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缺工調查7-1】低薪就是留不住人!老鳥壓力大也想早退 重重難題怎解?

    2024-08-28 08:00 / 作者 洪敏隆
    大缺工時代,很多餐飲店門外都可以看到張貼的徵人啟事。陳品佑攝
    2023年大直建地鄰宅塌陷、工地吊臂掉落砸中捷運列車等震驚全國的工安意外頻傳…今年開春以來,台灣食安事件更是連環爆…不論是營建或餐飲業的問題癥結,學者都會點出一個環節「缺工」,這代表缺工不只是一個產業的人力不足的問題,而是正在影響我們的日常生活。

    《太報》因此委託皮爾森數據公司做「台灣缺工調查研究」,探究民眾對於工作考量因素、勞動型態、職涯規劃等的想法,從中找出台灣缺工的輪廓與脈絡,提供政府與各產業參考,以因應大缺工進行調整面對未來趨勢。


    「對不起,因為年紀大了,又找不到人接班,只能選擇停業。」這兩年有很多知名餐飲店在社群媒體或店門口張貼告示,令不少老饕扼腕,也揭露台灣許多行業都在喊缺工的現狀。

    很多人以為這是疫後產業復甦,部分產業人力未及回流所形成的缺工現象,但中正大學勞工學系教授周玟琪示警指出,缺工不是疫後短期的問題,台灣將要面對的是隨著勞動力老化但就業率偏低,在未來50年內,我們將減少的傳統工作人口將超過854萬,減少幅度達到52%,超過整個大台北地區。

    台灣人口自然增加持續負成長,自2021年1月至今年6月已連續42個月「生不如死」,台灣的人口紅利已經過去,如果不正視缺工議題,未來會更嚴重。





    然而,缺工海嘯來臨,不是只有少子化的問題,當產業雇主在哀號時,《太報》的「台灣缺工」調查研究著重在民眾(勞方)的角度,了解民眾對工作重視項目及職涯規劃等,從中找出台灣缺工的問題。

    勞工最看重仍是錢 低薪下近6成想轉職

    從調查來看,受訪者對於理想工作最重視的是良好的福利待遇(54.4%)、薪資待遇高(51.9%),其次是工作穩定性(44.5%)跟工作環境安全(33.0%)。

    當問到看中工作原因,受訪者最看重的因素主要是福利措施,有68.3%的受訪者認為福利措施是最重要的。其次是56.6%看重彈性工作安排,53.8%重視優於法令給假。





    人資專家、得人資源整合公司創辦人蔡淯鈴指出,從理想工作最重視選擇最多的前兩項,或是實際選擇工作會主要考量的項目,民眾的表態反映的是,多數人選擇工作「錢還是最重要的門檻,必須達到一定的門檻」。

    台灣長期的低薪結構是缺工的原因之一,2022年台灣每月平均薪資遠低於鄰近的日本、韓國,與歐美國家相比更是有明顯的差距。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2022年針對全球在疫情後普遍出現缺工現象所提出的報告就指出,「離職率與工資之間呈現負相關,當市場上人力需求超過供應的情況下,勞工更有可能離開薪資較低的行業,轉向薪資較高的行業」。



    這從《太報》此次調查也可看出端倪,當問到轉職、轉業意願,整體有45.7%的受訪者表示如果有好的工作機會就考慮轉職或轉業,其次,有33.8%的受訪者滿意目前的工作。但是,若是從薪資收入來看,對轉職態度會有很大的影響,年收入在33萬元以下的受訪者,有近6成(57.52%)對好的工作機會持開放態度,33萬到43萬元也有46.2%,反觀年收入越高,滿意現在工作狀態不會離職的比例就越高,年收入在126萬到252萬元間的受訪者,有55.9%不會換工作,比例最高。





    工作壓力大 大家都想提前退休

    從本次「缺工調查」來看,受訪者目前工作壓力的主要來源,除了薪資或福利不滿意是最主要的壓力來源(38.7%),其次是工作量或業績壓力(32.1%),以及同事或主管關係(28.2%)。工作報酬、工作要求及職場人際關係是影響勞動力心情的重要因素。



    工作量或業績壓力,反映的是勞工想要退休的年齡有愈來愈早的趨勢,此次調查結果,受訪者理想的退休年齡平均為59.7歲,實際預期的退休年齡為63.6歲。其中,以行業別來看,金融及保險業受訪者希望退休的年齡是58.9歲,實際認為自己能在61.3歲退休,都比其他行業來得早,顯示在一些高壓力的行業,勞工會做較為充分的退休準備。



