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蘭壯圍稻田中央,一棟白色平房座落其中,旁邊菜園、雞舍、魚菜共生溫室等一應俱全,屋頂上蓋的太陽能板是屋主自備的「不斷電系統」,這是王漢平與洪麗梅一家花了10年聯手打造的家園,不只省水省電,還能自給自足。
今年年初全台鬧雞蛋荒,王漢平不只意外成為「雞蛋富翁」,一連幾波全台大停電,都因為有自備「太陽能系統」,讓一家人對於停電幾乎無感。
「後面的菜園、溫室就是我家的冰箱,想吃什麼都是『新鮮直送』,疫情期間完全不用到賣場人擠人,就算不能出門也能撐好幾個月⋯⋯。」王漢平對於家裡的「自給自足」很自豪,他說,接下來目標是「收集雨水」,要建立一個雨水沖馬桶的系統。
10年前,一家4口原本住在台北木柵,蘇拉颱風來襲,社區後山坡竟遭土石流沖入,淹到2樓。那晚隆隆的巨響聲,讓老婆洪麗梅到現在聽到下雨都會害怕,因為住得不安心,決定全家搬到宜蘭壯圍。
「一開始家裡只有太太一份收入,為了不讓她負擔,我想盡辦法把開銷降到最低」,王漢平「省錢」的初衷,除了不想讓太太辛苦之外,他也想用自己的雙手,打造一個盡可能「獨立運作」的家,若是遇到突發狀況,可以自給自足,不受外界變化而干擾。
「住鄉下最麻煩的就是,家裡電器故障要找水電工,都得等個十天半個月,甚至加錢師傅都不一定願意來⋯⋯。」王漢平原本在軍中負責修雷達,搬到宜蘭之後決定自己學修水電,前後考了4張相關證照,現在什麼東西壞了都可以自己來。
多年來,王漢平甚至學出興趣,練就十八般武藝,他每週至少烤一次吐司讓一家當做早餐,想生產蜂蜜,就到宜蘭大學上課,養雞養鴨也是上網收集資料,與臉書社團的網友交流,連孵蛋都能自己來。
王漢平說,「當有了一個基本能力,在既有基礎之上就能不斷再擴展,很多原理都是相通的,最重要的是嘗試的時候一定要有安全的備案⋯⋯。」過程中,他也不斷思考怎麼讓家裡的運作可以更「省」、更有效率。
「剛搬來的時候是夏天,因為在田中央沒有遮蔽,白天室內的溫度可以高達40、50度,必須要靠冷氣降溫,一個月的電費竟然要破萬⋯⋯。」面對如何省電的難題,王漢平詳細研究哪些電器耗電,向台電申請「時間電價」後,選在離峰時段使用相對耗電的電器,尖峰時段則只開基本用電,將電費降到最低。
至於屋頂上的太陽能板,王漢平原本只是想幫房子加裝隔熱設備,後來發現太陽能板不僅能遮陽,還能利用陽光的優勢將電儲存下來,好處多多,於是親手加裝太陽能板,經過他精打細算的「開源節流」,目前每月電費平均2千多元,是之前的5分之1。
王漢平還有一套「雙核心」哲學,他說:「凡事都要有備援計畫,一條路不通可以走另一條。」不僅家中用電有台電、太陽能兩種來源,烘衣機也是瓦斯、電力交互使用,甚至洗澡用的熱水都分為瓦斯熱水器、柴燒熱水爐兩種,他笑說:「熱水柴燒比瓦斯省,如果懶得燒水,才用瓦斯。」因為多了選擇,生活也才更有彈性。
除了節省能源之外,他們一家也是「換物社團」的名人,雞蛋、蔬菜都能跟團友互相交換,拿到自己想要的東西,王漢平說:「有時不一定是換有形的東西,修理東西的技術也能拿來交換。」不過,長期投入換物的他自有一套觀點:「有人覺得換來的東西是中古的,不喜歡再換出去就好,不過一樣東西轉手太多次,運送、溝通成本都會一直疊加上去,這樣太不划算了⋯⋯」
所謂「十年磨一劍」,王漢平花了10年的時間,總算把家園建設成他心目中的樣貌,不只是一家遮風避雨的堡壘,更有著獨一無二的運作系統。對於「為何要省錢」,他的答案很簡單:「凡事未雨綢繆、居安思危很重要啊,這是預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