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少子化與國家政策下,大學理工科系招生面臨私校餓倒、公校噎到的雙重困境。廖瑞祥攝
為了補齊資通訊、半導體及AI領域人力缺口,行政院從2020年開放大學相關科系每年10%額外招生名額,然而如今政策邁入第4年,隨著少子化影響加劇,在生源減少、名額增加的情況,私立學校、後段公校及相關科系新生陸續受到磁吸衝擊,而招生飽滿的前段國立學校,卻也面對學生規模過度膨脹,軟硬體都跟不上的挑戰,儼然形成私校餓倒、公校噎到的雙重困境。暑假已然開始,大學招生也將進入最後階段,一般大學的分科測驗今天(7/12)登場,技專、科大的甄試入學也將放榜。然而面對眼前招生情況,不少學校並不樂觀,在私立學校、招生弱勢科系外,甚至連國立大學的理工科系也漸感艱辛,背後原因除了少子化外,更是因為近年來在國家政策下,以電機、資訊為主的熱門科系不斷增加招生名額,進一步磁吸本就江河日下的生源。
歷年資通訊、AI與半導體相關科系外加名額。太報製表
過去,因為預估2030年全台將有8.3萬名資通訊、跨領域人才缺口,行政院因此推出精進資通訊數位人才培育策略,在高等教育階段,從2020年起每年開放資訊、電機相關系所可申請10%外加招生名額,首年上路時,全國大學、科大就總共增加1472個名額。
而隨著半導體、人工智慧領域產業需求漸增,外加名額也從2021年起陸續放寬到相關領域,除了機械、物理、化學相關科系外,更進一步延伸到應用數學甚至多媒體等科系,在今年的入學招生裡,總共就額外增加2615人,其中公立學校佔約6成,共1539人。
早在政策上路之際,外界便有兩項擔憂,一是少子化下仍增加招生名額,恐導致中後段學校缺額情況更為加劇,此外,由於名額仍以電資科系為大宗,也可能磁吸其他理工領域生源。
如今外加名額邁入第4年,少子化威脅也更加嚴峻,從招生數據來看,這些擔憂已然逐漸浮現。
機械系新生遭磁吸5年減2成6 私校衝擊更慘烈理工類焦點科系近年新生人數變化。太報製表
綜觀理工科系相關領域招生數據,名額一加一減下,近5年來資訊、電機類科系有效抗跌,萬人規模下,減幅分別僅有約4%、10%,然而往兩旁看去,過去也頗熱門的機械類科系,5年來新生銳減2成6,環工也下跌2成,化工及材料類科系則僅減少6%;綜觀來看,過去被認為熱門的理工科系,不少領域其實也受傷嚴重。
私校情況更慘烈。除了私校資訊科僅減少1成2生源外,電機、機械等系生源都減少2、3成甚至將近一半,倘若細看人數,更可發現整體學生減少的狀況多集中在私校部分,以2022年來說,就有99個私校理工、資訊類科系招生未達6成。
元智大學教務長謝建興本身也是機械系教授,他對眼前的數字深有所感,直言這幾年機械系學生越來越少,這和大趨勢確實有關,過去機械招生狀況都不錯,然而近年影響非常嚴重,尤其去年私校註冊率普遍受到衝擊嚴重,如今也開始調整策略,即使是元智,機械、化材等科系也不敢再多申請外加名額。
後段國立大學也招不滿 主管籲檢討政策進一步細看,就連過去不愁招生的國立大學,也逐漸受到影響。全國理工類科系註冊率未滿8成的科系,5年前僅有3個,但2022年已經有9系未滿。
以國立金門大學為例,該校土木工程系去年註冊率僅有5成6。教務長高瑞新表示,可能是因為金門大學在國立大學裡屬於中後段,「也許頂大是看校不看系,但頂大之後都是看系不看校」,傳統的理工科如土木、機械就會受影響,而現在資通訊、AI產業火熱,學生、家長也認為要直接讀資訊科系才能跟上,因此像金大資工系去年註冊率達到9成2,但電子工程系卻僅有7成8,學生往特定領域集中下,連電機、電子科系缺額都有增加趨勢。
對此高瑞新憂心,雖然產業缺工,但假若過度發展,造成人才供給失衡甚至過剩怎麼辦?呼籲教育部依然要顧及多元發展,不要強調某一科系,建議外加名額政策應每3年進行檢討。
教授忙翻、實驗室擠爆 頂大主管嘆需系統性支持少子化下生源往電資領域集中,私校、公立後段、其他理工科系受到磁吸效應影響,而看似備受呵護、不愁招生的前段國立大學,事實上正面臨吃不消的困境,相關科系的教師負擔年年高升。
