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還稅於民普發6000元發放在即,能否有助國內消費動能尚待觀察,但研究機構元大寶華示警,目前製造業庫存壓力仍大,抑制產業投產意願,拖累今年經濟成長表現,由於市場需求明顯不足,對照過去經驗,本波庫存去化循環有延長的現象,預估多數業者可能還要3季到1年,存貨才會回到正常,屆時才會看到銷售量指數開始呈現上升狀態。
去年底製造業廠商大多預期,今年上半年應可庫存去化完成,但隨今年第一季步入尾聲,元大寶華觀察,近來業者陸續開始修正看法,表示庫存去化將比預期久。
以國內兩大自行車為例,巨大的庫存數量高得超乎預期,去化速度也意外得慢,原本以為一個旺季即可消化,如今預計最快要到 9 月以後庫存才能降下來;美利達亦表示,本以為疫情過後,庫存可以快速消化,但事與願違,目前預計庫存大概要1年才能解決。
元大寶華表示,其實不僅自行車產業陷於消化庫存困境,許多電子資訊業與其他製造業也面臨同樣的問題。依據元大寶華製造業的產業景氣循環圖,這可從資訊電子業2022第4季銷售量指數下降 8.4%,而存貨量指數年增率高達48.2%,可以得見。
為什麼擁有完整生產資料(含上/下游)的製造業廠商,會錯判去化庫存時程?元大寶華說,主要原因在於多數廠商對年中庫存調整結束的預期,乃是基於「正常庫存天數」的假設,而這個假設又奠基於對市場景氣與需求的看法。廠商顯然愈來愈發現,全球需求偏冷、景氣復甦腳步相對緩慢,這亦與主要央行持續升息有關;下半年需求恐有「未如預期」回溫風險,使庫存去化時程延長。
不只台灣如此,今年 1 月 Ernst & Young 對 CEO 的調查顯示,高達 55%的受訪者認為本波景氣下行不同以往,甚至可能比金融海嘯更為嚴重,顯見站在生產/營運第一線的企業主,對當前景氣不佳的感受相當深刻。
元大寶華指出,在全球需求未見強勁復甦之前,滿手庫存的台灣製造業與資訊電子業,對傳統旺季的看法轉為保守,投產行為也會相應調節,挹注台灣經濟成長的力道自然減弱,連帶讓今年台灣 GDP 表現難以亮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