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糟蹋水資源2-2】降雨量是世界2.6倍卻跟沙漠國家一樣缺水 台灣如「坐擁金山的乞丐」

    2023-05-08 07:10 / 作者 洪敏隆
    雨水不一定下到集水區,就連常下雨的基隆新山水庫也有見底危機過。台水公司提供
    「下的雨留不住,漏的水擋不住」是台灣名列缺水國家行列的兩大原因。台灣明明一年的降雨量豐沛,卻有8成水資源不是蒸發就是直奔大海,原因出在全球第三低的水價,不只人均用水量一直居高不下,也缺乏積極留住落在這片土地上每滴水的誘因,今年南部的嚴峻旱情敲響一記警鐘,在氣候變遷威脅下,若不再檢討如何強化水資源蓄存與利用,下一場大旱恐怕付出更慘重代價。

    菲律賓已故總統馬可仕曾說,菲律賓是「坐擁金山的乞丐」,意思指菲律賓有豐富的資源,卻不知好好利用,成了貧窮的國家,同樣情況也可運用在台灣的水資源運用,根據水利署統計,一年的總降雨量可達900億噸以上,但是實際利用只有約180億噸。

    明明是降雨量在全球名列前矛的國家,卻在美國耶魯大學、哥倫比亞大學及世界經濟論壇合作發布的「環境績效指數」(Environment Sustainable Index, ESI)評比,台灣是146個國家中第18位缺水國家,被放在跟沙漠地區國家一起比較。

    台灣全年降雨量是前段班,雨水利用卻是後段班。廖瑞祥攝


    台灣一年的平均降雨量多達2500公釐,是世界各國平均值973公釐的2.6 倍,但是台灣因為山坡陡峭、河川較短的地形,使得雨水流入海中或蒸發流失的速度更快,每年降雨量有近 60% 直接流入海中,約20% 蒸發,等於有大約 80% 的雨水像是過路客,只是短暫拜訪台灣土地,未被好好收集使用,台灣每個人分配的雨量只有4500立方公尺,分配量只有全世界平均的五分之一。

    氣候變遷豐枯降雨更明顯 乾旱風險恐加劇
    中央研究院環境變遷研究中心所做的《台灣乾旱研究:變遷、水資源衝擊、風險認知與溝通計畫》指出,這些年台灣總降雨量沒有變化,但是豪雨日數增加,小雨日數減少,且降雨的時間集中在5到10月的梅雨及颱風季,佔全年降雨量78%,且南北降雨極不對稱,北部豐枯雨量比例約6:4,南部卻是很誇張的9:1。

    台灣降雨到哪去了


    台灣乾溼季節差異已趨明顯,未來在暖化最嚴重的情境下,台灣豐水期平均降雨量將增加,枯水期平均降雨量將減少;年降雨日數將減少,年最大連續無雨日將增加,氣候變遷將使台灣乾旱風險更加嚴重。

    研究指出,不只是大多數的水留不住,好不容易留住的水也存在危機。水庫部分,因為土地過度開發,加速地表泥沙沖刷,淤沙更加嚴重;地下水因為開發導致水的入滲量減少,補注量降低;河川因為都市擴張、商業發展,全台50條主要河川有13條屬中度以上污染,不可飲用及灌溉。

    國際雨水利用協會前理事長、台灣綠色生態設施協會理事長廖朝軒說,台灣人均分配水庫容量,相對其他國家明顯偏低,台灣是每人每年83噸,日本是252噸,中國則是416噸,且以水庫總蓄水量與年用水量占比做比較,台灣只有九分之一,美、日則分別達五分之四與三分之一,究其原因是環境生態保育意識抬頭,要新建水庫並不容易,且歷次水利署實施的人工造雨顯示,降雨不一定會落在集水區。

    台灣降雨四大特性


    農村社會就懂貯存雨水 現代社會卻不重視

    因應台灣旱澇不均的水資源風險,除了降低漏水率,專家認為強化蓄存與利用,還是有很多努力空間。

    「『貯存雨水』對很多人而言並不陌生,早年農村社會就用水缸、水桶等容器來貯集屋頂或地面的雨水,作為日常生活用水。」廖朝軒說,善加利用雨水對水資源的開源方有很大幫助,像泰國、巴西等公共供水系統較不足的國家,泰國推動「大水缸計畫」,藉由貯存雨水資源解決當地鄉村民生用水問題,巴西的「百萬雨水系統計畫」發展雨水收集系統,並支持在公共和私人建築物,無論新舊都廣泛使用。

    鄰近的日本也在住家、社區廣設「天水尊」或「路地尊」以貯集雨水,一來提供作為日常澆花、洗車之用,二來一旦遭遇地震或火災等緊急事件,可作為備用水源。韓國則以法令強制規定建築物須設施雨水利用設施,才能領到建築執照。

    台灣只有在公家單位才有積極推動雨水貯存回收利用。洪敏隆攝


    反觀台灣較可惜的是雨水利用系統未提早與建築法規結合,僅在綠建築指標中規範5%自來水替代率。廖朝軒說,目前推動的雨水貯存系統多是在政府公家機關執行,沒有像日本獎勵民間施作提供補助,也使得雨水資源沒有辦法更有效的利用,以工業區為例,如果廠區有500坪的面積,下1公分的雨水就可以貯存500噸的水,如此珍貴的水資源,為什麼不好好規劃運用?

