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終結態度調查6-1】渴望「善終」!7成5挺安樂死 近6成建議法條明訂安樂死選項
2023-12-07 07:10
臨終的生死抉擇議題,引發社會討論。陳品佑攝
台灣將邁入超高齡的社會,病痛與死亡是無可迴避的議題,「善終」更是每個人的權利,只是,當走到生命最後一哩路,卻可能得面對生命中最後、也可能是最難以承受的抉擇……1974年,當時才17歲的王曉民因車禍意外成為植物人,1994年,她的父母在看不到她回復可能,身心俱疲下上書時任總統李登輝,公開呼籲安樂死合法化,這是國內開始討論安樂死的濫觴;但王曉民躺了半世紀,告別人生時都未盼到。2017年,知名體育主播傅達仁癌末赴瑞士安樂死,並公開呼籲安樂死法制化讓這敏感問題又再次受到關注討論。
2019年,時任立委許毓仁提出「尊嚴善終法」草案,雖經立法院一讀,惟因「屆期不連續」原則胎死腹中,但安樂死合法化至今仍持續有不同團體及意見領袖繼續倡議,今年(2023)11月17日時代力量黨團版本的「安樂死條例」草案和《刑法》安樂死除罪化草案,正式送進立法院一讀,並交付委員會審查。只是,在本屆立法院即將於明年(2024)1月底卸任,相關法案有可能來得及完成立法嗎?台灣社會對安樂死的態度有沒有出現變化?《太報》推出系列專題進行探究。
安樂死在全球多數地區仍是一個具有爭議的議題,台灣也不例外。過去華人社會避談死亡,但隨著時代變遷,社會對於生命價值與死亡態度可能產生不同的想法,《太報》為此與皮爾森數據公司合作「生命終結態度意見調查」,針對全台灣年滿18歲以上之網路人口進行調查。
支持者多數理由 尊嚴死亡及減輕痛苦調查結果顯示,整體有74.8%的民眾支持台灣推動安樂死,有22.8%保持中立,只有2.4%是反對的態度。
進一步分析支持與反對的原因,多數支持者的理由為尊嚴死亡(59.0%)、減輕痛苦(20.3%)、家庭因素(12.3%)、避免浪費醫療資源(2.7%)。反對者則主要希望能夠自然死亡。對安樂死的看法
安樂死支持者的理由
此外,部分受訪者提到安樂死對特定族群的重要性,如「對於失智老人或是資源有限難以負擔醫療支出的家庭很需要」,顯示了安樂死在提供醫療公平性方面的潛在價值。有的受訪者則關注於安樂死作為選擇的權利,如「可以用最舒服的方式選擇離開這個世界」,反映了對生命自主權的追求。
綜合這些回答,可以看出台灣民眾對於安樂死的支持主要基於尊嚴死亡的願望、減輕病患和家庭的痛苦與壓力,以及對醫療資源的合理運用。
安樂死政策支持者分析
癌症與重大疾病者 更重視生命自主權在台灣對安樂死的整體支持度高達75%的背景下,深入分析顯示,即使整體支持度高,但在「非常支持」與「支持」這兩種立場間,各年齡族群仍呈現顯著差異。
特別是在年輕族群,即18至29歲和30至39歲之間,持中立態度的比例最高,但整體上仍過半數支持安樂死。而年齡較高的族群,如50-59歲及60歲以上,支持安樂死的比例則高達近9成。對台灣推動安樂死的看法
調查並可以發現那些受訪者本人或家人曾被診斷為癌症或重大疾病,普遍更支持台灣推動安樂死,反映出了直接經歷重病或看護重病患者的人,更能體會到生命終期自主權的重要性。 受訪者的照顧責任狀況對其對安樂死的態度有顯著影響。
