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價態度調查4-3】近3成以為核電是台灣主要供電來源 綠能核能兩派對如何穩定供電沒交集
2024-05-06 08:20
台灣目前只剩下核三廠營運,且1號機組預計今年7月除役。取自台電網站
2023年台灣發電統計數據顯示,火力發電仍是台灣能源結構主體,佔總發電量的83.1%,其中燃煤發電佔42.2%,燃氣發電39.6%分居一、二名,再生能源9.5%排第三,核能發電僅佔6.3%排第四,但是《太報》所做調查,有26.8%民眾誤以為台灣發電量佔第一的是核電,顯示國人對於能源資訊掌握不足,不清楚能源轉型的政策目標。《太報》委託皮爾森數據公司在今年(2024)4月初進行「電價、能源議題民眾態度調查」,想要了解民眾的能源認知,結果顯示只有37%民眾能夠正確選出燃煤為去年總發電量最主要的裝置,第二名的燃氣及第三名再生能源則都有28.5%正確選出。
調查顯示綠能派佔34.0%、核能派佔32.2%我國的核能發電從2014年的發電佔比18.6%,降至去年的6.3%,只剩下核三廠的兩部機組,但是
調查顯示,仍有許多民眾把核電當作台灣發電的主要來源,有26.8%的民眾認為是第一名,9.5%認為排第二,17.1%排第三,共有超過5成民眾(53.4%)仍把核電視為台灣前三的發電來源。根據是否支持核能與再生能源,以及綠能付費等議題看法深度分析,
本次調查受訪者可以區分為34.0%的綠能派、32.2%核能派、4.6%全能支持派及29.2%的保守觀望派。調查結果綠能派對於台灣電價市場最需要關注的是發展綠能、供電穩定及發電安全,核能派則有超過7成認為供電穩定最重要,其次是價格穩定與發電效率。延伸閱讀:【電價態度調查4-1】5成7民意挺調漲 6成憂心缺電或跳電「請先給我穩定供電」綠能派近8成支持電價再漲 核能派7成5不接受相較於
綠能派有將近8成可以接受今年內5%以上漲幅的電價調漲,核能派有7成5不接受再次調漲。對於使用越多電量的用戶是否該承擔更多成本,綠能及核能兩派也呈現兩端光譜,超過8成綠能派表達認同,但有58.2%核能派表達反對,且
核能派認為調漲電價以避免使用核電增加成本及大量投資綠色能源為主因,綠能派則是認為長期低價及國際原料成本上漲是主因。碳稅聯盟發起人、台灣樹人會執行長潘翰聲說,核電佔台灣5成發電比排首位,已經是將近40年前的事,當核電佔台灣發電比例越來越低,卻仍然有很多人把核電當作唯一萬靈丹,導致很多電業制度該做改革的卻沒有受到重視討論,是台灣能源轉型的最大危機。
台灣氣候行動網絡研究中心總監趙家緯解讀調查認為,跟過往民調的交叉分析型態很類似,通常支持核能選項者對於核能佔比會有高度認知,且主要在年齡層較高的男性,並與政黨傾向有關係,但好的現象是雖然有27%認為核能是主要佔比,但已經比過去幾年調查縮減約四分之一左右。
2023年發電佔比
電價與核電佔比趨勢
趙家緯說,電價調整過程中,許多核能支持者將發電成本增加歸因爲非核家園政策,但從過往電價變化來看,2022年燃料成本飆升前,核電佔比逐步降低,2021年核電僅佔約10%,整體發電成本與電價卻較2014年核電佔比達16%時低。他強調,所謂的核電延役有助於降低電價的講法,是依據現行核三廠發電成本為比較依據。但事實上,若將延役時的安全強化措施成本以及核廢處理成本納入考量,核電成本都將倍增,無助於穩定電價。
不過,文化大學經濟系教授柏雲昌認為,支持核能的人不是就反對發展再生能源,而是政府訂定的2025年再生能源佔比20%的進度,一再延宕、跳票,導致必須仰賴化石燃料。若要檢討發電成本,他認為不只是燃料、建廠、營運等內部成本,還要考量外部成本「哪一種能源對人類生命和地球環境相對友善」,核能與火力發電相比顯而易見,但是民進黨政府主觀認為核能就是壞能源,「過度和不當使用能源正是問題根源」。
2023年再生能源裝置容量佔比
延伸閱讀:【電價態度調查4-2】長期扭曲低價影響電力結構及韌性 4成5可接受電價再漲夜間能否穩定供電 是台灣電力最大挑戰調查顯示,不論是綠能或核能派,「供電穩定」都是民眾最關心的項目。依照經濟部能源署《111年全國電力資源供需報告》,預估用電需求年均成長率約2.03%,至2029年總用電會達到3216億度,比2023年增加412億度,雖然2023至2029年度電力裝置容量淨增加4299.12萬瓩,但是間歇性再生能源達3087.9萬瓩,佔淨增加容量的比率近72%,且其中夜間無法發電的太陽能電源裝置容量佔比高達44.84%,夜間能否穩定供電是關鍵。
以用電曲線顯著改變的鴨子曲線(Duck Curve)為例,便可說明現況用電調度的挑戰;中午時段因太陽光電充足而傳統機組淨負載降低,形狀就像是鴨子的肚子;但是傍晚太陽下山後,光電迅速減少,升高的負載就像是鴨子的脖子,最為緊繃。
