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排放廢水引起周邊國家反彈。美聯社
日本政府從8月24日開始將處理過的核廢水排入海裡,引發民眾恐慌,甚至掀起一股屯鹽潮;中華民國核醫學學會今(8/30)日釋疑,氚元素的生物半衰期約為10天,大部分以水的形態存在,科學證據認為在人體內並無積累或濃縮,對人體的影響低微,海洋水產品以至於海鹽日常食用無須擔心。
核醫學學會發出5點聲明指出,2011日本福島核事故後,福島第一核電廠核反應爐廠房因地 下水的持續流入,導致了汙染水的產生。日方目前處理方式為將汙染水經過多核種去除設備 (ALPS) 將高危害的銫、鍶等62種元素去除的淨化處理後,將含氚的處理水使用海水稀釋至氚濃度大幅低於管制標準後進行海洋排放。
核醫學學會表示,根據國際原子能委員會 (IAEA) 今年7月4日公布的整體評估結果,認為日方排放計畫符合國際安全標準,且排放作業對民眾和環境造成的輻射影響相當有限。
核醫學學會說,目前監測數據顯示,經妥善處理的含氚處理水, 除氚以外的較高危害的相關核種均為無檢出的低限值。而氚元素的生物半衰期約為10天,大部分以水的形態存在,在生物體內會透過代謝排出體外,目前科學證據認為在人體內並無積累或濃縮,以風險係數而言,氚對人體的影響低微。
核醫學學會最後建議,我國主管單位仍應持續密切注意其排放作業,要求日方針對排放的異常和意外狀況妥善做好應變作業規劃,並即時向公眾提供準確的資訊,以減少不必要的恐慌和誤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