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教育局昨天公布今年國中教師甄選的預估缺額表,雙語類科60個缺額,佔總缺額近半。荒謬的是地方政府一方面配合中央政策,卻也知道雙語教學存有風險,不敢在考科上動手腳,因此全部的雙語類科缺額,皆開在藝術、綜合活動、健康與體育等領域。
依照簡章的規定,要報考這些類科的老師,先決條件是要具備該科目的合格教師證,且具有「英語科教師證」或畢業(輔系)於英/外語系所,或達到CEFR架構的B2級以上英語能力。換言之,本身的學科教學能力再怎麼優異,只要你沒有以上這些英語能力條件,你連報考資格都沒有。
如果你是在這項政策實施前,就已經在流浪的老師,麻煩右轉先去報名英語補習班。要知道,目前在臺灣要能考上正式教師,錄取率比任何一個國家考試都來得低。流浪中的代理、代課、兼課教師,支援新課綱繁重的課程都已喘不過氣,這種簡章一公布,等於賞了這些努力生存的老師一記巴掌。
不明所以的政府始終搞不清楚「會講英語」、「會用中文教學」跟「會使用雙語教學」是完全不一樣的概念。如果老師會講英語就等於他能用雙語教學,那簡直是對這個研究領域的貶抑跟羞辱。敢問制定這項政策的學者們「你們的研究對雙語教學的定義是如此隨便的嗎?」
政府是否設想過,學生的學習能力跟程度,能否跟得上雙語教學的節奏?新課綱的第一屆尚未畢業,學校師生面對校定必修、多元選修、彈性課程、自主學習、探究與實作等新課程,及學習歷程檔案、素養題等,都還在調適階段,學習壓力已然驟增。中文學習尚有困難,倘若美術、童軍、體育跟表演藝術老師開始用雙語教學,如果各位是學生,你能聽得進去多少?
我並不反對英語能力應從紙本落實到生活當中的概念,若能具備良好的英語能力與國際接軌、競爭,會更具優勢,但政府顯然完全沒有準備好就強推這些政策。
前些日子,我被通知如果任教學校順利成立雙語實驗班,希望能去支援該班級的多元選修課程。而按照原先的課程計畫,我得引導學生在桌遊中,探究解析國際時事議題。現在可好,這門課突然變成用英語上,而學校只丟了一句「哎呀,你英文那麼好,對你來說應該是小事」。但即便我有多益金色證書、曾赴挪威交換、新加坡實習,我仍必須承認我對雙語教學一知半解;要在什麼語境、運用什麼詞彙、學生聽不懂時要如何換句話說,都如一片迷霧般摸不著頭緒。
但老師們額外增加的備課壓力與對教育責任的迷惘,似乎對官員來說並不重要,因為我們既沒有加薪,也沒有減授鐘點,更沒有豁免任何職責,好像一句「教育愛」就可以無限上綱地剝削第一線的老師。要不至少得讓這些苦主們公假回大學修課,學習如何用雙語教學再上路,不是嗎?
強推雙語教學是中央混帳至極的政策,它忽視了學生的受教權、剝削了教師的勞動權,更貶抑了雙語教學的價值,使其淪為急就章、只為漂亮數據的政策。目前的推動方式注定失敗,也衷心勸退所有要把孩子送進雙語班的家長,那絕對會是場災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