要計算教學負擔,就得看所謂生師比,即是每位教師要負責指導幾位學生,碩、博士生在計算時並須乘上2-3倍的加權倍率,教育部的規定,是科系在加權後不得超過35。
在半導體人才重要搖籃的陽明交通大學裡,如今電機學院生師比為29.2,資訊學院是30.7。「小於規定,但數字算偏高。」教務長陳永昇受訪時表示,這幾年下來的情況是:「撐一下還可以」,但老師負擔確實變重。
陳永昇指出,電資領域這幾年熱門,尤其在AI熱潮興起後更是如此,學生數增加時,老師卻無法同樣增加,生師比就因此拉高,加上現在不只本系學生,就連其他科系學生也想跨域選課,老師們的負擔因此不斷加重。
在此情境下,陳永昇也談到,目前半導體、資訊業界待遇高,學生碩士畢業後就會往業界發展,不願意再讀博士,也進一步減少增補教師人力的空間,尤其目前電機、資訊領域的老師,不少是30年前從海外回國任教,最近退休潮即將來臨,「補充老師的速度要追上很勉強,甚至可能跟不上。」
全國大學電資領域專任教師人數變化。太報製表
學生越來越多、教師越來越少,這不是陽明交大單獨面對的現象。根據教育部統計資料,2018年時全台電機、電子類科系的專任教師共有2979人,2022年時僅剩2665人,資訊類科系也從2856名專任教師減少為2685人,電資領域教師人數各減少1成。
而早在資通訊外加名額上路之初,台灣大學就嚐過一次教師人數不足的苦頭。
時間回到2020年,當時除了資通訊外加名額外,教育部另一個政策是將外籍生納入生師比計算,並將科系生師比的上限從40降到35,台大資工、電機系當時便因為生師比已達極限,而無法申請外加名額。
而在師資外,台大電資學院院長張耀文指出,目前台大電資領域的設備、空間也已經達到飽和,「都已經爆炸了」,像電機系看似有許多系館,但平均每位學生可使用空間,卻是台大所有學院裡最低,呼籲除了增加學生名額外,教育部也要從系統面讓大學能增加師資、空間、設備,否則沒有足夠的實驗室空間下,很難招收更多學生,「我們吃下去只會噎到」,教學品質將因此滑落。
張耀文更呼籲,人才缺口的解法,不是把學生都集中在頂尖大學就可以解決,這樣除了衝擊中後段學校外,少子化下學生基數減少,除非能把教學方式極致優化,學生原始素質也都更好,否則就程度就只會不斷下降,「但我們都知道這是不可能的。」
增大學名額治標不治本 私校籲:加強高中端誘因、招收境外生今年光是公校外加名額就達1539個,等同增加一所大學加入招生競爭,對此,過去私校多半呼籲,公私立大學應配合少子化趨勢同步減招,但私立科大協進會理事長葛自祥此次接受訪問,則坦言同步減招不會被社會接受,應透過其他方式解決,除了外加名額要節制外,高等教育的人才培養也應該重新分工。
葛自祥認為,接下來公校應該要發展研究所,不再擴張大學部,反過來說,私校則不要再設立研究所,盡量把大學部品質做好,未來學生如果有進修需要,就可以到公校就讀研究所。
葛自祥也指出,外加名額是為了解決產業缺工問題,但只從大學端增加名額,高中職有志的學生沒增加,結果還是一樣,「只是把同樣100個人重分配,可能唸台大的多一點,最後出來還是100個人。」
對此,他呼籲應該更往前,在高中職階段就增加誘因,如高職辦理工科的成本較高,國家應該給予更多補助,此外也可以參考公費制度,像是願意唸理工科的學生能享有生活補助,若大學願意唸相關科系,目前既然政府已經補助私校生每年3.5萬元學費,可考慮將相關科系的補助提升到5萬元,等於公私立學費齊一,就更有吸引力。
但謝建興則認為,理工科學生減少是不可逆趨勢,相關科系涉及數學,都是「很硬」的科目,越先進國家願意唸的學生會越少,像歐美早就面臨相同情況,要補人力缺口只能靠外籍生,尤其印度、東南亞國家,目前發展階段可能還在台灣20、30年前狀態,需要唸未來出路好、可以賺錢養家的科系,台灣的學校跟產業對他們有吸引力,應該設法增加外籍生來台的誘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