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片戰爭》作者克里斯‧米勒(Chris Miller)今年僅36歲,他出生時,台灣才剛建立半導體產業。米勒從歷史學家角度分析,在1970年代,若請產業人士預測,哪個國家會有先進晶片製造能力,很少人會想到台灣,但如今有高達九成最先進晶片都是由台灣生產的。「台灣處於全球晶片產業中心,沒有人能在不使用台積電晶片的狀況下度過一天。」米勒說道。
張忠謀今(3/16)在論壇中提到,1976年,他當時任職於德州儀器公司,曾提出「晶圓代工」模式的構想,並在公司策略會議上做報告。他相信這種經營模式是可行的,「有些公司負責晶片設計,但又不想自己製造晶片,我們就可以專門來製造晶片。」不過,當時這份報告不受公司青睞,只能鎖在櫃子裡的某個角落。
「晶圓代工」構想已經深植在他的腦中!他認為,在未來的世界裡,半導體將「無所不在」,會出現在電腦、手機、汽車中,這也是他創立台積電的第一塊拼圖。
張忠謀回憶,摩爾定律當時才剛起步,晶片產業並不複雜,所以要蓋一座晶圓廠也沒有那麼貴,大概需要2000萬美元,並非高不可攀,相比現在需要上百億美元才能蓋晶圓廠,簡直是天壤之別。
張忠謀還提到一個小故事。1984年11月,那時他還是通用公司的COO(首席營運長),那時有位業界先進高登(Gordon Campbell)想成立一間半導體公司,希望通用能投資5,000萬美元,因此約張忠謀見面一敘。
兩人見面後,張忠謀詢問對方是否可提供詳細企劃書,高登則說「企劃書在我腦中,過兩周可擬好寄給他。」結果三個禮拜過去,張忠謀等了又等,遲遲未收到企劃書,便聯絡這位高登先生。對方卻回說:「Morris,我不需要你了!」
張忠謀回憶,那時高登對他說,只需要500萬美元成立晶片設計公司,然後再發包給日本或IBM來製造晶片,因此只需要原來的十分之一資金就能開公司。後來這位高登先生創立了C&T(Chips and Technologies)公司,而C&T則在1997年被英特爾購併。
「這是拼圖的其中一塊!」張忠謀如此說道。他已經非常確定晶圓代工是可行的商業模式。但還需要土地和資金,才能擁有絕對的競爭優勢,而這只有台灣能提供給他,也成就第三塊拼圖,才有了今天的台積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