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gumi曾經住在日本多年,擅長中日翻譯,翻譯作品有心理學、生活、心靈勵志、飲食文化等,對中日文化差異有深刻且細膩的觀察。
這幾天知名脫口秀主持人因為性侵話題而在網路引起熱議。隔天他在臉書上澄清,表明他也曾是性侵受害者,但他走出來了。我沒看他的影片,但看到澄清文,不禁回想到,對正在為憂鬱而苦的人,一句殺傷力強大的話:「我以前也是憂鬱症患者,但我還是走出來了。」說者意在安慰,但對於正為憂鬱而苦的人,卻彷彿受到指責,「我走不出,我真該死」。
我曾因輕度憂鬱而接受心理治療,因為這樣的機緣,結識重度憂鬱的日本老公而再婚。陪伴先生的過程中,心情也常隨著他的病況起伏而高高低低。我雖然也曾為憂鬱症而苦,自認可以同理他的病情,但有時還是覺得疲倦,忍不住在心裡對他狂吼:「你有什麼不滿?為什麼還走不出來?」
直到有一次,我接到台灣角川出版的邀請翻譯《脫憂鬱 那些走出憂鬱隧道的人們教我的事うつヌケ うつトンネルを抜けた人たち》漫畫書,作者田中圭一歷經十年走出憂鬱症,書中設計的對白場景完全打破我對憂鬱症的認知。
看到書中作者的醫師告訴他:「聽好了,田中先生,你得到的憂鬱症,是『一輩子的疾病』。」這個句子映入眼簾的瞬間,我和本書作者的反應相同,反覆重看同一個句子,總覺得應該是看錯了,確定寫著「一輩子」無誤時,感到深深的絕望。這難道不是一本要告訴我們如何告別憂鬱的書嗎?卻在一開始就表明憂鬱症是一輩子的疾病,如何不令人感到絕望?但繼續閱讀以後,便理解作者以另一個方式表現憂鬱症的「真實面貌」。作者說:憂鬱症是一種身體發出「不可以再逞強下去」的「警告訊號」。憂鬱所帶來的不安、失眠、疲倦等症狀,正是身體的警笛大作,告訴你「不能再繼續逞強」,更不需要自責自己「不好」。
書裡的對白很貼近憂鬱症患者的狀態。圖片翻攝/台灣角川出版社《脫憂鬱 那些走出憂鬱隧道的人們教我的事》
譯這本書時,我先生仍然定期往返身心科醫院門診,服用抗憂鬱劑與助眠藥物早已超過十年,與他結婚以來,日盼夜盼都在祈願他能及早脫離藥物。
當醫生告訴你罹患某個疾病需要服藥時,我們總會期待病癒不再服藥,有好多次我們都以為看到曙光,無奈病情反反覆覆讓我們開始懷疑自己是否不夠堅強?以前看過有人把憂鬱症比喻成心靈的感冒,但書裡卻說「憂鬱是心靈的癌!憂鬱是放著不管有可能致死的疾病」、「自殺是心靈癌症其中一個症狀,所以應該要認為死亡就是當事人心靈壽命已盡」等等想法,給我巨大的衝擊,也給我(陪伴者)極大的救贖。
圖片翻攝/台灣角川出版社《脫憂鬱 那些走出憂鬱隧道的人們教我的事》
譬如說,憂鬱症患者自殺走了,親朋好友會因為沒有及時挽救而自責,但看完這本書,我不再為無法協助拉先生一把而自責,不再著急憂鬱何時會好,而是學習如何在先生病況反覆時,平心靜氣地與它共存;如果把憂鬱視作感冒,當憂鬱症病發請假時,你的上司會認為你小題大作。但換作是癌症,任何人都會覺得就算立刻住院治療也不為過。
本書出版的隔年,我先生不再需要服用他吃了近二十年的抗憂鬱劑,走出漫長的隧道,重見天光。雖然我們很幸運地走出來了,但若是你或者你身邊的人仍然在隧道裡,那不是你的錯,不是因為你不勇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