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代》專訪蕭美琴:她如何提升台灣的世界地位

2024-06-14 10:49 / 作者 李寧怡
2024年6月13日,美國《時代》雜誌刊出副總統蕭美琴的深度專訪。官網截圖
美國《時代》(TIME)雜誌週四(6/13)在官網首頁刊出總統賴清德與副總統蕭美琴的深度專訪報導,也是兩人上任後首度受訪。報導中突顯蕭美琴在駐美代表任內,以柔和幽默的「戰貓」姿態與中國的「戰狼外交」形成鮮明對比,成功獲得美國兩黨支持;如今她帶著駐美期間的未竟之志回到台灣擔任副總統,也和中國全由男性漢族組成的領導班子截然不同。

報導稱,蕭美琴三歲就開始接受跨國外交訓練,「從會講話開始,就在我的台灣祖母和美國外婆之間擔任翻譯」。因此她從小就知道,「在某種程度上,我將成為台灣人和美國人之間的橋樑」。

自2020年至去年11月擔任駐美代表期間,蕭美琴正扮演了台美之間的橋樑。儘管她的任期大半處於新冠疫情期間,兩國之間往來不易,但仍取得不少成就,例如受邀參加拜登總統的就職典禮,成為1979年台美斷交以來首位參加美國總統就職典禮的台灣官員。

隨後是2022年6月啟動的「台美21世紀貿易倡議」(U.S.-Taiwan Initiative on 21st Century Trade),這是台美斷交以來架構最完整的貿易協定,其中涵蓋可促進貿易便捷的海關和邊境程序、良好管制實踐等共通原則。蕭美琴希望之後的第二階段、第三階段協議還能涵蓋關稅減免,促進雙邊貨物與服務貿易。

外交工作仍有未竟之志 掛心台美避免雙重課稅

報導稱,「台美21世紀貿易倡議」的成功啟動,促使賴清德請蕭美琴擔任他的競選搭檔。520就職後,蕭美琴開始在總統府工作,她受訪時坦言「仍在適應」新生活。

離開美國讓蕭美琴心情複雜,因為「肯定還有許多未完成的計畫」。她提及自己亟盼達成台美避免雙重課稅的目標,「我希望繼續致力推進(台美)關係。但是,還有其他職責也需要我」。

《時代》指出,蕭美琴回台擔任副總統,仍將在某種程度上延續對台美關係的貢獻。在台灣僅餘12個邦交國的大環境下,台美之間牢固的非邦交關係更形重要,而蕭美琴當前的職位更可完善確保台美關係的堅實。

總統賴清德在接受《時代》訪問時也表示,在蕭美琴支持下,台美之間「將在國家安全和國防、經濟及其他交流領域進行更實質的合作」。他相信台美關係還會取得很大進展,因為蕭美琴「在搭建台美之間的橋樑上發揮了重要作用」。

報導提及,蕭美琴在台南長大,國中畢業後隨家人搬到了美國紐澤西州就讀高中,之後在歐柏林學院(Oberlin College)和哥倫比亞大學(Columbia University)獲得學位。

報導引述蕭美琴的父親曾撰文提及她對「弱勢」族群特別偏愛與關懷,經常把不易融入主流團體的「少數族群」同學帶回家,上大學後的聖誕假期,也經常帶著一大群有特殊腔調「無家可歸」的外國學生回來度假。有一年多達17人。

他也提到,蕭美琴「對不同意見的容忍」並未降低她的「是非與正義感」,大學期間她曾協助被老師騷擾的亞裔女學生向校方申訴。

戰貓Vs.戰狼 「魅力攻勢」在美獲兩黨青睞

報導指出,雖然蕭美琴的母親有蘇格蘭、英國和荷蘭血統,但她自豪於自己的台灣身份,在外交場域選擇以台語拼音的名字Bi-Khim介紹自己,而不用國語拼音或英文中間名Louise。

此外,蕭美琴柔和的美東英語口音和令人放鬆的幽默感,與習近平領導下的中國「戰狼」外交形成鮮明對比。她進一步以「戰貓」形象擴大這種對比,因為她帶著四隻貓赴美就任。《時代》雜誌說,美國政壇雖嚴重分歧,但蕭美琴的「魅力攻勢」成功獲得兩黨青睞。

蕭美琴在美國以「澤西女孩」(Jersey girl)自居,對於紐澤西州5月29日在台灣成立亞太中心,作為推廣區域經濟與文化關係的據點,她特別感到自豪。紐澤西州長墨菲(Phil Murphy)稱這是「關鍵的一大步」,將「進展為機會、合作、繁榮經濟和豐富文化的空前盛況」。

