲軟」的負面影響。今年第2季,城鎮居民消費傾向雖有微增,但經濟成長動力明顯減弱,物價水平持續偏低,反映「需求不足」的現狀。

    他認為,地方政府收入下降,進而導致政府廣義支出增幅放緩,是造成需求不足的重要原因之一。今年1至5月的廣義財政支出,也就是一般公共預算支出和政府性基金預算支出的總和,較去年同期下滑2.2%,並比第1季下降0.7個百分點。

    此外,從廣義財政支出的完成情況來看,今年1至5月僅完成全年預算進度的33.5%,比去年同期低3.3個百分點。

    張斌直指,地方政府面臨的收支壓力,進一步加劇了營商環境的不確定性。這表現在非稅收入比重提高、稅收徵管力度加大,不僅增加企業營運成本,也影響經營者的信心。尤其是對新入職員工、求職者及新成立或規模較小的企業而言,減薪、失業風險顯著增加,使這些族群體成為經濟疲弱下的弱勢族群。

    他表示,需求不足的問題若得不到有效解決,可能引發一系列連鎖反應。包括資產價格承受壓力、中小型金融機構生存艱難、房企和平台業者償債壓力陡增,甚至可能加劇國際貿易摩擦。

    張斌建議,中國政府的廣義財政政策應更加積極,確保年初制定的預算支出目標得以實現。這意味著可能需要透過額外發行債券等方式增加財政支出,以直接刺激需求,穩定經濟成長。

    他並強調,要盡一切可能,完成年初制定的一般公共預算和政府基金的支出目標,「這是底線」。

    張斌還建議,中國在貨幣政策上應繼續降低利率,為企業提供更寬鬆的融資環境,同時保持匯率的靈活性,以因應外部經濟環境的變化。此外,還需特別關注房市的健康發展,避免拖累經濟穩定。

    他並呼籲,政策制定者必須充分認識到需求不足問題的嚴重性,並採取「超預期的政策力度」打破當前的負向循環。因為每個人的收入都是其他人的支出,減少支出會導致收入下降,進而形成收入和支出的螺旋下降。

    張斌強調,只有透過強有力的政策措施提振需求,才能從根本上改變市場預期,促進經濟的良性循環。
    中央社 收藏文章

    本網站使用Cookie以便為您提供更優質的使用體驗,若您點擊下方“同意”或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Cookie政策,欲瞭解更多資訊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