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非個資隨意用!台權會批王義川「手機監控」說:台灣資料蒐用長期存在腐敗邏輯

    2024-05-31 08:56 / 作者 張羽緹
    民進黨政策會執行長王義川日前提出的手機監控說惹議。廖瑞祥攝
    民進黨政策會執行長王義川27日在政論節目上自曝,可依手機訊號定位分析「青鳥行動」群眾資料,引發外界質疑民進黨監控個資,事件延燒,北檢也介入調查。對此,台灣人權促進會(以下簡稱台權會)認為,此舉已涉及個資目的外利用,促請相關主管機關釐清,並說明資料蒐集與使用的現況,同時檢視其是否已落實消費者的知情同意與退出權利。

    台權會30日發出聲明指出,位置資料能透露個人或群體的政治傾向、宗教、性傾向、興趣與社交圈。即使去除姓名、門號,仍然能從位置軌跡,判定個人住處、工作地,推定職業、常聚集的群體。更別提若單純作為交通流量統計分析,理應只需要人流的總數,而不需要其餘諸如性別、年齡等結合基地台位置與電信使用者資料而來的人口屬性資料。

    台權會強調,台灣電信資料從事商業利用已不是新聞,除了地方政府外,房地產、數位廣告等相關業者,可藉由電信資料從事商圈分析,或從事廣告的精準投放。從電信資料分析的應用層面也可以說明,只要資料具串聯能力,該項資料就不是經「去識別化」後的資料。主管機關應主動掌握業者蒐集、使用個資的法律依據,並檢討服務條款中,是否明確落實消費者的知情同意與退出權利。

    台權會認為,本次事件凸顯台灣不少資料蒐用者,長期存在「只要資料不是個資,就能愛怎麼用就怎麼用」的腐敗邏輯,既無視於移除姓名或身分證字號本身,並不等於讓資料變成「不是個資」,也無視於「去識別」本身也是一種需要取得合法基礎的資料處理方法。再加上,Metadata(關於資料的資料)仍有間接識別可能,當然也是個資法所規範的個資,其處理、利用仍須受到個資相關規範的相當檢視。

    台權會呼籲,只要仍有拼湊出個人圖像的可能,就不是「去識別化」,頂多僅能說是資安保護手段之一,如今個資保護的漏洞正隨著時間越破越大,為防止操弄、貼族群標籤、分化群眾,建構強健的民主基礎,個資保護的重要性需要各政黨與主管機關正視,並落實個資相關保護與健全的配套措施,而非一再便宜行事,天真地解釋「去識別化」以求開脫。
    張羽緹 收藏文章

    本網站使用Cookie以便為您提供更優質的使用體驗,若您點擊下方“同意”或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Cookie政策,欲瞭解更多資訊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