美國對台灣的支持也體現在520就職典禮,51個外國代表團中包含幾位美國前官員。報導也指出,如今對想要突顯抗中立場的美國政治人物來說,在台北的自拍照似乎已屬必要。

新加坡國立大學專精台灣政治的學者莊嘉穎認為:「無論是川普當選總統,或拜登當選但由共和黨控制國會,讓蕭美琴進入總統府都是很合理的選擇,因為她在華府與兩黨的關係都非常好」。

然而,台灣成為美國外交政策的焦點雖有好處,也會帶來風險。蕭美琴說:「我們不能陷入(美國政壇)兩黨分歧之中,因此我們和兩黨都在合作……確保(美國)對台灣的支持是強有力的、堅定一致且可預測的。」

報導提到,除了蕭美琴的外交手段突顯了兩岸的明顯差異之外,具台美血統的她擔任副總統,也和中共二十大後全由男性漢人組成的政治局呈現鮮明對比。

遭中國孤立與霸凌 讓台灣獲得更多支持

報導提及,從未統治過台灣的中共亟盼與台灣「統一」,在國際間不斷孤立台灣,也運用假訊息和貿易手段對台灣施壓。根據《經濟學人》近期的統計,至少28國表態支持北京宣稱擁有台灣主權的說法。

台海情勢成為亞太地區日益令人關切的焦點,中國咄咄逼人的姿態也擴大外界對台灣的同情。去年3月,即將卸任的密克羅尼西亞總統帕努埃洛(David Panuelo)曾披露中國在太平洋地區進行「賄賂、心理戰和勒索」,呼籲終止與北京的外交關係,並指責北京準備入侵台灣。

上月31日,菲律賓總統小馬可仕(Ferdinand Marcos Jr.)在新加坡香格里拉安全對話致詞時,也譴責中國在南海的侵略行為,並強調菲律賓「和兩岸人民都有悠久情誼,台海和平穩定必須是優先要務」。

報導提及,台灣也逐漸與亞太地區以外的國家建立紐帶,部分歸功於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帶來的正面報導。2019年12月31日,台灣試圖就中國武漢市出現神秘肺炎向世界衛生組織(WHO)發出警告,但台灣的電郵被無視;WHO同時又指責中國隱瞞疫情起源的資訊。

直至今日,WHO仍在中國壓力下阻止台灣以觀察員身分參與,儘管2009年至2016年親中的馬英九政府時期,台灣曾經獲准加入。

報導也提到,在中國壓力下,台灣即使在奧運等國際體育賽事中,也只能以「中華台北」這個令人深感不滿的名稱參賽。

蕭美琴對此表示:「台灣人民對於被孤立、被剝奪成為世界好公民的機會很憤慨。我們肩上扛著重擔,但我們會滿懷信心地大步向前。」

去年,德國教育部長史塔克-瓦特辛格( Bettina Stark-Watzinger)不顧北京抗議而訪問台灣,簽署科技合作協議,成為該國26年來首位訪台的內閣成員。

2021年,台灣和立陶宛同意互設代表處,北京雖以降級外交關係及貿易禁運等手段回應,但《時代》雜誌指出,這種「霸凌」行為只會激起志同道合的民主國家對台灣的支持。蕭美琴也表示,俄羅斯入侵烏克蘭「敲響了警鐘」,讓許多人警覺到「不能將和平視為理所當然」。

蕭美琴也說,東歐國家對台灣特別同情,「因為他們也親身經歷和一個侵略性極強的大國比鄰共處」,「他們為維護和發展民主、捍衛自由而持續不懈的鬥爭……讓他們的人民對台灣、對我們當前的世界地位自然產生同情」。

當副總統後無法訪美 與母親團聚難

對於蕭美琴個人來說,現在的生活不得不減少許多國際活動。根據現有協議,台灣民選官員只能在訪問邦交國的途中造訪美國。因此,今年三月她以個人身份返美收拾行李並處理其他未盡事宜時,北京猛烈抨擊,反對她「以任何名義或以任何藉口」訪美。

然而蕭美琴的母親仍然住在美國,但即使是家人團聚如今也受到地緣政治的阻礙,這也是蕭美琴需要時間適應的。

她表示,擔任駐美代表期間,可以和許多外交官進行全方位的交流,即時了解世界上正在發生的事情,疫情期間的隔離更讓人體會到人際交往的必要性,而現在「情況已非常不同」,「這也是我們始終歡迎訪客來到台灣的部分原因」。
李寧怡 收藏文章

本網站使用Cookie以便為您提供更優質的使用體驗,若您點擊下方“同意”或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Cookie政策,欲瞭解更多資訊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