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施以諾談名人與疾病】從舒曼的手傷看「復能」與「復健」

    2024-09-01 07:00 / 作者 施以諾 / 輔仁大學醫學院職能治療學系教授兼跨專業長照碩士班主任
    德國作曲家羅伯特・舒曼(Robert Alexander Schumann)早年曾受手傷所苦。取自維基共享資源
    歷史上有位偉大的音樂家--羅伯特·舒曼(Robert Alexander Schumann, 1810-1856),年輕時的他熱愛文學,也醉心於鋼琴,身後並有許多知名的作品流傳後世,包括大家所熟知的《童年即景》、《蝴蝶》、《狂歡節》等,他的太太就是有名的鋼琴家克拉拉,後輩音樂家布拉姆斯也曾受過舒曼的提攜。整體而言,舒曼在十九世界的音樂史上,無疑是號舉足輕重的人物。而在許多熟知歷史的醫療同仁的眼中,舒曼也是個特別的「病人」,特別是他晚年的精神狀態,引起許多後世的熱議。我們今天先不談他晚年的身心狀況,來看看他早年另一個改變了他一生的健康意外——右手指傷。

    立志在音樂上有一番成就的舒曼,年輕時為了能把鋼琴給彈得更好,曾疑似因過度使用與不當施力,進而導致右手其中一指受到了不可逆的傷害,嚴重影響到該指頭的動作,這對一個鋼琴家的職涯而言是致命的打擊!試想一個職棒投手若慣用手嚴重扭傷、或一個短跑健將腿部骨折,這樣的健康衝擊會對他們的身心帶來多大的影響。更何況在那個外科手術與復健技術都相對不發達的年代,舒曼的右手手指傷害,對他肯定是殘酷的既成事實;然而,或許是因為舒曼他自己當下想得開、轉念得快,也或許是有關鍵旁人的勸導,誓志成為音樂家的舒曼後來做了一個影響了他、也影響了十九世紀樂壇歷史的決定——不再堅持以鋼琴演奏為主力,轉而發展作曲方面的成就。後來,他在作曲方面的成就確實也有目共睹。

    筆者身為一個醫學院職能治療學系的教授,從上述舒曼面對自己右手無名指傷的歷史片段中,不禁聯想到兩個專有名詞--「復健」與「復能」。何謂「復健」?相對而言比較是關注病人的「病」,積極治療、去除疾病,恢復病前身體上的機制與健康;而何謂「復能」?相對而言比較是關注病人的「人」,關注於每個病人的夢想與想做的事,幫助他們如何利用剩下的身體功能去去做成想做的事,或是去幫助他們即便有健康缺損但卻依舊可以去做到該做、想做的事。以上是這兩者較粗略的區別論述。

    雖然在十九世紀的人們對上述這兩個專有名詞並不通曉,但我們可以發現,舒曼後來在面對自己右手指傷的事實時,他的選擇其實很偏向今天所謂「復能」的概念;雖然手指不再靈活如初了,但他的音樂素養仍在、文學素養依舊,用他剩下的這些素養,他依舊可以是個有影響力的音樂家!只是舒曼改成是透過作曲而非鋼琴演奏來使自己登上一流音樂家的頂峰。如果當年舒曼堅持把希望給放在「復健」上,堅持恢復病前的手部健康,堅持要把自己的手指傷給醫好,認為沒治好就等於人生崩壞了,那他的人生可能就此進入痛苦的牛角尖中,因為在當時要復健好他的手傷恐怕很難,他若真陷落在自己手指功能能否恢復的那種思維框架裡消磨下去,走不出來,那可能後來我們也聽不到《童年即景》、《蝴蝶》、《狂歡節》這些作品了。

    親愛的朋友,其實有的時候「復健」與「復能」的概念不只可以用在病人的健康管理上,也可以用在您我的人生中!人生難免會有衝擊與不如意,有些條件、有些損失,我們真的已改變不了,您我如果聚焦在要去改變那些不足的條件或損失,有時未必能如願,但這不代表我們的人生目標或同等高度的成就就註定無法達成,有時利用我們所剩餘的那些有形或無形資源,轉個彎,我們依舊能做到我們想做的事或有同等價值的事。

    人生難免有不足、意外或失去,但重新規劃,我們還是「能」做到許多有高度的事。人生難免不完美,但我們仍可以有美好的人生。

    (本文作者施以諾為輔仁大學醫學院職能治療學系專任教授、跨專業長照碩士班主任,臺北市醫學人文學會榮譽理事長)

    本網站使用Cookie以便為您提供更優質的使用體驗,若您點擊下方“同意”或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Cookie政策,欲瞭解更多資訊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