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羅世宏觀點:當媒體高層熱衷權力遊戲與新聞誠信受到質疑

    2024-06-21 10:29 / 作者 羅世宏 / 中正大學傳播系教授
    備受爭議的威爾·劉易斯(Will Lewis)今年1月被延攬為《華盛頓郵報》發行人兼執行長。美聯社
    新聞媒體的聲譽與其高層的言行密不可分。今年1月才被延攬出任《華盛頓郵報》發行人兼執行長威爾·劉易斯(Will Lewis),最近因多項爭議浮出檯面而成為媒體報導與評論的焦點。這些爭議,不僅反映媒體高層的個人誠信問題,更凸顯新聞媒體必須珍惜自身的道德高度與公信力,特別是必須嚴守政媒分際與新聞專業和獨立性。

    不擇手段取得獨家

    劉易斯早年任職英國《每日電訊報》。他因領導調查報導團隊揭露重大新聞事件而聲譽鵲起,其扛鼎之作包括涉及金融和政治領域的揭弊調查報導。在該報工作期間,他和同事羅伯特·溫內特(Robert Winnett)合作,付費向小偷購買失竊的內部資訊,透過檯面下的秘密操作(包括電話竊聽)等方式,為了取得獨家新聞而不擇手段。

    後來,他加入媒體大亨魯柏特·梅鐸(Rupert Murdoch)家族的新聞集團。他與梅鐸家族的特殊連結,以及他在十多年前電話竊聽醜聞案中的角色,已引起外界質疑。梅鐸家族對全球新聞界的影響很大,新聞集團旗下擁有眾多媒體資源,遍及英美澳等國。

    入主《華郵》用人引發爭議

    《華盛頓郵報》在新聞史上有著不朽的光輝歷史。這家報紙創建於1877年,以其深入的調查報導與堅定追求公共利益而馳名於世。最廣為人知的例子是1970年代初,該報兩位記者鮑勃·伍華德(Bob Woodward)和卡爾·伯恩斯坦(Carl Bernstein)對水門案的調查報導,揭露尼克森政府的違法濫權行為,最終導致尼克森總統辭職。此一事件不僅鞏固了《華盛頓郵報》在揭露真相和維護正義的形象,也建立了它在美國新聞業的領導地位。

    《華盛頓郵報》曾因報導水門案而聞名。美聯社

    然而,日前劉易斯發布人事令,確定將聘請溫內特擔任《華盛頓郵報》編輯,已引起報社內部惶惶不安。劉易斯和溫內特過去在英國新聞界的不當行為陸續被揭露報導出來,也讓這家有著光榮傳統的媒體蒙上陰影。目前,已有多家媒體包括《衛報》、《紐約時報》、美國公共電台和CNN的報導揭露,當年劉易斯與溫內特串通合作,諸多不當行為包括利用內部資訊,以不擇手段的秘密方式來取得獨家新聞。

    這些操作包括未經授權地竊取私人訊息,甚至使用非法手段蒐集證據。這些不當行為被揭露後,已在《華盛頓郵報》內部引發廣泛爭議和不滿,尤其是該報向來標榜透明和誠信的新聞專業準則。

    獲貝佐斯力挺令人不解

    劉易斯也被指控在新聞報導中混淆公共利益和個人利益,特別是他在英國前首相鮑里斯·強森(Boris Johnson)的「派對門」事件中的角色,在內幕曝光後廣受質疑。根據《衛報》的報導,他曾建議強森「清理」手機儲存的紀錄資料,以免引爆到更大的政治風波。這一不當行為被批評為企圖干預司法調查,也讓劉易斯被期待的公正角色遭到嚴肅的質疑 。

    這些行為不僅損害了劉易斯的個人聲譽,也波及《華盛頓郵報》的公正形象,因為作為民主社會的「第四權」的新聞媒體,其首要任務應是報導真相,而非成為個人或政治勢力進行牟利或權力交換的工具。

    在此一爭議過程中,2013年起成為該報老闆的超級富豪貝佐斯(Jeff Bezos)的角色頗令人好奇,畢竟面對員工與外界議論不休的情勢下,至今他都還表達對劉易斯的支持。然而,這種高層支持也可能讓外界對該報的獨立性產生懷疑,特別是在涉及重大新聞事件的時候。

    台媒應該以此為鑑

    媒體應當致力於揭露真相和監督政府,而非被權力所操控。劉易斯的不當爭議行為見諸報端,也等於是對所有的優質媒體提出警示:當媒體高層混淆政媒分際,未與政治權力保持適當距離,甚至過度熱衷於追求個人權力與私利時,新聞媒體的公信力將不可避免地受到損害。

    劉易斯事件已在全球新聞界引起廣泛的討論。許多人擔心,這些爭議可能會進一步損及公眾對媒體的信任。身為新聞傳播學者,我很願意在此呼籲台灣媒體應該以此為鑑,必須保持更多的透明度和問責性,確保新聞與評論能夠忠於事實,從而能夠真正為公共利益服務。

    作者為中正大學傳播系教授
    羅世宏 收藏文章

    本網站使用Cookie以便為您提供更優質的使用體驗,若您點擊下方“同意”或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Cookie政策,欲瞭解更多資訊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