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晶片戰爭2-2】掏空台灣、去台化議題發燒?作者米勒:台積電赴美風險被誇大

    2023-03-11 07:20 / 作者 戴嘉芬

    《晶片戰爭》一書英文版在2022年10月出版,恰好在台積電美國Fab 21晶圓廠移機典禮之前。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親自出席去年12月6日的典禮,且發出語出驚人之語:「全球化已死,自由貿易也幾乎消失了!」充分反映出半導體產業面臨地緣政經衝突的現況。



    《晶片戰爭》繁體中文版今年3月1日剛由天下出版。作者克里斯‧米勒(Chris Miller)在中文版自序中提到,張忠謀一直對於台積電赴美設廠的前景並不是很振奮,甚至曾表示自己已退休,此決定是現任台積電董事長劉德音在美國政府敦促下進行的。




    圖片
    張忠謀去年12月曾出席台積電亞利桑那場移機典禮,並提出「全球化已死」的看法。資料照。彭博新聞




    米勒在書中寫道,張忠謀對於亞利桑那設廠的疑慮,源自於台積電以前在美國投資的經驗。



    1997年,張忠謀曾在華盛頓州設立一家名為WaferTech的小廠,結果令人失望。尤其在剛開始的時候,工廠混亂到不行,意外頻傳,是個失敗的投資。這種狀況即使在25年後的今天,美國設廠成本都比台灣整整高出50%。張忠謀也曾表示,美國為了推動境內晶片製造所投注的心血,都將是非常昂貴而徒勞的行動。



    米勒在自序中還提到,台灣輿論把台積電美國設廠說成是「掏空台灣」甚至「去台化」,「考量到台積電的獨特能力,再加上台積電曾說要把最先進製程留在台灣,這種風險其實被誇大了!」



    米勒在書中表示,台灣晶片業面臨的最大威脅仍是中國。美國的出口管制,雖能在短期內阻止中國公司製造先進晶片,但中國仍擁有製造低階晶片所需的一切設備。中國政府承諾對晶片產業投入巨額資金,用來建設低階晶片。「假設這些產能中有很多晶片已正式投產,低階市場將出現供過於求的局面;而低階晶片過剩將對台灣造成很大影響。」



    米勒表示,台積電的收入大多來自於最先進的生產節點,但生產5奈米或3奈米晶片的成本非常高,需要投入大量資金建造新廠。若非先進製程的晶片,則是用20年前購買的舊設備來生產。



    換言之,台灣半導體製造業生產低階晶片的成本很低,因此銷售低階晶片的利潤很高。如果中國晶片業能靠政府補貼,以割喉價來搶占低階市場;屆時,台灣晶片製造商將淪為輸家。



    米勒強調,出現上述狀況的前提是,中國政府未來會持續在晶片業挹注上百億美元資金。不過,隨著美國加強晶片出口管制,中國若想推動「半導體自給自足」的戰略目標,要付出更高的代價。




    戴嘉芬 收藏文章

    本網站使用Cookie以便為您提供更優質的使用體驗,若您點擊下方“同意”或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Cookie政策,欲瞭解更多資訊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