    這也反映台灣不論男女的勞參率,為什麼60歲後明顯與日、韓、美等國有明顯的落差,在台灣人口邁入超高齡社會,卻有很多「壯世代」選擇退休不工作。

    台灣勞動與社會政策研究協會執行長張烽益說,勞工想要提早退休凸顯的是台灣勞動現場非常嚴苛的現況問題,這跟台灣產業特性有很大的關係,以製造業來說,包括很多人羨慕的台積電,台灣是以代工產業為主,為應付國際代工的訂單,必須有高強度的工作,或是因應訂單趕工加班,對很多勞工來說是身心俱疲。

    同樣情況也出現在服務業,張烽益說,台灣位居產業鏈最高層級的自有品牌非常少,因為價格無法提高,又得面對很高張力的競爭,就連便利商店提供的服務也越來越多元,店員都要比其他國家會更多的「十八般武藝」。當勞工年輕時耗盡力氣,當然會想要越早退休越好,這也是很多電子業或金融業從業員,只要有足夠儲蓄就會離開職場的原因,因此,如何改善勞動條件,降低工作壓力,是面對缺工必須正視的課題。

    即使是服務業,因為競爭激烈,台灣超商員工也需要十八般武藝。陳品佑攝


    疫後勞工關注工作與生活平衡 需要工作彈性

    台灣師範大學科技應用與人力資源發展學系副教授孫弘岳曾撰文提到,疫情改變勞工對工作的定義,OECD報告指疫情期間,員工面臨著額外的工作壓力,例如突然的裁員和封鎖,以及家庭照顧的負擔。這些壓力促使人們對工作的期望產生變化,更加關注工作與生活的平衡,以及工作彈性,例如遠距工作、彈性工時等。甚至部分員工為了工作彈性而轉換工作,或退出勞動力市場。

    本次「缺工調查」問到生活壓力,經濟壓力(52.5%)、時間管理(36.1%)和健康問題(30.8%)是三大主要來源,顯示出台灣民眾在財務狀況、時間分配和健康維護方面面臨的挑戰最大。



    當問到對加班、加薪、升職等3個面向的看法,會發現有不少的受訪者是重視工作與生活平衡。

    對於加班,調查顯示只有5.1%的受訪者非常願意加班,雖然有54.9%的受訪者在有適當的補償下願意加班,但值得關注的是另外4成的人,有10.2%的受訪者完全不願意加班,有29.8%的受訪者不太願意加班,重視工作與生活的平衡。



    雖然根據本次調查,薪資福利是受訪者最看中的工作因素,可是若問到對加薪的看法,有15.6%的受訪者表示如果加薪會影響現有的工作與生活平衡,寧願不要加薪,而8.0%的受訪者不太在意加薪,而是更加重視工作穩定性。



    從升職來看,民眾希望能夠平衡工作與生活的比例更高(43.5%),表明大多數人希望在職業發展和生活質量之間取得平衡,另有18.8%的受訪者完全不在意升職,認為能在舒適熟悉的工作環境中工作最好,只有11.0%的受訪者非常期待升職,願意承擔更多責任。



    勞工希望工作能夠兼顧生活的平衡,反映在對於彈性工作的渴望。此次調查有36.7%的受訪者會優先選擇能夠彈性工時上班的工作,甚至還有6.8%受訪者寧願選擇待遇較差的工作,也要彈性工時上班,42.2%不排斥彈性工時上班並會遵照公司的規定,只有13.7%不偏好彈性工時工作。



    不過,在遠距上班部分的青睞程度,和彈性工時有一段差距,甚至有32.4%是完全不偏好。



    蔡淯鈴呼籲,調查顯示受訪者對彈性工作的需求大,從彈性工時來看,只有約1成5不想要彈性,有8成5是希望或可接受彈性工時,這是一個很清楚輪廓的期盼工作態樣,政府應該積極展開社會溝通。

    張烽益認為,過去不論政府或企業著墨「雇主的彈性需求」觀念要改變,以往拚訂單連續加班後再給予勞工休息幾天的思維要改變,必須建立符合勞工自己的彈性需求的工作環境,企業才能永續,人才才能留用,細水長留。