那些僅需照顧自己的受訪者中,有63.6%「非常支持」台灣推動安樂死,是所有群體中支持比例最高的。相較之下,需要同時照顧年幼孩子和父母的受訪者,支持安樂死的程度則沒那麼非常支持。現有善終法律 不了解也不滿意台灣現行已有《病人自主權利法》和「安寧緩和醫療條例」兩項善終法令,但是調查結果僅有22.2%的受訪者,認為上述兩部法律已經能充分涵蓋生命終末的善終處置。其中,比率最低的是50至59歲族群,僅有16%整體同意,也是整體不同意比率最高的族群,有53.9%。整體不同意的次高是40-49歲族群。終結生命態度專題
值得注意的是,60歲以上的受訪者對現行《病主法》和「安寧條例」了解程度上不清楚的最多,達到37%,突顯在宣傳與教育上還有努力的空間。
受訪者或是家人是否曾被診斷過疾病的背景下分析,對現行兩項善終法令已充分涵蓋生命中末的善終處置,最不同意的族群是曾經診斷過重大傷病的族群,高達近6成的整體不同意比例,其次為癌症病患或家屬的族群,也有47.4%。
值得注意的是,高達44.7%的受訪者認為現有善終法律不夠完善,其中有近60%建議應在現行法規中明訂安樂死選項,反映對生命自主決定的強烈需求。另外,有36%的民眾認為應該針對安樂死立下新法,意味著現行法律架構下的選項無法完全滿足民眾的預期。同時,只有4.1%的受訪者認為現行法律足夠,卻同時也強調需要增加公眾教育和推廣,而這數字同樣也能對應到目前台灣仍有33%民眾尚不清楚現行的《病主法》及「安寧條例」具體的措施,無法判斷是否足夠涵蓋病末患者善終的處置。
你是否能區分病主法、安寧條例與安樂死差異
終結生命態度專題
民眾傾向現有法律框架 尋求解決方案另外,根據衛生福利部解釋,安樂死和現行善終兩法案最大差異在於「刻意人工縮短生命」與「不刻意延長生命」,支持透過人工方式縮短壽命,讓病患能善終的20%民眾,屬於支持推動安樂死中的積極派,而兩者都能接受的44.3%民眾則沒有那麼執著,認為在台灣目前的《病主法》和「安寧條例」如果配套措施完善、能滿足病末善終處置的情況下,對安樂死的推動會是持開放態度,只要現行法律能夠滿足病患善終的需求。認同「不強行以人工方式延長生命,讓病患能善終」的處置方式的33.5%民眾,理論上會是現行兩法案的堅定支持者。
當問到受訪者「若醫生診斷您患有無法治癒的疾病,且病情會逐漸惡化至失去自主能力,您會如何考慮您的未來醫療決定?」選擇「願意赴海外進行安樂死」的4.9%很明確是強烈支持安樂死的族群,「若台灣合法化安樂死後,選擇安樂死」則佔半數51%,參考家人及醫生的建議,再做醫療決定有20%,而認為「根據《病主法》及「安寧條例」,預先規劃如接受特定生命維持治療或安寧緩和照顧,以緩解病痛、提升生活品質」的23.5%民眾,與認為現行的兩法案已能涵蓋對於尊嚴死亡的需求的22%是差不多。針對病患最好的處置方式
終結生命態度專題
本次調查說明大多數民眾仍然傾向於在台灣現行法律框架內尋求解決方案,但是調查數據也顯示,大部分的民眾可能並不完全理解安樂死與現行《病主法》 和「安寧條例」的區別,點出一個關鍵的溝通與教育問題。政府和相關部門需要加強對這些法案的宣傳和解釋,以確保民眾能夠充分了解他們的權利和可用的選擇。
希望生命自主 但也重視家庭意見不過,這種溝通應該要尊重台灣社會對家庭價值的重視。
倡議安樂死者都會強調「生命自主權」,但是本次調查顯示,面對尊嚴死亡的選擇,有60.7%的受訪者認為個人意願和家庭意願之間的協調非常重要。另一方面,對於家庭成員在尊嚴死亡的決定中的參與度,有67%的人認為應該有非常高的參與度,這反映了台灣社會在這個議題上更加強調家庭的參與和支持。面對尊嚴死亡的選擇時,您認為個人意願和家庭意願之間的協調?