    工業若有心投資,其實可以做得很好。台塑企業麥寮六輕園區規劃設置的雨水全回收系統,共超過1100公頃可作為雨水回收空間,是全台最大雨水回收站,不僅做到雨水全回收,貯留利用雨水已可支應全區用水將近10%需求。

    六輕園區雨水全回收 等於雲林全縣逾40天用水量
    六輕的雨水回收是從2009年開始,當時平均每日回收雨水量約1876噸,雨水收集率不到1成約9.8%,就足以支應1.2萬名廠區員工及承包商的每日民生用水所需,經過14年努力,現在已達到平均每日約2萬噸的雨水回收,以雲林68萬人口數每人每天用水量250公升計算,相當於全縣42天的用水需求。

    台塑總管理處安全衛生環保中心副總經理黃溢銓說,台塑透過雨水貯留回收利用,減少冷卻水塔工業補水量,達到來源用水減量的目的,能做到全廠雨水貯留利用,關鍵是「確保收集雨水的水質乾淨,做好清污分流及管線設備維護工作」。

    台塑六輕園區已經可以做到雨水全回收。洪敏隆攝


    台塑為了收集雨水,將地坪由原本的碎石區改為鋼筋混凝土地坪,全廠雨水回收皆由高往低流入收集溝,收集溝低點設有集水井,由地下管連接匯流至地下雨水收集儲槽,下雨時不需使用泵浦動力收集雨水,且因應極端氣候經常會出現暴雨,為了收集更多雨水,讓回收更有效率,會先將雨水儲槽的雨水回收至冷卻水塔,減少工業補水量,使儲槽得以貯存更多雨水。

    「因應氣候變遷,水資源運用跟電力開發一樣,要有更積極的調適。」廖朝軒強調,水庫就像是大型電廠,是「大型、公有、集中」,社區或工廠園區的雨水貯存就像是太陽能發電一樣,是「小型、分散、私有」,且雨水貯存設施可兼顧防災減洪功能,降低周邊地區排水系統的負擔,把雨水回收再使用,讓留在這片土地上的每一滴水都不浪費,也可在面對極端氣候暴雨來襲降低災害。

    台灣水資源保育聯盟理事黃安調批評,政府多年來推動的前瞻水計畫,與水利署長期揭櫫的「海綿城市」完全背道而馳,看到的是涼亭、景觀橋、人行步道與腳踏車道等與前瞻水計畫根本毫無相關,缺乏水資源規劃與管理,導致氣候變遷下台灣缺水惡夢將成為常態。

    六輕園區建置雨水側溝收集雨水。台塑提供


    建地開挖基地 地下水資源白白浪費
    不只是雨水貯存未善加運用,另一個危機是建築工地開發所造成的地下水資源浪費。廖朝軒說,蓋房子挖地基常深達地下4、5樓,開挖時因為地下水位很淺,建商現在做法都是抽乾地下水才能施工,以3000坪的土地開發,可能會抽掉1500萬立方公尺的地下水,都是接水管直接引到排水溝,最後流到大海,真要用地下水時恐無水可用。

    他說,地下水脈都是經過幾百、幾千年形成,就這樣抽乾非常可惜,呼籲水利署或營建署應該訂定相關管制規範,讓這些地下水能夠再利用,作為交換灑水或澆灌或是消防用水使用,不該讓水白白流失浪費,才能建立永續的台灣社會。

    建築工地接水管,將開挖地基影響到的地下水,直接排到水溝流到大海。洪敏隆攝


    不過,水利署副署長王藝峰認為,建築開挖的地下水運用,有供需難度需要克服,因為建地開挖的基地,多是在都市計畫區裡面,由於都市地表污染源相當多元,要進入自來水系統有困難,若作為澆灌、基地使用,必須視相關機關是否有那麼大用水需求、且要怎麼取水、距離等問題都要克服。

    水資源專家、環保署化學局專門委員周國鼎認為,問題癥結還是在「台灣水價過低」,明明是缺水的國家,卻有著全球第三低的水價,自來水價格遠低於產業界自行建置回收再利用系統之成本,毫無誘因促使工業界對於雨水回收或廢水再利用等水資源推動。如要對產業界回收水產生誘因,水價訂定必須調整。

    周國鼎以同樣面臨水資源匱乏危機的以色列與新加坡為例,政府充分反映自來水成本,實施高水價政策,台灣水價平均每度僅9.2元,以色列超過約70元台幣、新加坡逾54元,不僅有效鼓勵節約用水,且因此造就內需的水科技商機,創造無數的就業機會,以色列甚至將引以為傲的水科技產業行銷全球,賺取外匯,巧妙的將危險轉化為機會。反觀我國因為水、電和油價已成民粹,無法形成台灣工業和科技轉型的動力。

    專家認為水價應調整,讓節水產業活絡,台灣未來因應氣候變遷才更能強化。水利署提供


    廖朝軒也感慨地說:「在台灣討論缺水問題遠遠沒有缺電來得多,主因在電費相對較貴,水費卻很便宜,所以民眾會在乎用電也願意節電,但是不在乎用水跟節水,當購買節水設施的經費都遠大於省水成本,這些節水產業怎麼可能有發展?」「蓋水庫就像吃西藥,推動雨水回收貯存則像吃中藥,經過多年可以調理改善水資源運用,就看政府有無遠見,願不願意積極推動。」

    每次遇到乾旱,大家急忙解決眼前的危機;但是,來了一場大雨之後,大家很快把問題拋之腦後,面對氣候變遷、極端旱澇無常交替的今天,必須有更正確的政策投資與氣候調適防禦作為,危機不能只當成轉機,而是亟需改變的契機。

    洪敏隆 收藏文章

    本網站使用Cookie以便為您提供更優質的使用體驗,若您點擊下方“同意”或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Cookie政策,欲瞭解更多資訊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