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多元綠能2-2】生質能遇亂流 海洋能、氫能仍有技術障礙待

    2024-09-21 07:50 / 作者 吳馥馨
    海洋。取自Unsplash
    台灣要發展多元綠能,但經濟部能源署副署長吳志偉坦言,生質能目前正遭遇「亂流」,仍在和環境部釐清中;海洋能除了面臨環保挑戰,也有當下材料技術仍未跨越的障礙,而氫能因製氫成本過高,以及輸儲挑戰,暫時會先投入利基型產業製程及交通運輸領域。

    日前廢棄物SRF(Solid Recovered Fuel,固態再生燃料)事件讓地方與中央意外互槓,以致於生質能發展遭遇了一陣「亂流」,吳志偉表示,將依循國際慣例修訂子法,只有農林漁牧業所產生的廢棄物投入發電,才能適用躉售電價制度;而因其他事業廢棄物而生的SRF,俗稱「灰料」的部分,會讓其逐步退場。

    吳志偉也說明,國際上只將農林漁牧業廢棄物,例如因森林伐木而產生的廢棄物,俗稱「白料」的部分視為再生能源;至於「灰料」則不被認可為再生能源。

    能源署副署長吳志偉,資料照。廖瑞祥攝


    至於業界曾大力提倡發展的海洋能、氫能,吳志偉坦言,目前都有一些技術障礙待克服。

    海洋能的原理與風力發電類似,能源署過去也投入許多經費及資源進行海洋能實驗,今年初也公告2024年海洋能的躉購費率每度為新台幣7.32元。

    吳志偉表示,目前技術比較成熟的是潮汐發電,但在台灣有生態問題;洋流發電及波浪發電需要很強的結構物。要多強呢?吳志偉舉例,若空氣密度為1,水就為1000,同樣的速度打到結構物上的力量差1千倍,當前材料技術的確有困難。

    吳志偉也透露,能源署曾在基隆海邊進行波浪發電實驗,也沒發生颱風,但放在海底1到2周就被帶走了。國際上曾在海底置入沉箱,再把發電機器放入,但該工程就很大,未來會看看怎麼發展。

    海洋能包括潮汐發電、洋流發電、波浪發電、溫差發電;其中,潮汐發電是在海水進出口蓋水庫,在漲、退潮過程中,海水進出口庫,帶動風電機;洋流發電是透過水流壓力和動能,推動水輪機發電;波浪則利用波浪運動位能差驅動發動機;溫差發電則利用表層海水與深層海差溫差,將熱交換器內沸點低的工作流體蒸發氣化推動渦輪機。

    目前各種海洋能技術原理。截自能源署簡報


    至於氫能運用,吳志偉表示,考量製氫成本較高,初期會投入利基型產業的特殊製程使用,或者交通運輸領域。另外,氫能也能搭配光電、風電的間歇性,當烈日光電或冬季風電大好時,透過製氫儲能。

    事實上,氫能的輸儲技術也仍待突破,吳志偉指出,台灣從使用者角度看,每個都要嘗試,但最後採用那種,再看國際趨勢。

    各種氫能


    發展氫能是國際趨勢,圖為挪威將水分解為氫和氧的電解槽。美聯社

    吳馥馨 收藏文章

    本網站使用Cookie以便為您提供更優質的使用體驗,若您點擊下方“同意”或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Cookie政策,欲瞭解更多資訊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