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房產危機下 中資銀行可能面臨3,500億美元損失

    2022-08-01 14:16 / 作者 陳家齊

    對中國房產市場的信心大降且不斷加深的動盪看似難以遏制下,中國的銀行在最壞的情況下將面臨逾台幣10兆、約3,500億美元的抵押貸款損失。




    圖片
    上海一處興建中的住宅區,前方交通號誌亮起紅燈。路透社




    項目停工的螺旋式危機已經重創數十萬名購房者的信心,引發了一場覆蓋90多個城市的「斷供潮」,也就是購屋主拒絕繼續繳納貸款的風波 ,有人警告可能爆發更廣泛的系統性風險。現在最大的問題並非它是否會對中國56兆美元(約1,680兆台幣)的銀行系統造成打擊,而在於打擊的程度有多大。



    在最壞的情況下,標準普爾信評公司估計,2.4兆人民幣(約10.66兆台幣,3560億美元)或6.4%的抵押貸款面臨風險;德意志銀行警告,至少有7%的房貸處於危險之中。到目前為止,上市的銀行披露受斷供潮直接影響的抵押貸款逾期餘額僅21億人民幣。



    香港大學商學院金融學教授陳志武說,銀行被夾在中間。如果它們不幫助開發商完成項目,他們最終損失會更多。如果他們這樣做,那當然會讓政府高興,但他們對逾期房地產項目的曝險會更加擴大。



    在經濟增長放緩、疫情干擾和青年失業創紀錄新高的不利影響下,中國把金融和社會穩定放在首位。迄今為止已經考慮的做法包括給予爛尾樓購房者還貸緩衝期,央行也可能設立地產基金支持陷入資金困境的房企。無論哪種方式,銀行行業都有望在國家協調下的紓困作為中發揮積極作用。



    中國人民銀行的數據顯示,中資銀行在房地產領域的曝險規模遠高於其他任何行業。據統計,截至3月底,個人住房貸款餘額39兆人民幣,房地產開發貸款餘額13兆人民幣。Teneo Holdings董事總經理Gabriel Wildau在先前的一份報告中說,房地產市場是中國金融穩定的基石。



    隨著當局採取措施控制風險,曝險高的貸方可能會受到更嚴格的審查。到2021年底,中國郵政儲蓄銀行和中國建設銀行的抵押貸款佔貸款總額的34%,超過監管當局對大型銀行設定的上限32.5%。



    德意志銀行分析師Lucia Kwong表示,如果違約的態勢蔓延,大約7%的未償抵押貸款可能會受到影響,鑑於對未完工項目的相關信息較不易掌握,這一估計可能仍過於保守。




    陳家齊 收藏文章

    本網站使用Cookie以便為您提供更優質的使用體驗,若您點擊下方“同意”或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Cookie政策,欲瞭解更多資訊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