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鄭佩佩離世捐腦 台灣腦庫:非典型巴金森氏症是研發藥物珍貴資源

    2024-07-20 17:01 / 作者 張羽緹
    香港一代俠女鄭佩佩離世,死後將大腦捐獻給醫學研究。翻攝微博
    知名藝人鄭佩佩於美國時間7月17日離世,享壽78歲。她生前被診斷出罹患罕見的「非典型巴金森氏症-皮質基底核退化症(CBD)」,並在過世後將大腦捐贈給醫學研究。台灣腦庫協會理事長謝松蒼直言,病人的腦組織捐贈對於研究非常重要,尤其像是鄭佩佩這類非典型巴金森氏症,是研發藥物的珍貴資源。

    根據外媒《Variety》報導,鄭佩佩於2019年被診斷出罹患CBD,她的症狀與典型巴金森氏症類似,表現為肢體動作遲緩和部分患者的發抖症狀。目前對於這類疾病尚無有效的治療方法可延緩病情發展,她生前曾公開支持遺體捐贈理念,希望透過捐贈推動醫學研究,幫助更多病患。

    台灣腦庫協會理事長謝松蒼表示,非典型巴金森氏症病人的治療目前面臨極大挑戰,因為這類疾病的致病機轉與典型巴金森氏症不同,使用現有的巴金森氏症藥物療效有限。鄭佩佩的捐贈對於研究這類疾病的病理機制、開發新藥具有重要意義。非典型巴金森氏症患者多在往生後才能通過神經病理解剖,確定不同腦區的退化程度和異常蛋白的累積狀況,從而確診。

    謝松蒼指出,台灣腦庫自去年11月在台大醫院成立以來,已經收納了5位病人的大腦組織捐贈樣本,其中包括一位非典型巴金森氏症的多系統萎縮症患者。這些捐贈者的年齡大多在40至60歲之間,除了非典型巴金森氏症患者外,還有小腦萎縮症、運動神經元疾病(漸凍症),及先天性神經發育障礙患者。

    謝松蒼表示,人類腦部有27腦區,腦庫收入後必須由神經病理學醫師細切、染色後,才能做出病理診斷,必須歷時數月,病理診斷亟具重要性,是臨床研究的重要依據。目前,已有20多位民眾簽署捐腦同意書,其中不僅有患者,也有非患者表達了捐贈意願。這些捐贈對於台灣的神經科學研究具有重要意義,將有助於推動相關疾病的治療進展。
    張羽緹 收藏文章

    本網站使用Cookie以便為您提供更優質的使用體驗,若您點擊下方“同意”或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Cookie政策,欲瞭解更多資訊請見