    不是不工作 是不想為你工作

    進入勞動市場的人力減少,還有一種情況是就業方面有很多新型態的工作模式可以選擇,例如自媒體、網拍、外送員等。以外送員來說,勞動部職業安全衛生署統計,2019年全台外送員人數為4.5萬人,隔年增加到8.7萬人,2021年來到10.2萬人,2022年更攀升到14.5萬人,短短3年就增加10萬人加入外送行列。

    本次調查問到受訪者對於新型態勞動契約的偏好,多數人雖然仍然偏好傳統的勞動契約形式(55.1%),但對於自由職業者模式的偏好有22.4%,14.6%偏好自行接案,7.8%偏好由平台提供的短期或臨時勞務工作。



    越來越多新型的工作模式,民眾兼職意願也提高,本次調查雖有37%的人希望工作與生活平衡,不會考慮兼職,但有51.2%的人考慮兼職。



    根據本次調查結果,對於職涯規劃,只有39.3%的受訪者希望在一個企業或機構工作直到退休,而28.5%的受訪者隨時根據個人需求調整,不排斥頻繁換工作或當自由工作者。



    從不同學歷層級的受訪者在職涯規劃上顯示出明顯差異。專科學歷和高職學歷受訪者中,分別有48.8%和47.8%希望在一個企業或機構工作直到退休,高於碩士和大學學歷受訪者的39.0%和36.3%,突顯專科和高職學歷的受訪者更傾向於職涯的穩定性。



    宜蘭烹飪商業同業公會理事長陳駿霖認為,這顯示缺工也應該把教育政策列入討論,過去因為大學難考,很多高中職畢業就會投入就業並穩定工作,飯店鋪床、餐廳端盤子工作也願意做,可是,現在到處都是大學畢業,大學生對應徵服務生是興趣缺缺。

    教育政策也影響產業面,如大學生可能不會選擇從事餐飲業。陳品佑攝


    800萬非勞動力者 並非沒有就業意願 

    主計總處統計,2024年6月台灣有822.5萬非勞動力人口,在大缺工的時代,這群人口是真的不想工作,還是現實因素讓他們沒有意願或無法投入職場?

    根據本次調查,非勞動力受訪者對於參與就業工作,有49.9%的受訪者對參與工作持開放態度,表示如果有合適的機會會考慮,其次,有18.0%的受訪者對於重返職場有強烈意願,非常想要參與工作,正在積極尋找就業機會,另有15.1%的受訪者表示想要參與工作,但目前還未開始尋找,仍處於觀望階段,完全不想參與工作的受訪者比例僅7.1%。



    從職涯規劃來看,可以看出非勞動人口與勞動人口的差異,勞動人口希望在一個企業待到下班的比例較高(41.8%),非勞動人口則比較希望能夠依照需求調整,不排斥當自由工作者(36.8%)。



    對於簽署勞動契約,可看出非勞動人口重視自身時間安排,有42.3%青睞彈性工時制,比勞動人口(30.6%)要明顯得多。另外,非勞動人口對計時制(28.7%)也明顯比勞動人口(16.9%)高。





    非勞動人口的工作壓力來源,在工作時間過長、工作環境及家庭和工作難以兼顧都比勞動人口明顯要高。如何解決其痛點問題,也是未來能否讓更多非勞動人口加入就業市場,解決缺工問題很重要的課題。

    編按:《太報》「台灣缺工調查研究」專題,探究民眾對於工作考量因素、勞動型態、職涯規劃等的想法,從中找出台灣缺工的輪廓與脈絡,提供政府與各產業因應大缺工做調整參考,以面對未來趨勢,全系列共7篇。

    本調查由《太報》委託皮爾森數據公司,針對全台年滿18歲以上之網路人口,於2024.07.18~2024.07.26進行調查,有效樣本1,367 份;抽樣誤差在95% 信心水準下,抽樣誤差為正負 2.65%以內;抽樣方法係採用網路主動發放調查方式,透過資料管理平台(DMP),在性別、年齡與居住地比例分層隨機抽樣進行調查,並輔以網路行為分析帶入使用者輪廓標籤,確保符合調查對象的唯一性。同時針對使用者的性別、年齡與居住地的準確性採用網路行為與資料庫標籤比對方式,結合問卷題目設計做雙重認證,確保資料正確性與可靠性,詳細說明請見以下兩表。




    洪敏隆 收藏文章

    本網站使用Cookie以便為您提供更優質的使用體驗,若您點擊下方“同意”或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Cookie政策,欲瞭解更多資訊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