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美前代理陸軍部長:美國決策援助需時間 台灣須先抵禦中國侵略

    2023-11-08 12:37 / 作者 郭宏章
    前美國代理陸軍部惠特利出席「2023台北安全對話」活動。廖瑞祥攝
    美國前代理陸軍部長惠特利(John Whitley)今天(11/08)上午在「台北安全對話」中表示,從俄烏戰爭的決策與戰爭時間軸的經驗,顯示美國要花很多時間進行國內決策,並與跟盟友商討,如何提供支援,但在攻擊確實發生之前,美國政府並不會採取軍事行動,因此,一旦中國對台動武,台灣必須自己抵抗一段時間,這是台灣內部必須優先考量的,必須具備哪些嚇阻能力,而且從以色列與哈瑪斯衝突的教訓,顯示必須重視實戰的考量,台灣才能做好準備。

    惠特利上午在台北出席由我國國防部智庫「國防安全研究院」舉辦的「台北安全對話」,與英國皇家聯合三軍國防研究所(Royal United Services Institute)資深研究員沃特林(Jack Watling)以及捷克布拉格國際關係研究所(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Prague)所長布勞恩(Mats Braun), 以「俄烏戰爭的教訓與如何嚇阻中國?」為題,進行分場對話,由立委江啟臣主持。

    惠特利從俄烏戰爭爆發前後的時間軸,以及美國的決策過程經驗,首先向與會者表示,俄烏戰爭的第一個經驗是,美國對於採取軍事或是支援盟友的行動,要花一段時間才能決策,才能動員部隊或運送武器物資去支援。因此,一旦中國武力犯台,台灣的國軍部隊必須要自己撐住一段時間,這是真實存在的問題。因此,首要的考量是台美之間必須商討,美軍能多快能夠抵達台灣。

    惠特利表示,從2018年之後,美國國防部已經投資在長程火力、海軍艦艇等方面,應對反介入/拒止(A2/AD)等方面,尤其是在俄烏戰爭發生後,得到的經驗,強化在軍事科技方面的投資,在反介入/拒止環境下,美軍存活力有很大的改進。

    美國從俄烏戰爭得到第二個重要的經驗是,美國並沒有派部隊進入烏克蘭與敵方交戰。儘管美國從一次大戰以來持續支持盟邦維護其領土與主權,幾乎每20年就有一場戰爭,包括韓戰、在越南打理人等戰爭,都派出部隊參與戰爭,但是美國並不願意動用核武,或者是與具備核武的大國直接進行戰爭或對抗。因此,若在台海衝突一旦發生時,就要看到美國動員部隊介入戰事,將是非常不尋常的現象。

    惠特利表示烏克蘭戰爭帶給各方的第三個經驗教訓是,戰爭的本質, 包括俄烏戰爭,甚至是近期的以哈衝突,並不會在幾周內或幾個月內很短時間結束,可以看到烏克蘭已經抵抗俄羅斯1年半了。有時候美國人很樂觀,但科技的改變,使得戰爭本質也因此改變,也改變了所有事物。從哈瑪斯襲擊以色列來看,以色列展現出的反應,證明了應該要注重作戰實際面上的問題,尤其是應對全方位的侵略行動。

    由於國軍陸軍聯兵營部隊也前往美國訓練,惠特利認為美國正在往對的方向發展,在夏威夷與阿拉斯加建立訓練基地,甚至也在亞太地區如澳洲建立訓練基地,這是很重要的一步,因為澳洲也是印太地區重要的夥伴,美國與盟邦與夥伴協同合作的能力,協助訓練區域內相關的國家,以及推動相關的建設,將能提升太平洋西南、東南方面的防衛力量。

    沃特林則表示,一旦中國對台灣發動突襲,例如突擊攻佔外島、或是封鎖等脅迫方式,其實本質沒那麼不同,最後不免一戰。因此,在中國入侵之前,台灣應該思考,如何能穩定台灣的情況,到底準備好了沒?從烏克蘭的教訓,會看到提早動員,可能會讓經濟惡化,但是如何「從一開始就贏」,是有一系列的準備工作必須進行。

    沃特林分析,俄烏戰爭一開始時,事實上烏克蘭彈藥儲備只有3至4月,若沒有快速動員國際社會支援的話,戰爭可能早就結束。他觀察到的重點是「價值判斷」,也就是說烏克蘭對世界各國盟友來說,是個完整的國家,支援烏克蘭也是個可靠的投資,因為看起來是可以防衛的國家。

    沃特林強調,烏克蘭就算事先沒計畫預備抵禦俄羅斯的侵略,但也很快就動員起來,尤其是總統澤倫斯基人站在戰車旁,誓言投入戰鬥,號召國人共同抵抗敵人,這些會讓國際社會,很快採取行動,這會產生不一樣的結果。

    布勞恩表示,在歐洲各地都能看到烏克蘭的國旗、顯示烏克蘭成功的爭取到歐洲國家的廣泛支持,這是烏克蘭能持續作戰抵抗俄羅斯的關鍵因素之一。但戰場是血腥的,要能喚起人們持續戰鬥必須要能團結與獲得更多支持。

    三位與談人也提醒,俄烏戰爭揭示當代戰爭仍是漫長與血腥的。除了審慎的備戰、正確的防衛戰略,以及充分的軍備投資外,最重要的因素仍然是「人」。對外,台灣必須爭取國際的支持,並確保國際援助的持續;對內,部隊的訓練與民眾的準備程度,則是成功抗敵的關鍵。兩者都取決於民眾的防衛意志。

    郭宏章 收藏文章

    本網站使用Cookie以便為您提供更優質的使用體驗,若您點擊下方“同意”或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Cookie政策,欲瞭解更多資訊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