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罷捷的總體聲量來看,儘管從去年 1 月就發聲,但到去年 6 月,才開始竄升,單天討論量達 200 多篇,維持近一個月才漸下降。而在今年王浩宇被罷免之後,罷捷的聲量更是在沉寂數月後重新上漲到高峰,可見罷免案在社群上會有將其餘罷免案連帶討論的效果,本週的罷捷已經入白熱化階段。
令人好奇的是,下一個可能有危機的陳柏惟,是否也因陸續的罷免案給了「刪Q」團體操作空間?
相關團體從去年6月發起罷免陳柏惟,然而議題的社群討論微弱,平均每個月僅有40幾篇的社群討論量,遠不比同期罷捷的討論來得熱絡。
但在離陳柏惟任職滿一年正式可以發起罷免前一個禮拜,聲量悄然上揚,短短五天就有 540 多篇的討論,更有單一天討論達 200 多篇的高峰,而文章內容直指點名下一個罷免目標就是陳柏惟。
從罷免發起至今來看,近五天就佔所有聲量的三分之一。可見一月的罷免潮,激起社群對罷免陳柏惟談論,讓陳柏惟與罷免議題再次共同浮上檯面。
而單就聲量上來看,陳柏惟相關的罷免討論,多集中在與黃、王兩人的罷免案相關被提及,儘管討論內容直點罷免陳柏惟、「割萊委」以及「雞排祭品文」等,但可說是因為這兩件罷免案陸續進入白熱化階段,陳柏惟才又被「想起」。
這同樣反應兩件事情,第一是,陳柏惟及其團隊需要注意因為兩件罷免案,尤其在王浩宇成功被罷免後,罷免陳柏惟與否又重新進入民眾視野,同時比起霸捷團體提出罷免黃捷的5大理由,如「質詢不公不義、沒有是非」、「沒有心在市政」、「雙重標準」、「製造兩岸衝突」、「侮辱人民神聖的使命」等,因美豬萊豬引發的爭議顯然在社群上更具體也更有操作空間。
除總體聲量外,聲量來源也是重要的標的,相關罷免陳柏惟文章中,以由媒體粉專發出佔多數,人物粉專則最少。但若計算按讚留言分享等聲量指標的影響力分數來看,人物粉專發出的相關貼文則是最具影響的。
整體而言,罷免陳柏惟的相關討論在罷王投票之前是寥落的,在罷王成功後才衝上高點。而高聲量的來源主要來自藍營、傾藍或新黨的人士,並以羅智強為主要發動者,直打陳柏惟挺萊豬的爭議。
然其他內容多數與罷王、罷捷一同提及,可見罷免陳柏惟是在前兩者的罷免案之下而再次被高調。
儘管罷免陳柏惟聲量是在這一波罷免風潮而湧起相當的聲量,但也引起台灣社群再次對該罷免案的關注。
如何借著這波高聲量來穩定相關聲量以及日後持續性的討論,以避免再落入先前的寥落,是相關團體所應該思考的。反之,陳柏惟團隊要以冷處理方式進行以避免激起更多關注或主動出擊輾壓對方,則有待後續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