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宜萱
人類持續消耗地球資源,不只要挖陸地上的礦物,也想開挖深海礦床。管理全球海床的聯合國國際海底管理局(International Seabed Authority)面臨監督條例即將到期的壓力,可能最快本月10日開始就必須受理公海開採執照的申請,加深人們對海洋生態系統可能受影響的擔憂。
人類正在進行一場能源革命,從化石燃料轉型到清潔能源,而電池所需要的鋰、鎳等金屬成了關鍵材料。掌握石油和天然氣的跨國企業當然不會束手待斃,現在已經展開布局,朝鋰礦開採進軍,業界期待它們能讓開採技術更上層樓。
中國最近決定對半導體製程需要用到的稀土「鎵」和「鍺」實施出口限制,令各界繼俄羅斯油氣後,再度感受到依賴單一供應方的風險。除了稀土,電動車電池所需的關鍵礦物「鎳」,有很大程度其實也已經掌握在中國手中。
鈷是電動車電池原料之一,英國的鈷產業研究所(Cobalt Institute)表示,預計至2035年,全球對鈷的需求會比現在多2倍。《金融時報》報導,目前全球鈷產量最高的地方,是非洲的剛果民主共和國,但當地一些礦工受到壓榨,連個人防護設備都很少,加上當地政府無能,這種情形很難改善;印尼礦業的興起,也威脅到剛果民主在鈷市場的地位。
礦工一直是高風險職業,不僅因為礦坑的安全性,對健康也有長期影響;採礦和冶煉更經常造成嚴重汙染。但在全球正需要鋰、鎳、稀土金屬等來製造電池時,這些顧慮似乎被人們拋在腦後。英國一個人權倡議組織表示,涉及可再生能源的採礦活動中,全球目前至少有102起違反人權或環保規範的事件。
本網站使用Cookie以便為您提供更優質的使用體驗,若您點擊下方“同意”或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Cookie政策,欲瞭解更多資訊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