鴨子曲線。照片取自台電月刊
因此,過去台灣用電尖峰在下午2至3時用電量最高,但
現在白天供電已不是問題,主要來自太陽光電的貢獻,問題在夜尖峰。台電表示,燃氣機組相較燃煤、核電等基載機組,優勢是可以快速升載發電,若來不及就需要靠抽蓄水力、儲能系統來幫忙,並且透過價格的因素,引導採用時間電價的用電大戶,調整製程到白天,針對夜尖峰供電挑戰,「不會只有一個機制,必須整合各種資源來因應。」
能源署預估,未來幾年的夜間備用容量率會逐年上升,今年夜尖峰備用容量率是10.2%,明年會有16.6%,2028及2029年都會超過20%。但學者批評這種長期寬列高估未來備用容量率預測,若因事故造成供電中斷,就會降低人民對官方供電備用率預估的信賴感,強化缺電觀感。
像今年415就因為和平電廠受到403地震損壞機組未修好,加上中火2部機組破管,大潭新8號機組跳機,導致夜間備轉容量率掉到2.8%,所幸最終在水力發電全開,急Call台積電等企業大戶減少用電,把備轉率拉回到6%,北部才倖免停電。
未來幾年全國電力供給規劃
核電若要達到20%供電 須新蓋核五、核六廠但是,增加核電佔比,就能解決當前供電穩定的問題嗎?經濟部能源署指出,若以核電機組最多、興建最多的中國為例,平均建設時間達5.7年,若以2030年用電量估計,10%是340億度,大約是5部核二機組發電量,20%需要至少9部機組,因核四各項工程不可逆困難,若要達成需要新建核五、核六,甚至更多核電廠,相關選址議題也還要經過社會很漫長討論。
針對產業界對缺電的疑慮風險,準總統賴清德今年3月19日前往新竹科學園區,與半導體界大老們閉門會談,與會的力積電董事長黃崇仁會後受訪表示,政府應考慮是否重新再次研究發展更進步、更安全的核電,或乾脆讓半導體業組織團隊來蓋核能發電廠,讓產業用電能自給自足。
學者認為要確保穩定供電,問題核心在於遇到狀況導致「即時備轉率」偏低時,有可靠的短期電力調度因應措施。圖為撫遠變電所輸電設施。陳品佑攝
中山大學電機工程學系講座教授盧展南對此曾在媒體投書指出,可參考過去科學園區民營電廠直供經驗,921地震因南投中寮超高壓開關廠下陷,導致全國大停電,新竹科學園區因為園區內的新宇能源開發公司的汽電共生,保住科學園區半導體業晶圓製造的生命線;但是,
業者自己組織團隊來蓋核能發電廠的可行性,須觀察產業界的真正需求及影響力有多大。未來幾年夜間尖峰負載用電及備用容量預估
全國年度用電量情形及預測
不過,
有學者認為,要確保穩定供電,問題核心不在於要再蓋多少的電廠,而是當遇到狀況,導致「即時備轉率」偏低時,有可靠的短期電力調度因應措施。
台電前獨立董事、中華大學創新產業學院暨企管系特聘教授許志義指出,傳統上,電力公司傾向多蓋電廠,但成本都會轉嫁用戶,閒置的資產愈多,對財務是負面影響,重點是需求面管理。
數位時代還用類比式管理 廠網分離恐跳票許志義說,「現在是數位時代卻還在用類比管理」,415的用電調度,竟然還要經濟部長、台電董事長「打電話」請產業減少用電,或是開發電機增加調度,「這是非常大的諷刺」,
台電發電、輸配電、售電部門的重要決策問題,幾乎全部都要由董總批示及負責,甚至要陳報上級機關首肯。不但行政成本太高,決策流程緩慢,缺乏效率,更權責不相符。許志義強調,電力交易平台是數位轉型的具體實踐,台電應善用「電力交易平台」的公開透明、效率與包容性,與所有的用戶互動;而非仍在使用傳統打電話的方式,要求用電大戶配合減少用電;有效利用數位科技交易平台,才能大幅提升工作效率。
2023尖峰電力供應
2017年《電業法》修法,要求台電須於6至9年內推動「電業自由化」,卻傳出因為台電近年財務不佳,《電業法》明定的「廠網分離」,台電無需分割將暫緩。
許志義認為,「廠網分離」應按既定時程表落實推動,才能讓智慧電網真正轉型,也就是電力穩供責任不再由台電一條鞭包辦,而是轉型為「所有傳統與新興電業等藉市場誘因產生共享經濟的模式」,才能回應並確保穩定供電的社會期待。許志義說,更重要是要公開資料,「每次停電危機都是最好教材」,資訊放在網路上就會有電力學者、年輕人會做分析,提出很好的解方,就像地震速報相關的App需求大增,下載次數最多的程式背後開發者是一名17歲高中生,讓全民參與共同解決問題,不只是提升電力韌性,也是社會韌性的實踐。
「電價、能源議題民眾態度調查」由《太報》委託皮爾森數據負責執行。針對全台灣年滿18歲以上之網路人口,從2024年4月3日至2024年4月12日,共計進行10天,有效樣本為1409份。在95%信心水準下,抽樣誤差為正負2.61%以內。文字記者:洪敏隆
攝影:陳品佑
美術:王韋智
編輯:林佳鋒
發布日期:2024-05-06 08:20
誠邀您參與太報讀者調查問卷,只要一分鐘讓我們了解您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