家庭關係密切程度
家庭對安樂死的態度意見影響
其中,認為家庭關係的密切程度影響尊嚴死亡決策的人占多數,61.1%的人非常同意這一觀點,但也有17.4%的人表示不同意。
過去針對安樂死議題,宗教被認為是反對的主因之一,但本次調查結果與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在2021年公布的調查數據相似,台灣主流的宗教信仰在安樂死議題上較無明顯差異,
不論任何宗教信仰在對台灣推動安樂死的看法都有7成表示支持,只有道教信仰的民眾在非常支持的比例較其他宗教低一些,但也有達到39.4%。 個人的信仰和價值觀的影響
整體而言,你對台灣推動安樂死的看法是什麼?
不過,在問到宗教對受訪者日常生活中的重要程度,可以明顯發現越是認為宗教信仰在日常生活中不重要的受訪者,表態非常支持台灣推動安樂死的比例越高,反之亦然,認為宗教信仰在日常中佔據非常重要程度的受訪者中,有6.5%是反對推動安樂死,較整體反對比例2.4%高出許多。
調查反映出台灣社會對安樂死的廣泛支持反映了一個重要的文化特點:即使在佛教和道教等傳統宗教較為主導的社會背景下,對於生命終結階段的自主權仍有著高度的認可。
相對於西方對個人自主權的絕對重視,台灣以及華人社會在面對終末期選擇時,更強調家庭意願的協調和共識,顯示出集體主義的文化價值觀在決策過程中的重要性。台灣社會對於個人與家庭之間如何平衡意願的考量,顯示出在重大倫理決策上,家庭觀點在華人文化中仍扮演著核心角色。時代觀念演進、照顧資源不足 安樂死民意高主因曾發起「死亡權利法案立法公投」的婦產科醫師江盛分析,台灣有超過7成的人支持安樂死,是比歷來最高票的總統候選人得到更多支持度,這個支持結果是來自3個面向或問題堆疊而成的需求。
第一個是「投資在照顧」的資源不足,當醫療護理人員都要上街遊行,當這個體系照顧的人不滿,「被照顧的人又怎麼會滿意呢?」,照顧投資少造成極度不安全的感覺。
江盛說,第二個是時代演進的轉變,民眾開始重視個人存在意義及個人自由選項,不再是父權主義及家長式作風,不再是醫生說了算,而是以病人為中心,尊重病人的選擇權。從調查選是重視家庭因素,也是另一個社會化過程,因為家庭成員越來越少,更多人到老會替下一代想、替兒女想。
第三個是對情境的理解,不管是新聞報導或是左右鄰居生活經驗,有越來越多比例的人思考什麼是「善終」,形成支持度會越來越高的隱藏民意。
不過,陽明交通大學公衛所所長楊秀儀認為,年輕人對死亡距離還很遙遠,加上現在家庭結構很少三代同堂,對於相關善終法令都很陌生或不理解,也因此調查雖然顯示接受安樂死,但實際是「幻想自己不朽,認為都是別人的問題,並不是真正反映每個人自己是否接受。」
楊秀儀強調,台灣對於生死及自主還是沒有太多的理解,唯有更深刻的死亡識能及死亡文化,善終這議題才能好好理性討論。《太報》與皮爾森數據公司合作做的「生命終結態度意見調查」,對象為全台灣年滿18歲以上之網路人口,調查時間是2023年11月6日至11月12日,共計7天,有效樣本為1145份,抽樣誤差在 95%信心水準下,抽樣誤差為正負2.9%以內。
抽樣方法採用網路主動發放調查方式,透過資料管理平台(DMP),在性別、年齡與居住地比例分層隨機抽樣進行調查,並輔以網路行為分析帶入使用者輪廓標籤,確保符合調查對象的唯一性。同時針對使用者的性別、年齡與居住地的準確性採用網路行為與資料庫標籤比對方式,結合問卷題目設計做雙重認證,確保資料正確性與可靠性。生命終結態度意見調查
文字記者:洪敏隆
攝影:陳品佑
美術:王韋智
編輯:林佳鋒、陳康宜
發布日期:2023-12-07 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