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前首度公開限縮觀光客來台自由行,陸續更傳出連團客也要緊縮,觀光業恐怕將面臨2008年開放兩岸觀光以來的嚴重陣痛期。觀光業雖高喊嚴冬將至,事實上,台灣觀光長期過於依賴陸客市場,造成結構和生態嚴重失衡,宛若「雞蛋只放一個籃子裡」。學者呼籲,這是台灣觀光轉型的機會,應徹底盤點現有資源和優勢,緊抓日韓及東南亞旅客的心。
台灣觀光市場以陸客為大宗,卻受政治影響容易失衡,圖為臉書粉絲團「馬的報報」於2016年製作嘲諷陸客來台限縮的宣傳圖。圖╱取自馬的報報
2016年蔡英文政府上台,兩岸關係急凍,陸客來台由每年超過400萬人次,一路滑落到去年的269萬人次。中國文化及旅遊部於7月底突發公告,自8月1日起,暫停核發47個城市中國居民赴台個人遊的簽證。觀光界預估,整體陸客來台人次將大減70萬人,整體觀光產值蒸發約200億元。
蔡政府緊急祭出36億國旅補助方案,並研議開放陸客從第三方入境免簽等政策,這些做法究竟能否「對症下藥」?
高雄餐旅大學觀光研究所教授劉喜臨分析,台灣觀光政策必須從三個面向來看,首先是日本、港澳等成熟市場應加重力道,給予適度獎勵刺激;再來則是韓國、泰國、菲律賓等新興市場,則應持續擴大宣傳,增加來台意願;最後則是國旅市場,必須檢視「受災」嚴重的區塊為何,輔導各縣市政府找到地方特色。
日本、港澳分別為台灣來台旅客人數第二、三名,劉喜臨說,這些每年有固定旅客來台的成熟市場,包含馬來西亞、新加坡等國,則應該思考如何給予誘因,刺激旅客來台。尤其是日客來台人數雖然沒有陸客多,但扣除奢侈品消費後,在台灣的消費金額卻是排名第一,包括旅宿、交通、娛樂、餐飲等台灣在地店家都雨露均沾。
香港反送中浪潮持續擴大,近期日本發出對香港的旅遊警示,為1997年香港移交中國後首例。劉喜臨也說,台灣可「把握時機」,多對日宣傳來台旅遊的優點搶客。
劉喜臨分析,日客特性為「不熟悉的地方不敢去」,來台大多前往雙北、花蓮、台南等地,較少到台中、高雄等都會區以及台灣其他鄉鎮地區,地方政府應可多加宣傳台灣各地之美。
此外,針對開放免簽的泰國、菲律賓等東南亞新興市場,現已明顯看到來台旅客成長,劉喜臨也建議,可以再多點曝光宣傳,進行口碑式行銷。
觀光產業不是只有看外銷,也要看內銷。國旅市場若發展的好,台灣民眾能認同,才能發展國際觀光。若是台灣人都不想去,遑論國際觀光客?劉喜臨說,陸客自由行限縮,真正受災的是都會區的五星級旅館以及中南部的民宿,目前國旅補助方案是否能引導國人到這些地方旅遊,需要打一個問號。
陸客台來受限,對台灣是危機,也是轉機。劉喜臨指出,台灣一直以來對市場特行、自己定位並未掌握清楚,現在確實是台灣觀光轉型的契機,「只要能改變,只要是一點點都是好事。」
延伸閱讀:
喜歡這篇文章嗎?
快來媒體小農灌溉心中好新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