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不能說是千呼萬喚始出來,也說不上是背負國人期待,國防部總算是出了一本台灣自己的全民國防手冊,只不過評價似乎不大好,筆者想說會不會是期待過高造成的落差太大,就來翻了一下。
嗯,真的不大好。
如果把整個標題,改成「全民戰爭防災指引」類的,或許就不大突兀,手冊給人的感覺,應該有相當清楚的條目,像是真的發生戰爭時,可以拿著手冊,讓民眾不管是就地避難準備,前往避難場所的方式,能全程做為參考。
但筆者也必須說,這種中央講一個大概的概念,然後希望地方依照實際狀況補充,並不能說是不恰當,若是地震、消防等防災手冊,相信最後由中央跟地方政府合力之作,內容會相當豐富且有實行性。
問題是,國防部的全民國防手冊,似乎該講的都沒講,很多要考慮的也沒考慮到,要說是指引也太粗糙了。
首先,沒有任何一個地方,提到戰災狀態下,居住環境可能被改變,導致民眾求生時的條件也出現變化。國防部或許不希望把戰災情況描繪太清楚,讓民眾心生恐懼,但無知會帶來更大的恐懼,以及真出現狀況時的大規模恐慌。
這可以分兩方面加強,一個是風險管理的角度,今天中國攻台,不論是前期可能的飛彈與空中攻擊,與後期可能低的登陸後城鎮戰。不同戰況下,居住於城市與鄉村不同,距離登陸點遠近不同,是否在高價值軍事設施旁也不同。民眾會遇到各種不同的災情,我們能否快速的分辨當下現場狀況,採取不同程度的應對?
就風險管理來看,還有民眾所在地,飲食、電力、瓦斯、藥品、交通等不同情況,能否有類似維修手冊般,根據不同情況指引可能採取的方式,或是朝還可以運作的政府組織求援,用什麼方式求援,怎樣維持一個社區組織的存在,以利生存率提高,這些都需要列出。若要進行移動,白天還是夜晚、步行或是搭乘交通工具,總會有相對應的情況。
心理面來說,民眾發現狀況都在手冊中,只要照著指引,基本上都可以取得該有的物資、協助,那至少在戰爭中穩定民心是極有意義的。戰爭是高度層次性的活動,戰災中我們會預期網路塞車、斷訊,那麼怎樣透過所謂的QR Code找到該要的資訊?這不如把資訊來源集結成冊,做目錄索引,越原始的方法在戰災中越有用。
此外,在沒有Wi-Fi等通訊環境下,要怎樣取得戰況資訊,附近鄰里長是否為基層協作中心,萬一鄰里長不幸身亡,代理人是誰。在可以進行交通運輸時,哪些路線可能較為安全,萬一塞在隧道中該怎麼辦,有無其他簡易有效的求救、自救辦法?
這些屬於事前應該要知道的資訊,全部沒看到。這還不打緊,發生災情後,又該怎樣去處理。畢竟戰爭中,警消單位非常忙碌,若是城市被中國隨機打擊,起火點不僅多,還有部分建物損毀,那麼民眾屬於比較輕微火勢或是災損的,勢必延後處理。人民有辦法了解到,怎樣快速滅火的辦法,無滅火器的替代措施?或是在建物損毀時,受災民眾怎樣進行避難,地方鄰里長或是巡守隊既有的組織,知道自己的任務嗎?好像也沒有。
除此以外,有很多可以吐槽的點,缺水缺電下有沒有應急辦法?筆者之前跟人談論時有提到,是可以類似地震包的概念,做一個類似戰爭急用包的東西,政府不需要統一發包,就是制定一個規格,開放合格廠商銷售即可。為了這種商機,商人會有充分動力,參考各國資料找出適合台灣的商品,就不需要官員自己想半天。
其他的醫療急救、民生物資短缺也都差不多,大體上就是怎樣讓民眾了解,在某種情況下,應該採取怎樣的措施,或是進行哪類的活動,而基層政府組織,是否可以明白在這種情況下,自己的行動可以符合指引。
而且,國防部更可以講的,就是萬一真的有城鎮戰,那麼戰區中的民眾該怎麼處理?撿到槍後加入戰場還是協助國軍後勤即可?有些問題看似好笑,但卻是戰場上可能發生的事件,我們總不會希望看到國軍被自己國民嚇到後產生慘劇。
還有很多,限於篇幅實在講不完,光是一個居民識別辦法,怎樣確定來領物資的沒有重複,這位居民會不會不在籍,還是遇到第五縱隊滲透破壞,怎樣查核身分,民眾自己又有什麼辦法協助政府處理,就可以談很多。
就筆者來看,國防部比較像是,遵循政府向來編列防災手冊的習慣,然後沒有認真的把民防結合到現有的體系下。而這最大的問題,是對於戰爭這檔事,地方政府比中央更沒概念,我們如何期待地方政府會補完?
筆者猜想,最後大概就是另一種防災手冊指引。
(本文為合作專欄,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